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中考文言诗文点击答案跪求!!急用啊!)
1.中考文言诗文点击答案 跪求!!急用啊!
一.词语解释
1.为:写 俱:在一起
2.姑:姑且
3.假:同“借”
假:假装
4.难:不容易
难:困难
5.塞:塞满
塞:堵塞
6.专:专一
专:独占
专:独占
7.归:归来
归:归还
8.C
9.C
10.C
二.句子解释
1.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2.除此以外那些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儿子孙子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3.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也都是这样。
4.这时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自己年少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三.内容理解
1.书非借不能读也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肖像 动作
借物者既担心主人讨还,又非常珍惜此物
3.有所览辄省记
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有力论据,通过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4.归而形诸梦
迫切希望读书
5.物是自己时和物是他人时的态度
作者小时候苦读和做官后买书后不读
“我”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
“我”遇张氏之不幸和黄生遇“我”之有幸
2.2016最新版 中考古诗文必考篇目点击答案
初中古诗词必背篇目 1.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归园田居(其三) 陶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6.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8.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9.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2.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3.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4.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3.求点击中考语文文言文答案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
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 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一0)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一四)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一五)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一七)1.C. 2.涂通“途”;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一八)1.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一九)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二0)1.①背 ②背弃,辜负 ③见同“现”④拜见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 ②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一)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忙,只要肯抓紧学习,就必定学有甩获。
(二二)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二三)1.①用恬静来修身养性.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二四)1.(1)拿(2)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
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4.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
一.1.入:进去; 2.聚:召集; 谋:商量; 3.阴:南面; 4.遗:一个; 5.易:更换; 6.止:阻止; 7.穷:穷尽; 8.加:加大; 平:挖平; 9.命:命令; 负:背 10.之:的; 之:代词,指愚公他们一家人; 11.以:凭借; 以:来; 12.于:到; 于:给二.1.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2.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3.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4.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三.1.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用神话结尾反 映了古代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幻想借助神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2.(1).其妻态度:她并不反对移山,是想让愚公考虑到在移山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早做准备。(2)邻人态度:支持愚公的观点并强力实行(3)智叟态度:反对移山,是对愚公的责难、讥笑、挖苦和阻止。
3.(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年且九十。
(3)人员少: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运土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1)一是以愚公和智叟一为高尚一为平庸,又一为大智大勇却命名为“愚”,一为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高大。
(2)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3)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5.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神话结尾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6.A; 7.D四.战国;愚公移山实战演练神话传说;《列子》望LZ采纳,可怜我吧,做了好久了。跪谢!!!。
5.中考文言文点击之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