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阅读(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1.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阅读题,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阅读答案,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译

2.古文<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读音wu四声,同‘啎’又或是其错别字‘牾’,二声。

倒。即难产。

古人另外还有两种解释,一是睡着了生的;还一种是说生出来眼睛睁开的。),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读音guo二声)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字子封,郑过的大夫)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同‘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读音wei四声,给)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读音yi一声,语助词)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文言文,伯克,阅读

3.古文《郑伯克段于鄢》

你好,这个句子的理解比较难。我也不知道我的分析是不是完全正确的。下面我把我的理解写出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就是在说,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整个故事,其实写在历史书上就那么一句:“郑伯克段于鄢。”

而第二句:“段不弟,故不言弟。”中,第一个弟通“孝悌”的“悌”。也就是说:本来的写法应该是“郑伯克弟段于鄢”,但是这么写的话,显然郑伯就显得很难看,有欺负自家兄弟的嫌疑,而共叔段就显得很无辜很委屈,被自己大哥欺负了。

而《左传》不肯写这个“弟”字,则是因为共叔段所为本身就不是一个弟弟该做的。作为弟弟,天天想着夺大哥的权,这还有孝悌可言吗?

第三句:“如二君,故曰克。”这里应这样理解:因为共叔段不臣服大哥,两兄弟搞得像二个君主一样。因此《左传》一书在记录的时候,左丘明(一般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著》)就将故事视为两个君主对战,而不视为兄弟之间矛盾,所以必须用这个“克”字,而不能用其他字。例如,常见的应该是“逐”、“驱”、“辞”、“置”等。

第四句:“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因为《左传》为了表示尊重,是不点好人的名,文中只说“庄公”,但是要点坏人的名。而既然点出“郑伯”,正是因为觉得郑庄公对自己的弟弟“失教”,也有责任,所以点名,指出此事是郑庄公在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是因庄公既称为“郑伯”,就必须要去尽这个责。这样的话,把共叔段击溃并赶走,就是郑庄公之志所难免的事情了。

第五句:“不言出奔,难之也。”:所以我们不说是共叔段自己出奔的,《左传》这样写,就涵盖了对共叔段的责难。

4.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左丘明著。

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前468年)共255年间周王朝及诸候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

记叙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

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本文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公叔段母子兄弟间的争权,刻画了郑庄公阴险狡诈,公叔段骄纵贪婪,姜氏偏心狠毒,揭露了郑国统治内部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与矛盾冲突。

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写出了姜氏的偏私任性;共叔段的少年骄纵,野心勃勃;又通过郑庄公的言行,生动刻画了他的老谋深算。 重点掌握:“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殃的。

“不义不昵,厚将崩。”——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上崩溃。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德行无穷无尽,永久赐及你的同类。

—————————————————————————————————————————— 读书心得: 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长江大海,永远取之不尽。 学习《郑伯克段于鄢》很是让我感悟。

好的文章正是如此,每一个触角与切入都可以得到一些哲理性的启示,正如诗句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篇文章,成岭成峰。

首先姜氏对于同样出生于自己肉身的两个孩子不同对待,厌恶郑庄公,娇宠公叔段,屡次求先王武公立公叔段为太子,又屡次求请郑庄公为其封地,导致公叔段骄蛮纵横,实是母亲之过!此法教育,当应是现今社会的一些家庭及长辈有所深思,甚至可以引起一些学校的教师加以思索,每一个学生都相当于自己的孩子,试问:有几个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究竟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导致了学生素质的千差万别?还是学生自来秉性如此? 最有争议的当是郑庄公,身为公叔段的哥哥,当面对亲弟弟不断侵害自己的利益,究竟是出言劝止还是一味地放任才是亲情?从表面上看,郑庄公没有任何警告与惩罚弟弟的表现,而是一再容忍。这到底是在救他还是在害他?骨肉相残固然残酷,但初时,二人并未过达如此血腥地步。

公叔段的一再得寸进尺,其中包含了母亲的宠纵,是不是也包含了哥哥有意识的容忍?而这种容忍的目的就是要等到到该出手的时就出手,毫不留情,与亲弟弟浴血争战,使之弃城,逃往别国。 “不义不昵,厚将崩。”

这一句也颇让我感慨。人,社会,团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忠义与团结的奉行,是前进与进步的唯一保证。

只有众人齐心协心,团结一致,牢牢地抱在一起,才可稳步发展的同时求取飞速前行,不然,真是不如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好了,最起码不会导致最终崩溃与迸裂的后果。而不义之事,更将是导致这一恶果的催速剂,任何人万万不可轻触! 不可否认,郑庄公有勇有谋,在母亲与弟弟的阴谋下不惊不惧,从容不迫,把一场内外接应的叛乱稳稳地打胜!在政治上,郑庄公胜利了。

但在亲情上,失去了母爱及手兄,这胜利能弥补吗?虽然文后郑庄公与母亲冰释前嫌,但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毕竟被稀释得如此淡薄!帝王之家的悲哀所在!读此,我万分感谢自己是平凡的普通人,生于平凡的百姓家庭,才得以与自己亲爱的小弟儿时一起上学,如今彼此照顾,牵挂。还有我们平凡却伟大的父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甜蜜生活。

感谢上苍! 另外从公叔段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贪婪与无知的劣性。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属于你的永远是你的,不属于你的抢也得不到。

这很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对二太子殿下所表达的心情。 一个人算什么?一座城算什么?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究竟什么最重要? 电影的最后,二太子跪于母亲面前求乞原谅,自刎的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一个人活一世,不就重视这一分连生死都不惧怕的情吗? 公叔段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情字的体现。如果他懂得感情,珍惜感情,就会小心翼翼,尽善尽忠地做好自己,当好自己的京城太段,而不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悲惨后果了!本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还要求什么?难道那一个宝座真的就比生命与亲情还重要吗?人呐,贪心不足蛇吞象!自酿苦酒自己品尝! 文中还有一个值得人们敬重的人物——颍考叔。

不仅自己孝顺老母,更机智,巧妙地替郑庄公解了不能与母亲会面的心结,实是一睿智勇敢之人!从颍考叔的身上,体现着我国古老文化悠久历史一直以孝为重,推崇孝道的精神,因此才有《诗经》上这样一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类在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谦虚谨慎地向颍考叔学习,并致力将此美德一代一代传将下去! 而文中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骨肉相残的冷酷现实就更让我哀叹了!这一。

5.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些给他找个地方安置了他,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民心。”庄公说:“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6.<郑伯克段于鄢>

首先要搞明白,斥“其”虚伪这个“其”是指代谁,答案是郑伯。为什么说庄公虚伪呢?因为郑庄公阴险毒辣,杀段是他的夙愿。大臣祭仲、子封等人,都不知道他的阴谋,十分焦急地劝他赶快行动。可见他的确很阴险,而且隐藏内心活动十分成功。庄公是很老谋深算的。可以这样说:共叔段的野心,完全是庄公有意造成的,这样庄公才有可能找到借口灭段。《左传》中所说的“郑志”就是说的庄公的隐藏内心活动,不露声色。还有,庄公对亲生母亲姜氏丝毫不讲情面,一直到将她放逐在外。最后的“既而悔之”以及“隧而相见”,那种“大隧之内之外,其乐融融泄泄”的戏剧性场面,到底是人性尚未彻底泯灭呢?还是以此表孝道来迷惑人民、笼络人心呢?都讲不清楚,所以说庄公很虚伪,所以书多斥其虚伪了,满意不?呵呵。

7.谁能提供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的全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

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

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

《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

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

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

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

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

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

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

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

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

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

公曰:“不义不昵24 ,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

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 ,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 ,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 。

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阅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