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虬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北史柳虬传阅读)
1.文言文北史柳虬传阅读
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虬不加修饰。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虬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虬为府主簿。不久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为扬州刺史,以柳虬为扬州治中,加镇远将军,他不喜欢,于是弃官回归洛阳。此时天下动乱,归耕于阳城,想终老于此。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当时洛阳荒废,没有什么人才,惟有柳虬在阳城,裴詉在颖川。独孤信等将他们征召来,任柳虬为行台郎中,裴谶为都督府属,都典掌文书。当时人说:“北府裴诹,南省柳虬。”当时军务繁多,柳虬勤勉处理,有时通宵不睡。元季海曾经说:“柳郎中判定的事务,我不必再看。”四年,入朝,太祖将授予官职,柳虬以母亲老迈而推辞,请求回去侍候医药。太祖批准他。很长时间之后任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独孤信镇守陇右,任秦州刺史,因而委任柳虬为二府司马。虽然是最高的僚吏,但不管府中之事,只在独孤信身边参加议论而已。因为出使而见到太祖,被留下任为丞相府记室。追论归附朝廷的功劳,封为美阳县男,食邑二百产。柳虬认为史官秘密书写善恶,起不到惩劝作用。于是上疏称:
古时人君设立史官,不仅仅是记事而已,也是用来作为鉴戒。行为举止由左史记录,言论由右史记录,表扬善行批评恶行,以树立风声。所以南史抗节,书表崔杼的罪行;董狐书法,载明赵盾之愆。由此得知直笔书史,由来已久。但是汉魏以来,却秘密记注,只是后世得知,却对当世无用,不是所谓赞扬其美,匡救其恶。而且著述之人,秘密撰述其事,就是可以直笔,别人也不知道。何止人们恣意议论,也自起异端。因此有人说班固受金,陈寿求米。著作汉魏历史的,不是一家;著作晋代历史的,也有数家。后代纷纭,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陛下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考察古事,勤劳政务。可以广开进谏之路,接受忠直之言。各史官记事,都是当朝明言其实情,然后交给史阁。这样才使是非一目了然,得失无隐。使闻知善言善行者日修养,有过失者心中惧怕。大胆以浅陋的见解,轻率地冲犯,向皇上呈报。请求将此不明事理之言,咨询众议。
此事便依柳虬建议施行。十四年,委任为秘书丞。秘书虽然管辖着作,但是不参与撰写史事,而从柳虬任此职,开始监掌撰写史事。十六年,迁任中书侍郎,撰修起居注,依然兼管秘书丞事务。当时人讨论文章体裁,有古今文体不同的意见。柳虬认为时代有古今之别,文章没有古今之分,因此著文《文质论》。文章太长而不载。魏废帝初年,迁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柳虬为人轻慢不拘,不拘小节,穿破旧的衣服,吃粗淡的茶饭,未曾改变操守。有人讥笑他。柳虬说:“穿衣不过是合体,吃饭不过是充饥。刻意追求,徒劳费神。”魏恭帝元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获赠兖州刺史。谧为孝。有文章数十篇流传于世。其子柳鸿渐继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1。
B2。D3。
B4。(1)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
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2)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解析】1。试题分析:B 候:探望、问候。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诗词要依据语境、词性等。例如: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
候:守望,放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B 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原文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无道、有道、至、苦;(2)安、同志、以、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
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往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
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
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 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
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
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
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 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
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
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
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3.北史 柳虬传翻译
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虬不加修饰。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虬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
北史,柳虬\翻译
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虬不加修饰。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虬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逆
1。
A2。B3。
D4。D5。
①江天一笑着辞谢道:“怎么能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②当时,幕府中号称精通兵法的众多侠义之士人数用百来计算,然而佥事公金声只是推重天一,凡对内对外的机密大事,都取决于他。
6。①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作好防守的打算。
(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②在清兵攻打之前,建议金声利用有利地形,守住绩溪交通要道,在那里建筑关口,多派兵驻守,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
(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③兵败被捕之后,江天一以自己一身保全了整个家族,解除了自己家族被灭门的危险。
④金声被诬陷,天一上京为其申辩,又作《吁天说》向掌权大臣申诉,这件事情最终得以弄清楚。 (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事例概括不完整,酌情扣分。)
1。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C间出逆战,由此得出:逆:迎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对文句的理解。天一虽然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
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家被杀。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为,介词,替;且,副词,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比如顶针句和句首发语词。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
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
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可知, “为佥事公被杀一案”错,佥事公最终并未因此被冤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
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译出“谢”:辞谢(1分);译出“幸”:希望(1分);句子大意(1分)(2)译出“以百数”:用百来计算(1分);译出“焉”:他(1分);“诸侠客号知兵者”:精通兵法的众多侠义之士人数,译出定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以基本读懂全文为基础,抓住相关人物的事件、语言、动作等信息。在解题时,在阅读时依据题干的要求筛选出江天一“深沉多智”相关信息的句子,再加以提炼。
这些问题不仅考查对课文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以上内容应努力做到把问题放在语段于课文整体之中考虑,然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并反复推敲,最后作答。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他)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并抚养弟弟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
5.文言文北史柳虬传
柳虬[1] ,字仲蟠,司会柳庆之兄也。
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
遍受《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雅好属文。孝昌中,扬州刺史李宪举虬秀才,兖州刺史冯俊引虬为府主簿。
既而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义为扬州刺史,乃以虬为扬州中从事。加镇远将军,非其好也,遂弃官还洛阳。
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洛阳。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极,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都督府属,并掌文翰。
时人为之语曰:“北府裴诹,南省柳虬。”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
季海尝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四年,入朝。
太祖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太祖许焉。
久之,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
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因使见太祖,被留为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朝功,封美阳县男,邑二百户。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
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监诫也。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风声。
故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
而汉魏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且著述之人,密书其事,纵能直笔,人莫之知。
何止物生横议,亦自异端互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有求米之论。
著汉魏者,非一氏;造晋史者,至数家。后代纷纭,莫知准的。
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
诸史官记事者,请皆当朝显言其状,然后付之史阁。庶令是非明著,得失无隐。
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敢以愚管,轻冒上闻。
乞以瞽言,访之众议。事遂施行。
十四年,除秘书丞。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
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
虬又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为《文质论》。文多不载。
魏废帝初,迁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疏食,未尝改操。
人或讥之。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
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魏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赠兖州刺史。谥曰孝。
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子鸿渐嗣。
6.文言文阅读 周书 柳桧传原文及翻译
《周书 柳桧传》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
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年十八,起家奉朝请。
居父丧,毁瘠骨立。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
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授都督,镇鄯州。
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军事。寻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
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
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埸。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
数年之后,不敢为寇。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
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居三载,征还京师。
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
可谓荣宠矣。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
」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著。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
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遂令桧镇九曲。
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
乃相谓曰:「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
」遂围桧郡。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
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
桧乃大呼曰:「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桧守节不变。
遂害之,弃尸水中。城中人皆为之流涕。
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赠东梁州刺史。
译文:柳桧,字季华,秘书监柳虬的第二个弟弟。性格刚强直率,处事纵任意气,缺少文才,善于骑射,果敢有断决。
年纪十八岁时,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奉朝请官职。为父亲守孝期间,哀伤过度,瘦瘠如骨骸支立。
守丧期满除服后,任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公元538年),跟随北周太祖(宇文泰)在河桥作战,因为先登上城墙而立有功劳,被授予都督官职,镇守鄯州。
大统八年(公元542年),被任命为湟河郡守,仍然掌管军事。不久加授平东将军、太中大夫的官职。
吐谷浑入侵湟河郡边境,这时柳桧兵少,人人心怀忧惧之情。柳桧抚慰并勉励他们,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
于是率领数十人先攻击敌军,吐谷浑军队溃败混乱,剩下的部队乘胜进攻,于是敌人大败而走。柳桧因这次功劳被封万年县子,食邑三百户。
这时吐谷浑强盛,多次侵犯边境。自从柳桧镇守鄯州,每次作战必定击破入侵之敌。
数年之后,吐谷浑不敢再入侵。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柳桧改任河州别驾,转任帅都督。
不久被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职位。过了三年,被征召返回京师。
这时柳桧的兄长柳虬做秘书丞,弟弟柳庆做尚书左丞。桧曾经对兄弟们说:“哥哥主管文书,,品评选拔人才;弟弟管理各部门,辅佐朝廷。
可以说荣耀了。然而四方没有平静,国家还未统一,我柳桧唯有冒着流箭飞石,到危险的地方去(指作战),来报答国家的恩德。”
不久,宇文泰对柳桧说:卿过去在鄯州时,忠诚勇敢,显扬昭著。如今西部边境安定天平,无需劳驾你经营治理。
九曲,是国家东部边境,当劳驾你镇守它。”于是下令柳桧镇守九曲。
不久跟随大将军王雄讨伐上津、魏兴。平定了这两个地方后,立即被任命为魏兴、华阳两个郡的太守。
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联合党羽,攻围州城。于是这些人相互说:“曾经听说柳府君勇猛强悍,他的锋芒不可阻挡。
如今既然他在外面,与其将来让他成为我们这些人的心腹之患,不如先攻击他。“于是包围了柳桧的郡。
郡城城墙低矮,士兵少而弱,又没有作防御的准备。连续作战经过十多日,士卒活下来的很少了,于是力竭而城池陷落,柳桧身被十多处创伤,被盗贼抓获。
不久黄众宝等人进而包围东梁州,于是绑着柳桧到城下,想让柳桧劝说城中投降。柳桧于是大声呼喊:“这群盗贼只是乌合之众,粮食已经吃光了,马上要撤退逃散了,各位要努力守城啊!”黄众宝大怒,于是来到柳桧身边用武器威胁他说:「赶快改掉你的话!不然,就杀掉你。
“桧坚守节操不作改变。于是黄众宝杀害了他,把尸体抛弃在水中。
城中之人都为柳桧流下眼泪。黄众宝解围之后,柳桧哥哥的儿子止戈才收了柳桧的尸体回长安。
柳桧被追赠为东梁州刺史。
7.北史 柳虬传翻译
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虬不加修饰。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虬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
北史,柳虬\翻译
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虬不加修饰。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虬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