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田弘正传(田弘正,字安道.父廷和文言文翻译)
1.田弘正,字安道.父廷和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 田弘正,字安道,平州(今河北卢龙)人,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
少读儒书,善骑射,颇通兵法。初为魏博牙内兵马使,节度使田季安以其得士心,出为临清(今河北临西)镇将。
元和七年(八一二)十月,季安病重,其子怀谏年幼,因召弘正复原职。季安卒,将士呼噪作乱,请弘正主持军政。
弘正归顺朝廷,宪宗授魏博节度使,封沂国公。原名兴,宪宗赐今名。
弘正欲变河朔旧风,于使府建书楼,藏书万余卷,常与宾佐讲论古今,以忠义为己任。十年,唐廷讨伐淮西;十一年,讨伐成德;十三年,讨伐淄青,弘正皆奉诏出兵,以功加同平章事。
十五年十月,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归顺朝廷,弘正奉诏移镇成德。次平七月,其随从亲兵二千人被遣返魏博。
成德军乱,弘正被杀。卒年五十八岁。
全文如下: 田弘正(764年-821年),本名兴,字安道,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朝中期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堂侄,相州刺史田廷玠之子。田弘正原为魏博军衙内兵马使,后被士卒拥立为主,率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沂国公。
此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累功进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进封中书令,改任成德节度使。
但由于御下不严,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将士不满。长庆元年(821年)七月,成德军乱,田弘正遇害,赠太尉,谥号忠愍。
2.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九·韩滉(子皋、弟洄)张延赏(子弘靖、弘靖子文规、次宗)传》,前后文综合起来的原文如下:“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主留务,宪宗怒,欲下诏诛之。
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参考译文如下: 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擅自做主继续担任(淮西节度使),唐宪宗大怒,想下诏杀掉他。
张弘靖请求先下令吊唁他并加赠其节度使之职,等到他对朝廷有不恭的言行时,然后再武力征讨他,唐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注释: 1、吴少阳(?-814):中唐时期割据一方的节度使。
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与吴少诚相友善。
少诚得淮西,任为部将,并认之为弟。元和四年(809)少诚死,他杀少诚子而代之。
朝廷不能制,即任为节度使。死后其子吴元济为帅。
2、元济:即吴元济(783-817)唐宪宗时叛藩的首领。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其父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唐代宗、德宗以来,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成为唐廷心腹大患。
3、擅主:擅自做主。 4、留务:继续担任职务。
(1)继续担任职务。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臣仲春之末,旧患渐加,双足颇蹇,四支不利……安可率此留务,溷兹恒典。”
(2)指留守、留台等所掌的政务。《宋史·吕端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今主留务,非所宜也。”清钱谦益《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机务序》:“李公之品地在玉铉大斗之间,当宁深知之,固将参预密勿,在帝左右,留务之简,特以为传遽云耳。”
5、宪宗:即唐宪宗(778-820)。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第11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册封广陵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820)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43岁。
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6、弘靖:即张弘靖(760-824)。
字元理,唐代藩镇节度使、宰相、书法家,中书令张嘉贞之孙,尚书左仆射张延赏之子。画家张彦远祖父。
以荫为河南参军。元和(806-820)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高平县侯,出为河东卢龙节度使,迁太子少师。
工书法,幼学元常(锺繇);自镇蒲陕,迹类子敬(王献之);及处台司,乃同逸少(王羲之)。书体三变,为时所称。
元和六年(811)裴琯所撰唐魏博田绪遗爱碑,为其正书。 7、吊赠使:吊唁并加赠其节度使之职。
吊赠:吊唁并赠送财物。汉刘向《说苑·敬慎》:“先君薨而不吊赠,是无哀吾丧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出蕃册授、吊赠者,给衣冠。” 8、不恭:不尊敬;不严肃。
(1)不尊敬;不严肃。《尚书·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孟子·万章下》:“(万章)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斯盖罔道不恭,为天罚也。”
单复《蜗牛》:“这虽然有些不恭,也有些不伦不类,但我前面说过,有些联想,是很奇特而引人深思的!” (2)不奉行;不重视。《魏书·律历志上》:“今崇徒教乐童书学而已,不恭乐事,臣恐音律一旷,精赏实难,习业差怠,转乖本意。”
9、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 (1)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
《韩非子·有度》:“(魏安厘王)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周书·王罴传论》:“梁人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宋俞文豹《吹剑四录》:“刘漫塘遗之诗曰:‘……加兵杀僇非仁矣,纵火焚烧岂义欤?’” (2)增加兵力。
《三国演义》第59回:“众将又请曰:‘丞相每闻贼加兵添众,则有喜色,何也?’” 附录:《旧唐书·卷七十九·张弘靖传》原文全文 【原文】 子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少以门廕授河南府参军,调补蓝田尉。
东都留守杜亚辟为从事,奏改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留守将令狐运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判官穆员及弘靖同鞫其事。
员与弘靖皆以运职在牙门,必不为盗,坚请不按。亚不听,遂以狱闻,仍员及弘靖出幕府,有诏令三司使杂治之,后果于河南界得贼。
无何,德阳公主下嫁,治第将侵弘靖家庙。弘靖拜表陈情,具述祖考之德,德宗慰抚之,不令毁庙。
又献赋美二京之制,德宗嘉其文,擢授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迁兵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知东都选事;拜工部侍郎,转户部侍郎、陕州观察、河中节度使;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主留务,宪宗怒,欲下诏诛之。弘靖请先命吊赠使,待其不恭,然后加兵,宪宗从其议。
寻加中书侍郎平章事。盗杀宰相武光衡,京师索贼未得。
时王承宗邸中有镇卒张晏辈数人,行止无状,人多意之,诏录付御史陈中师按之,皆附致其罪。
3.文言文阅读: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
田弘正(764年一821年),原名兴,字安道,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朝中期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堂侄,相州刺史田朝廷的儿子。
田弘正原为魏博军队牙内兵马使,后来被士兵拥立他为皇帝,率领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沂国公。这以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积功进封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进封中书令,改变任成德节度使。但由于御下不严,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将士不满。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成德军乱,田弘正遇害,追赠太尉,谧号忠愍。李:魏人之所以富裕而不能通晓圣人教化的人,由田原因。
李纯:田宏正,受天地之正性,明君臣的大节,文武才能贯穿,认识探究古今。熙百志以立身,坚一心事奉主,如果从长期积累,遇到事就明显。
在大家明白,带领运行,于是提六郡的地方,首先革除两河的风。以及滨海拥兵,徵师问罪,又能长驱直入义军,直达虏城。
一鼓而凶恶之徒夺去魂魄,二战而元凶传首,永清气氛,功绩卓然。元稹:田宏正开始把六州的多,归于朝廷,打开先帝的雄图,改变河朔的旧习俗,除去残暴,昭宣惠和,爱别人如同自己,如果你养士,安抚教育,一定要以忠孝为先,因此魏国的军队,一年就知道恩,二年,知礼仪,三年就知道彼此让给了道。
所以南征淮西蔡州,向东攻打青州、齐州,北方平定赵地,元勋丰功伟绩,都是从魏师。刘:朝廷动乱,在法律制度是否恰当,形势得失而已。
秦国人背叛上,法律制度丧失;汉勃兴,形势得到了。我看开元之政举,制服蛮夷;天宝的方法减弱,于是沦四海。
玄宗一失去了权势,横流没有救援,地分在盗贼,身上传播到九夷。河朔二十多个州,最后为盗洞,田氏凶险,不到人心。
而周弘正、孝忠,非常了解臣子的节操,沂国力量善无回复,是天意的好混乱恶治吗!王夫人的:田弘正的输周忱在王室,不忠贞的真挚的,由于很多的不服从,而在朝廷来巩固自己的。蔡东藩:王承元调任镇守而成德安,刘总弃官而卢龙安,合以魏博田弘正,谨守朝廷旨意,北方的叛乱,差不多休息了,唐朝廷才激励他使变,果然胡为吗?田弘正与成德有矛盾,不应轻易迁徙,张弘靖有文字没有武,更不应轻易调,一个变化突然站起来,一变再乘,到起复田布,再让遭遇灾祸,既然杀害他的父亲,又杀害他的儿子,弘正与分布,虽然从来没有失去,重要的是唐朝廷处置失当的问题。
4.田弘正,字安道.父廷和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 田弘正,字安道,平州(今河北卢龙)人,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
少读儒书,善骑射,颇通兵法。初为魏博牙内兵马使,节度使田季安以其得士心,出为临清(今河北临西)镇将。
元和七年(八一二)十月,季安病重,其子怀谏年幼,因召弘正复原职。季安卒,将士呼噪作乱,请弘正主持军政。
弘正归顺朝廷,宪宗授魏博节度使,封沂国公。原名兴,宪宗赐今名。
弘正欲变河朔旧风,于使府建书楼,藏书万余卷,常与宾佐讲论古今,以忠义为己任。十年,唐廷讨伐淮西;十一年,讨伐成德;十三年,讨伐淄青,弘正皆奉诏出兵,以功加同平章事。
十五年十月,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其弟承元归顺朝廷,弘正奉诏移镇成德。次平七月,其随从亲兵二千人被遣返魏博。
成德军乱,弘正被杀。卒年五十八岁。
全文如下: 田弘正(764年-821年),本名兴,字安道,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朝中期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堂侄,相州刺史田廷玠之子。 田弘正原为魏博军衙内兵马使,后被士卒拥立为主,率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沂国公。
此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累功进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进封中书令,改任成德节度使。
但由于御下不严,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将士不满。长庆元年(821年)七月,成德军乱,田弘正遇害,赠太尉,谥号忠愍。
5.文言文阅读: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
田弘正(764年一821年),原名兴,字安道,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朝中期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堂侄,相州刺史田朝廷的儿子。
田弘正原为魏博军队牙内兵马使,后来被士兵拥立他为皇帝,率领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沂国公。这以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积功进封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进封中书令,改变任成德节度使。但由于御下不严,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将士不满。长庆元年(821年)七月,成德军乱,田弘正遇害,追赠太尉,谧号忠愍。
李:魏人之所以富裕而不能通晓圣人教化的人,由田原因。
李纯:田宏正,受天地之正性,明君臣的大节,文武才能贯穿,认识探究古今。熙百志以立身,坚一心事奉主,如果从长期积累,遇到事就明显。在大家明白,带领运行,于是提六郡的地方,首先革除两河的风。以及滨海拥兵,徵师问罪,又能长驱直入义军,直达虏城。一鼓而凶恶之徒夺去魂魄,二战而元凶传首,永清气氛,功绩卓然。
元稹:田宏正开始把六州的多,归于朝廷,打开先帝的雄图,改变河朔的旧习俗,除去残暴,昭宣惠和,爱别人如同自己,如果你养士,安抚教育,一定要以忠孝为先,因此魏国的军队,一年就知道恩,二年,知礼仪,三年就知道彼此让给了道。所以南征淮西蔡州,向东攻打青州、齐州,北方平定赵地,元勋丰功伟绩,都是从魏师。
刘:朝廷动乱,在法律制度是否恰当,形势得失而已。秦国人背叛上,法律制度丧失;汉勃兴,形势得到了。我看开元之政举,制服蛮夷;天宝的方法减弱,于是沦四海。玄宗一失去了权势,横流没有救援,地分在盗贼,身上传播到九夷。河朔二十多个州,最后为盗洞,田氏凶险,不到人心。而周弘正、孝忠,非常了解臣子的节操,沂国力量善无回复,是天意的好混乱恶治吗!
王夫人的:田弘正的输周忱在王室,不忠贞的真挚的,由于很多的不服从,而在朝廷来巩固自己的。
蔡东藩:王承元调任镇守而成德安,刘总弃官而卢龙安,合以魏博田弘正,谨守朝廷旨意,北方的叛乱,差不多休息了,唐朝廷才激励他使变,果然胡为吗?田弘正与成德有矛盾,不应轻易迁徙,张弘靖有文字没有武,更不应轻易调,一个变化突然站起来,一变再乘,到起复田布,再让遭遇灾祸,既然杀害他的父亲,又杀害他的儿子,弘正与分布,虽然从来没有失去,重要的是唐朝廷处置失当的问题。
6.文言文 穿井得人 全文翻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提示]: 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7.班固《扬雄传》的全文 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个叫周伯侨的,因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晋地的扬这个地方居住,于是就以地名作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周伯侨是谁的后代。扬这个地方在黄河于汾水之间,周王朝衰落时候扬家有称侯的,号为扬侯。到了晋国六卿争权夺势,晋国中的韩,魏,赵三家兴起,而范中行,智伯瑶两家被消灭的时候,扬侯受到了这三家胜利者的压迫,被迫逃到楚国的巫山,于是居住在那里。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扬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边。而扬家的扬季这个人做官做到了庐江太守。汉朝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人扬家再次溯江而上,居于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占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区,世代就以农桑为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就只有这一支家族了。
扬雄少年好学,不进行写作,只进行对文字的整理和注解的学习和研究,博览群书,没有不了解的。为人很腼腆和不修边幅,不善于高谈阔论,喜欢默默的思考,清净很少作为,没有什么欲望,不求富贵,不介意贫贱,不高傲的装作名士,以求世间的褒奖。家产不过十金,没有儋石(很少的粮食)的储备,也过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圣贤的书绝对没有兴趣,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人,就算是富贵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辞赋。
早先的时候,蜀国有司马相如,写的赋特别大气雅健,扬雄心中特别仰慕,每次写赋,经常以之为模仿对象,后来又看上了屈原的文章好于司马相如的,屈原最后不容于世,写《离骚》后,投江自杀,对他的文章很是感慨,每次读到《离骚》,都要流泪感动。认为君子遇到了好时机就应该横行于世,遇到了不好的时机,就应该象龙蛇那样蜿蜒藏身,能不能得志那是命中注定的,何必自杀殒身呢!于是就写赋专门辩驳《离骚》的文章,从岷江投到河里以吊唁屈原,名之为《反离骚》:另外又比照着《离骚》写了一篇新文章,叫《广骚》:还有比照着《惜诵》以下到《怀沙》的楚辞文章,写了一篇《畔牢愁》。
汉哀帝时,丁,付和董贤三位大臣掌权,那些个跟从他们的人们有的马上鸡犬升天,最高的升到了二千石的(郡守)位置上。这时候,扬雄刚刚创作《太玄》,不参与他们的献媚行为,很淡泊的安然处之。。有的人嘲笑他不识时务,而扬雄写文章驳斥他们,创作《解嘲》。
扬雄的赋,用的是讽的笔法,以此类推,用词靡丽,鸿篇巨制,竟然使读者不能追加一字,最后结尾进行对读者劝诫的时候,阅读者已经身临其境,忘记了文章本身的劝诫讽刺的意味。以前武帝喜好神仙之说,司马相如敬上《大人赋》,打算讽刺武帝,武帝却因这篇文章产生了更加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倒弄巧成拙,实际结果并不理想。他的文章又像是那些俳优(宫廷戏子一类的人物)淳于髡、优孟之类的人,不是正式法度所承认的,所以他们的赋也就比不上君子诗赋主要以劝解为主的文章了,于是扬雄也就不再创作赋了。
扬雄见到各位社会士子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大多数都是诋毁圣人的,认为很不正常。他们用词诡异,阻挠正事,就是一场小的辩论,也要涉及先贤圣典,使别人承认见识鲜少承认失败,但是这样一来胜利者自己的错误也就没人提醒了。后来司马迁记载六国历史,编写楚,汉到当前的历史的时候,也是不和圣人相同,司马迁的历史评判标准也不同于经典。所以有人问扬雄这是怎么回事呢,扬雄就以法来辩解,并且创作十三卷书,按照《论语》体裁,称为《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