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言文虚词词性(如何区别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词性?)
1.如何区别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词性?
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又作实词,这是一个区别的难点;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词性和用法。例如“以”,既可作实词“认为”讲,又可作连词和介词,且两类虚词中都有表原因的用法。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以期在文言虚词的复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一、牢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现在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说已把考试范围缩小到了最小限度。这就为我们牢固掌握这18个虚词的各种用法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各种用法意义,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例句,然后熟记于胸,以后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某个虚词就可作出用法选择了。另外,为了便于牢记这18个虚词,我把它们编成了四句口诀: “十八虚词记心间:之乎者也其与焉,因为而且所以则,乃于何若包罗全。”
二、摆正“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近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证明了这一点: ○12003年12题C项: ○22002年12题A项: 咸私哂其矫饰焉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2004年北京7题D项: ○42004年江苏12题A项: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蔡京以宫僚之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例○1加点虚词“焉”,在上句中是语气助词,下句中是兼词;例○2加点虚词“以”词性相同,都是介词,也有可能都把“意义”解释为“把”,但上句中表示领率、带领,下句中起提宾作用;例○3中两个“乎”都是语气助词,但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揣度;例○4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但前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后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明确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三、划分句子结构,确定虚词功能。 请看下面例句: ○1(陈涉)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以上三个句子可以通过划分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来确定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1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之”在其后,可有可无,只起协调音节作用,是音节助词,不译。例○2中“与之”是乘的状语,“与”是介词,“之”是其宾语,所以是代词。
例○3中“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所以应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再看虚词处于哪个成份中,就可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
四、删除虚词定词性,换位替换定词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分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的虚词。
把句中的这个虚词删去,如果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不受影响,表明此虚词在句中作连词;然后用换位法对调其前后的词句,如不影响原意,则表并列关系,如影响原意,则表其它关系,再用合适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进而确定其关系。如果删去后句意不通,则这个虚词作介词。
请看下面例句: ○1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3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5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6以此知之,故欲往。
(2004年全国高考乙卷) 删去○1至○4句中的加点虚词,句意没变化,说明是连词,通过换位法,确定○2○3○4句中表并列关系,○1句中可以用“以便”替换,说明是目的关系。删去○5○6句中虚词,句意改变,表明是介词,○5句中可用“拿/用”替代,表工具、方式;○6句中可用“因/凭借”代替,表原因依据。
五、熟记词类功用,再看前后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首先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
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请看下例: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3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天将亡我,我何渡为? (&。
2.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虚词
而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何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
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3.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原发布者:精品中小学资料 2.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中“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虑”是谓语,它的宾语却没在其后,那只能是“虑”字之前的“之”,因此可判断“之”为代词,做宾语,再结合前面的否定词“不”,可判断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孰”做的是“讥”的主语,“其”只能放在句首,和“乎”一起表达一定的语气,那么“其”应为副词,表示反诘语气。
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中“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中的“以”字,用在动词“利”之前,一般表目的,作连词,可译为“用来”;而在2006年高考江苏卷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用在名词“夜中”之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此处“以”字就是介词,可译为“用、拿”。
请看下面的例句:①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②其母就与之诀。
(《范滂别母》)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冯唐论将》)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张释之执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 一、语境推断法。
4.怎样分辨文言文虚词的意思
1.之 其 者 这三个词,都具有指代的作用,可以作代词,但也都具有其他的作用。
之,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如: (1)徐公来,孰视之 (2)燕、赵、韩、魏闻之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分别代人(徐公)、事(齐国修明政治的情形)、物(酒)。
此外,“之”的重要用法是作结构助词。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这里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担又有区别。
(1)相当于“的”,(2)是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3)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中间,(4)和(1)相近,但都不必译出。 另外,“之”还可作动词,相当于“往”、“到”;还有时仅起凑成某种语气的作用,不译。
例如: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公将鼓之 其,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或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那”、“那个”。例如: (1)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3)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分别相当于“他”、“这”、“他的”。
“其”也可指代自己,如《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就相当于“我”,这种情形不多见。“其”的另一常见用法是作副词,或表推断、测度,或表命令、劝勉、希望,或加强反问语气;分别相当于“大概”、“恐怕”、“可”、“难道”等等。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里的“其”,分别是估量副词,命令副词、反诘副词。 者,作为代词,与形容词、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人”、“……的事物”、“……的”。
例如: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分别相当于“的人”、“的原则”、“的”。此外,“者”还常用作助词,在主语后表停顿,或在复句中前一分句末表停顿: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所 所以 “所”在文言文里用法相当灵活。原本不妨看作实词,表示处所,例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在这个意义上稍稍虚化,意思就比较灵活了,例如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各得其所”,这个“所”就不一定指处所,可根据语境具体解释。在这类情形下,“所”实在可以看成有指代作用的虚词了。
不过,作为指代词,“所”通常是用在某个动词前边,指代与行为动作的有关方面,例如: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马上遇所交识 (4)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5)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 前三例都是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分别代回归的地方,溺爱的事物,交识的人。后两例较复杂,(4)指代事业成就带来的好处,(5)指代自然界冲犯筋骸、浸渍肌肤的各种因素,如寒暑、霜露、风雨之类。
“所”又可以同一些介词结合成固定结构,最常见的是“所以”。例如: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3)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分别相当于“(得天下)的原因”、“(为法)的根据”、“(养人)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的凭借”。
“所”和“为”相呼应,相当于“被”,是文言被动句的格式之一。例如: (1)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是 斯 兹 这都是指示代词,“是”的用法较复杂。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唯余马首是瞻 (5)余是以记之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斯故百世之遇也 (8)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例(1)—(3)是“是”作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分别表示远指、近指,相当于“那”、“这”、“这个”或“这样”。(4)中的“是”有提宾的作用,常和“唯”字同用。
(5)的“是以”,就是“以是”,相当于“因此”;(6)的“是故”,相当于“这个缘故”,也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斯、兹的用法较简单,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或 莫 它们常用作无定代词: (1)或师焉或否焉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这里的“或”相当于“有人”、“有的”,“莫”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和“没有什么”。 它们还可以用作副词: (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莫若自遣腹心自结于东 这里的“或”相当于“或许”、“也许”,“莫”相当于“不”。
5.乃 将 特 徒 这些词都可以作副词: (1)良乃入,具告沛公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5)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6)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民将不安 (7)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9)徒以吾两人在也 (1)—(3)是“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