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必修1-5梳理(高中语文必修1)
1.高中语文必修1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
2.高中语文 文言文整理 必修一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指南录后续,离骚(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导夫先路。),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鸿门宴,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非攻(节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必修五: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节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谨再拜。),渔父,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兰亭集序。
亲,望采纳。
3.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 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发尽上指冠 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
4.高中语文 文言文整理 必修一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必修三:指南录后续,离骚(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导夫先路。),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鸿门宴,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非攻(节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
必修五: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节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谨再拜。),渔父,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兰亭集序。亲,望采纳。
5.必修1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 古义:跑;今义:行。
15.去 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因为 )6.徒 ① 徒见欺 (白白地) 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7.于 ①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8.见 ① 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10.顾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 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 廷,在朝廷上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④ 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 ④ 乃前曰(前,上前) 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 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也)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代词“之”) ③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④ 请奉盆缶(于)秦王。
(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 ⑤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五)固定句式1.孰与 / 与……。
6.跪求
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拿)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按照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凭……身份)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从) (5)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而)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来) 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 .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与”在很多情况下作实词: 1.给予,授予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与尔三矢(《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yǔ 3. 对付。 庞暖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4.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引申为“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齐策一》) 5. yù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崤之战》) 作虚词主要有下列用法: 1介词,“和”“跟”“同”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yǔ 2连词,“和”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 3 yú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同“欤”。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于 介词,总是跟名 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 从”、“跟” 、“同”、“对”、“对于、” “给”、“由于” 等 .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 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
7.高中语文必修1
一、踏实字音橘子jú 百舸 gě 寥廓 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遏止è 遒劲qiú 灰烬jìn 笔杆gǎn 瞳孔tóng 惆怅chóu 轻蔑miè 嘲讽fěng 脊骨jǐ 不屈不挠náo 矿藏zàng 闪烁shuò 震颤chàn 战栗lì 憎恨zēng 栖息qī 倔强jué 诞生dàn 迷惘wǎng 炫耀xuàn 沉湎miǎn 眷恋juàn 溺爱nì 抹煞shā 遨游áo 翱翔áo 磕绊bàn 汗流浃背jiā 感慨kǎi 企望qǐ 挣脱zhèng 愚昧mèi 干瘪biě 召唤zhào 厌倦juàn 蒙蔽méng 藐视miǎo 恪尽职守kè 吮吸shǔn 钦佩qīn 教诲huì 斟酌zhēn 水泵bèng 雏形chú 纤细xiān 忐忑tǎn tè 抉择jué 瞠目结舌chēng 奢侈chǐ 商榷què 思忖cǔn 苟延残喘chuǎn 墓冢zhǒng 骨骸hái 狭隘ài 跋涉bá 沉溺nì 慰藉jiè 时髦 máo 什刹海shí chà 僻静pì 菜圃pǔ 黏合nián 别墅shù 逃遁dùn 惦念diàn 贫瘠jí 悲怆chuàng 酒阑灯灺xiè 搭讪shàn 崎岖qíqū 濡染rú 烙印lào 缔造dì 低徊huí 方兴未艾ài 翘首qiáo 迁徙xǐ 撼动人心hàn 按捺不住nà 颠簸bǒ 抛锚máo 烟垢gòu 仓皇huáng 打夯hāng 涮shuàn 蛰居zhé 丰腴yú 绿林lù 惊骇hài 震撼hàn 安谧mì 瘴气zhàng 停滞zhì 蓦地mò 酝酿yùn 蓊郁wěng 游弋yì 徜徉cháng 惬意qiè 涟漪yí 吞噬shì 喧嚣xiāo 一瞥piē 引擎qíng 嗥叫háo 残羹gēng 毛骨悚然sǒng 扳机bān 饿殍piǎo二、无畏字形寥廓 峥嵘 遒劲 遏制 风华正茂 灰烬 摇曳 曙光 笔杆 瞳孔 撒遍 倔强 金碧辉煌 迷惘 炫耀 晨曦 沉湎 眷念 杂夹 溺爱 惆怅 干涉 譬如 抹煞 急噪 慈祥 摭拾 轻率 鞭笞 洋溢 涉猎 琐碎 废寝忘食 引吭试啼 锈钝 磕绊 孕育 懊恼 淘汰 落寞 敷衍 怨天尤人 入不敷出 驱使 蒙蔽 废墟 啮噬 鬼迷心窍 妄自菲薄 战战兢兢 完美无瑕 斑斓 妥帖 逻辑 勾销 执著 百无聊赖 不可或缺 忐忑不安 瞠目结舌 苟延残喘 四肢百骸 跋涉 丰盈 慰藉 麻痹 恢宏 望洋兴叹 名胜 蜻蜓 僻静 喘气 菜圃 逃遁 惦念 海鸥 静谧 贫瘠 悲怆 矫饰 烙印 一无所有 搭讪 褪色 融化 熔化 溶解 濡染 朦胧 缔造 发轫 魂牵梦萦 铩羽而归 寄人篱下 衣锦夜行 含辛茹苦 休戚相关 憔悴 颠簸 惶惑 温馨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坍塌 证据 榆树 牲畜蛰居 明朗 丰腴 润泽 肃杀 喧哗 恣意 逍遥 曝背谈天 直截了当 诳语 颤抖 雾霭 混沌 弥漫 焦躁 炫目 敦煌 回光返照 山崖 慵懒 挥霍 涟漪 厮守 深邃 湍急 蜿蜒 嬉戏 蠕动 疲惫 内涵 毛骨悚然 无动于衷三、文学常识1、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
词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2、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3、张洁,作品《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1978、1979、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获全国优秀电视剧评一等奖。
《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4、毕淑敏,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5、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
代表作《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7、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
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8、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四世同堂》。
1951年北京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话剧《龙须沟》《茶馆》。
9、柯灵:原名高季琳,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10、郁达夫:名文,字达夫。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11、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1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黄庭坚并称。
8.人教版
诗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
★卫风·氓(背诵全文) 《诗 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背诵全文)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9.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
1.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2. 必修二:《诗经》两首 、《氓》、《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 必修三:《蜀道难》·李白、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
4.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必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
5.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3.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