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经字伯常文言文翻译(《周经,字伯常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周经,字伯常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

讲《文华大训》,太子起立,阁臣以为劳,议请坐听。经与诸讲官皆不可,乃已。

孝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弘治二年擢礼部右侍郎。

奉御赵瑄献雄县地为东宫庄。经等劾瑄违制,下诏狱。

而帝复从镇抚司言遣官勘实。经等复争之曰:“太祖、太宗定制,闲田任民开垦。

若因奸人言而籍之官,是土田予夺,尽出奸人口,小民无以为生矣。”既而勘者及巡抚高铨言闲田止七十顷,悉与民田错。

于是从经言仍赋之民,治瑄罪。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

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

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

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 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

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

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

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 ”帝慰答之。

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廷臣争上章留之,中外论荐者至八十余疏,咸报寝。武宗即位,言官复荐,召为南京户部尚书,遭继母忧未任。

正德三年,服阕。经婿兵部尚书曹元方善刘瑾,言经虽老尚可用,乃召为礼部尚书。

固辞不许,强赴召。受事数月即谢病去。

五年三月卒,年七十一。赠太保,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 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悉与民田错 错:交错 B.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互相通行C.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D.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 遗:赠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经“刚介方正”的一组是①经与诸讲官皆不可,乃已 ②弘治二年擢礼部右侍郎③经等劾瑄违制,下诏狱 ④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⑤帝慰答之 ⑥固辞不许,强赴召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经顽固守旧。

周经在侍讲东宫时,有人建议让站着听讲的太子坐下听,周经和各位侍讲的官员都不同意。B.周经处事刚直。

周经曾经弹劾赵瑄进献东宫土地做庄园是违制的,将会危害百姓,皇帝采纳他的建议,惩罚了赵瑄。C.周经遇事沉着。

太监李广之死牵连朝中大臣,有人借机告发周经交结太监,周经为此上疏自辩,得到了皇帝的肯定。D.周经为官谨慎。

武宗即位,虽然多次有人荐举周经,但他拒绝出仕,由于女婿与刘瑾的关系才勉强赴任,不久就因病辞职。参考答案:8.B【解析】交通:结交、交往。

9.B【解析】②是升职;⑤是皇帝安慰;⑥是勉强赴任。10.A【解析】说周经“顽固守旧”错。

【文言文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

给太子讲《文华大训》,太子起身站立听讲,阁臣认为太子辛苦,建议请求坐下听讲。周经和各位讲官都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

孝宗即位,升职做太常少卿兼任侍读。 弘治二年升做礼部右侍郎。

奉御赵瑄献上雄县土地给东宫做庄园。周经等人弹劾赵瑄违背祖制,下令逮捕入狱。

可是皇帝听从镇抚司的话派官员调查核实。周经等人又争辩说:“太祖、太宗制定的制度,闲置田地任由百姓开垦。

如果因为奸邪之人的话就予以没收入官,这是夺取百姓土地田亩,全都出自奸邪之人的口,百姓没有办法来生活。 ”不久调查的人和巡抚高铨说闲置土地仅七十顷,都和百姓的田地交错着。

于是听从周经的话仍然把土地还给百姓,惩治了赵瑄的罪过。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

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 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

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

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 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

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

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务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 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

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

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求退休。上报后被许可,皇上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大臣们上奏章要求留下他,朝廷内外讨论荐举他的奏章有八十多,。

2.孔文举年十岁的文言文翻译òᆺó

《孔文举年十岁》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wěi)曰:“小时了了(liǎo),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2《孔文举年十岁》全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下边的人通报上去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就非常尴尬。

文言文,翻译,周经字伯常

3.急需文言文翻译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陈遵年幼时父亲去世,和张竦(字伯松)一起做京兆尹的属吏。张竦学问广博、洞明事理,奉行清廉节俭,而陈遵放纵不拘束,操守品行虽然不同,可是互相亲近友爱,在汉哀帝末年都很知名,是后进者之首。一起进入三公的官府,公府的官员(掾史:官职名,分曹治事)全都用旧车小马,不崇尚鲜艳明丽,唯独陈遵享用最优良的车马衣服,门外来往的车马很多。又每天外出,酒醉后归来,分管部门的事情多次被耽误。西曹(曹:分科办事的官署和部门)按照旧例责罚他,西曹的小吏就到官舍报告陈遵说:“陈卿今天因为某某事应被责罚。”陈遵说:“满一百再告诉我。”按旧例,有一百个错误的应被斥退,满一百,西曹报告请求斥退他。大司徒马宫(作为)大儒优士,很看重陈遵,对西曹的官吏说:“这个人是个度量宏大的人,怎么能用小的文法责罚他呢?”就推举陈遵治理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大县,补任郁夷令。很久以后,与右扶风的官员关系失和,自己免职离开。

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兵,陈遵做校尉,攻打赵朋、霍鸿有功,被封为嘉威侯。

陈遵特别爱喝酒,每次举行大的宴席,宾客满堂,就关上大门,把客人的车辖(辖:插在车轴两端孔内、用来固定车轮与车轴位置的销钉)投到井中去,(宾客)即使有急事,最终也不能离开。曾经有个部(部:古行政单位,汉称州为部)里的刺史上奏事情,拜访陈遵,赶上陈遵正在大宴宾客,刺史非常困窘,等待陈遵大醉,冲进内室拜见陈遵的母亲,叩头陈述自己和尚书有约会的情况,陈母就让他从后门(后阁:汉人称后门为阁)出去。陈遵大都是喝醉的状态,可是事情也不耽误。

陈遵身高八尺多,长头大鼻,相貌很英伟。大体学些传记(传记:一种文体),文辞华美富足。擅长写字,给人书信,人们都把书信收藏起来作为荣耀。当时列侯中有一个和陈遵姓字相同的人,每次到别人家门口,自称陈孟公,在座的人没有不受到震动的,(陈孟公)到了以后(人们)才知道他不是(陈遵),于是称呼那个人为“陈惊坐”。王莽平时看重陈遵的才能,在位的时候多次称赞他,因此提拔他做河南太守。已经到了官任上,应当派副职(从史:副职)到西方去,他于是召集善于书写的十几个官吏到面前,写私人书信答谢京师的老朋友。陈遵靠着几案,对书吏口授书写的内容,并且顺带考查官署的事情,写了几百封书信,亲近疏远各有不同,河南的官员大惊。

下面的就没了。。。呵呵

4.《周朴》文言文翻译

【原文】 周朴,唐末诗人,性喜吟诗,尤尚苦涩。

苟得一联一句,则忻①然自快。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矍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

遇游徼②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朴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因得句耳。”

卒乃释之。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彼有一士人,以朴僻于诗句,欲戏之。一日,跨驴于路,遇朴在傍,士人乃欹帽掩头吟朴诗云:“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

朴闻之忿,遽随其后。士但促驴而去,略不回首。

行数里追及,朴告之曰:“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士人颔之而已,闽中传以为笑。——节选自《唐诗纪事》 【注】①忻:xīn,同“欣”。

② 徼:jiào,巡查,巡逻。 【译文】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如果想到一联或者一句诗,就感到非常快乐。他曾经在野外(郊外)遇到一位背着柴走路的人,忽然他抓住那人背着的柴,而且大声说:“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那樵夫非常惊惧,抽出手臂,丢下柴火逃跑了。

正好遇到了负责巡逻的士卒,怀疑那樵夫是小偷,就抓住他讯问。这时候周朴慢慢地前去告诉那位士卒说:“只是我刚才见到他背着一捆柴,因此而想到两句诗罢了。”

那位士卒就释放了那位樵夫。周朴得到的那两句诗是:“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因为周朴作诗喜欢冷僻怪异,就想戏弄戏弄他。有一天,他骑着驴子在路上走,在路旁遇到周朴,那位读书人就歪戴着帽子低着头吟诵周朴的诗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

周朴听到了很气愤,就尾随在那人身后。那位读书人只管赶着驴子离开,一点也不回头看。

走到几里之外周朴才赶上那人,就对那人说:“我的诗是‘河声流向西’,你怎么能说流向东呢?”那位读书人就点点头罢了,并不接言辩解。这件事在闽中地区被当做笑料流传。

周经字伯常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