法句经文言文(法句经是谁写的)
1.法句经是谁写的
(梵文Dhammapa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
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先君序略
1。
C 2。D 3。
C 4。B 5。
(1)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高兴得睡不着觉。(3分 )(2)儿子辈的人妄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没有做到。
(4分)(3)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不能骑马,有脚病更难以步行。(3分)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将“待遇”放入“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语意上讲不通,前半句说他不知不觉过去了半生,科举考试又几经坎坷,指的应该是没有机遇、机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代词。他;A,介词,同/连词,和;B,转折连词,但是/代词,这样;C,介词,在/介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
“十日前”为“有书”的状语,不是“有书云疮发”的状语,故而在“有书”后面断开,另“于项偏左”为“疮发”的后置状语,因而在“于项偏左”后面断开,“名世等”作“以”字的主语,其前断开,“此”为判断句中的主语,其前断开,“足疾余毒”为名词性词语作判断句中的谓语,其后断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4】试题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常用方法步骤就是,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 原文“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是戴硕文风,原因不能追究于科举失利;另外,“科举考试历尽坎坷”于文中也无根据;再则,“大抵有”不表示诗文“充满凄苦悲凉的情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5】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
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实词:兴起者,受感染行善的人;虚词:辄,便;句式:省略句,补充主语,他。
(3分)(2)实词:妄意,妄想;活用:娱,使双亲欢乐;实词:定省,定时问候;甘旨,名词作动词,准备美味的食物。(3)实词:去,离开;虚词:以,因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 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钱财在乡里称雄。
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朴恭谨,忠厚谦让,从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
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会高兴的睡不着觉。 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
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
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 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
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一年回家两次,博士弟子一职得的薪俸用养家糊口。
近年,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现在竟然死在外面。
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不起草,只需在阶梯前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 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
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
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突然脚上起了疮,很痛,过了一个月稍稍有了好转,于是就回家了。
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请,就离开。
3.求译经名家支谦 《法句经序》的原文~
法句经①序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
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
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
是后五部沙门②,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③,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
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④,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⑤、都尉⑥、弗调⑦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⑨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为译。
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⒀。
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
并校(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注释①法句经:一译《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等,经文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偈颂,分类编集而成,在印度被视为佛教初学者入门的读物。通行汉译本有:印度法救撰,三国吴竺将炎、支谦译(按:另有其他说法),二卷、三十九品、七五二偈,为《法句譬喻经》中三十九品之法句。
异译本有北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四卷。又,巴利文本有二十六品、四二三偈,收在巴利文三藏《小部》中,至今仍为南传佛教信徒的必读书。
②五部沙门:即史称的小乘五部沙门。佛灭后百年,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门下有弟子五人,对于戒律各抱异见,遂使律藏分为五派。
分别为: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嗟富罗部。③斟酌:考虑选摘之意。
④天书……天语: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云:「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上)⑤安侯世高:慧皎《高僧传》卷一〈安世高传〉云:「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
」(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上)⑥都尉:即安玄。慧皎《高僧传》卷一载:安玄,安息国人,深沈有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于汉灵帝之末,游赏洛阳,以功号曰骑都尉。
性虚清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所谓都尉者也。(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中、下)⑦弗调:即严弗调。
临淮(今安徽盱眙)人,与安玄共译《法镜经》,安玄口译梵文,严弗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安世高称严弗调译出的佛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
」(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下)⑧维祇难:慧皎《高僧传》卷一载:维祇难,本天竺人,世奉异道,后有感于沙门神力而信奉佛教。于吴黄武三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携《昙钵经》梵本,应吴地学士之请,与竺律炎译为汉文,但由于炎亦未善汉文,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近朴直」。
⑨仆:「我」的谦称。据《佑录》卷二云:「《法句经》二卷,魏文帝时,……竺将炎共支谦译出」,此处的「仆」可能是支谦。
(大正五十五·页六下)⑩竺将炎:慧皎《高僧传》为「竺律炎」。⑾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漂亮的话不真诚,真诚的话不漂亮。
见于《老子》第八十一章。⑿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
见于《周易·系辞上》。⒀叙:次序,次第。
4.法句经主要讲的什么
《法句经》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的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道德格言,偈颂体,便于颂记,为佛教信徒入门必读之书。三国吴汉译《法句经》序曰:“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 叶均(了参法师)在其所译《法句》的再版前言中说,在南传佛教国家,“佛教徒以此为道德行为的指南,佛学者以此为思想理论的基础。”“对上座部的比丘僧来说,则更为重要,都为座右铭。” 斯里兰卡的僧人在受比丘戒前,必须考试,即背诵全部《法句》偈,如不能背诵,则要延期受比丘戒,直至能背诵为止。《法句经》有多种汉译本,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这里有全文:/b662162/d41311266.htm
5.含法字的文言文语句及翻译
法 :
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放出来,它如果用犄角顶谁,谁就是罪犯。
1、同基本义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东汉·许慎《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2、法令;规章;制度
汉法令非行也。——汉·贾谊《治安策》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战国·墨翟(dí)《墨子》
3、标准;模式/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4、方法;办法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其法,用胶泥刻字。——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5、尊称佛家的事物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6.、效法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唐·韩愈《答李翊书》
7、依法处治
[商鞅]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6.帮忙 解释几句 古文 【追加100分】
1、业力是佛教用语,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元素。须弥按佛教的解释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中心就是一座山,它就是须弥山。它们的意思不用深究,因为会涉及到佛教的很多问题,比如说不仅是指现世,还延伸到生生不息的来世。佛家讲究轮回。关于它我就知道这些,你要是感兴趣的话,查一查相关的佛学方面的书籍资料。这句话的意思是:业力很大,能和须弥(力量)相当,能深入到大海里,能阻挡圣人的学说。所以天下的百姓不要轻视小的罪恶认为没有罪过,人死后有报应,很小的都用药接受,父子的关系最亲近了,走了不同的路就都分别了,即使相见了,没有肯替对方接受报应的。
2、不要轻视小的罪恶,认为它没有灾难,滴水虽然小能逐渐的使大的容器变满,况且所接受的酬劳没有差错。
3、不要轻视小的罪恶,认为它没有灾难,滴水虽然小能逐渐的使大的容器变满。不要轻视小的罪恶认为没有灾难的报应,水滴虽然很微小,却能使大的容器逐渐变满。
4、各位愚昧痴心的人,像苍蝇沾上了鼻涕,不能够摆脱,虽然是小罪也不能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