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传文言文答案(汉书项籍传译文)
1.汉书 项籍传 译文
大夫曰:匈奴无城廓之守①,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②,仓廪府库之 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③,君臣嫚易④,上下无礼,织柳为室,旃■为盖 ⑤。
素孤骨镞⑥,马不粟食。内则备不足畏,外则礼不足称。
夫中国,天下 腹心,贤士之所总⑦,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 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
《春秋》曰:“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⑧。”况 以天下之力乎? 【注释】 ①廓,同“郭”,见《论勇篇》注释。
②修:长。 ③文理:正常秩序。
④嫚易:互相欺侮。 ⑤■,与席古字通,此盖六朝唐人习用之俗字。
“旃席为谏”,就是旃帐。(“旃”同“毡”) ⑥素孤:不涂漆、不绘画的木弓。
骨镞(z*):用兽骨制造的箭头。 ⑦总:聚集,集中。
⑧《公羊传·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 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译文】 大夫说:匈奴没有城墙防守,没有深池宽沟的护城河,也没有长戟强弓的武器,更没有粮仓和国库的蓄积,他们上边没有义理法律,下边没有正常秩序,君臣互相欺侮,上下没有礼节。他们用柳条编造房屋,用毛毡做屋顶。
军队用的是木弓骨箭头,马不喂粮食。他们的内部防守没有什么了不起,对外也谈不上有什么礼义。
现在汉朝是天下的中心,人才集中,礼义完备,财用富足。攻打匈奴,我们是以智慧攻取愚蠢,以正义讨伐不义,就像秋霜打落叶一样。
《春秋》上说:“齐桓公攻打戎、狄,不过是驱逐他们罢了。”何况我们是以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匈奴呢? 文学曰:匈奴车器无银黄丝漆之饰,素成而务坚。
丝无文采裙祎曲襟之 制①,都成而务完。男无刻缕奇巧之事,宫室城郭之功。
女无绮绣淫巧之贡, 纤绮罗纨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
虽无修戟强弩,戎马良弓;家有 其备,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②,而支数十日 之食,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仓廪。
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是以刑者 而不犯,指麾而令从③。
嫚于礼而笃于信,略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之 书,刻骨卷木④,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
群臣为县官计者, 皆言其易而实难,是以秦欲驱之而反更亡也。故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
其 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⑤。 【注释】 ①丝:指用丝织物做成的衣服。
祎(hu9):本指古代男人遮蔽膝盖的东西。本文指男子的下衣。
曲襟:弯曲而互相交叠的衣襟。本文指男女上衣。
②案首:盛粮食的器具。 ③指麾(hu9):即指挥。
④木,原作衣,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改。 ⑤一朝:犹言顷刻之间。
尔:语气词,罢了。 【译文】 文学说:匈奴的车辆器具没有用金银丝绸油漆来装饰,但朴素完整结实。
穿的衣服没有花纹色彩、上下衣和男女服制的区别,但以完美无缺为务。他们男的没有雕刻奇巧物品的事,女的不去刺绣华丽的丝织进贡,也不做纤细的绫罗绸缎。
他们做的东西少但足以应用,容易做成难于用坏。虽然没有长戟强弩,战马良弓;但每家都有准备,每人都有任务,一旦有紧急情况,弯弓上马就行了。
他们虽然没有盛粮食的器具,但有可支持几十天的食物,利用山谷做城郭,以水草为粮仓。法律简单,容易辨别,上边税收少,下边容易供给。
因此他们很少动用刑罚,人们也没有犯罪的。上边指挥,下边服从命令。
他们轻视礼节,但能忠实讲究信用,文字简单,但做事敏捷。所以,虽然没有讲礼节的书,只在骨头、树皮上刻字做记号,大小官员都能记住,并且君臣之间都能互相指使。
现在,群臣中为朝廷考虑的人,都说打匈奴看来容易而实际上很困难。就因为这样,秦国曾想把匈奴驱逐走,不仅没有达到驱逐的目的,反而变为自己灭亡。
所以兵戈是凶器,不可以随便动用。如果轻易动用,就会使自己的国家由强变弱,由生存变为灭亡,这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大夫曰:鲁连有言①:“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②。”故政急而不长。
高皇帝受命平暴乱,功德巍巍,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绪润色之③。
及先帝 征不义,攘无德,以昭仁圣之路,纯至德之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也。今文 学引亡国失政之治,而况之于今④,其谓匈奴难图⑤,宜矣! 【注释】 ①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
好画策,而高蹈不仕。游于赵,会秦围赵急,魏使新垣衍入 赵,请尊秦为帝,以求罢兵。
仲连不以为然,见衍责以大义。秦将闻之,为退军五十里。
事见《史记·鲁仲连传》。 ②虏,原作虐,今据卢文弨、孙人和说校改。
《史记·鲁仲连传·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 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汉书·项籍传》:“乘胜奴虏使之。”
此亦作“虏使”之证。 ③承绪:继承未竟的事业。
润色:增加色彩。本文指发展功业。
④况:作动词,比拟。 ⑤难图:难以战胜。
【译文】 大夫说:鲁仲连说过:“秦国任意驱使士兵,像奴役奴隶一样对待老百姓。”所以朝政苛刻,国家就不会长久。
高祖受天命平治暴乱,功德巍巍,像天那样高大。而文帝、景帝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功业。
到了武帝时,讨伐不正义的人,攻打无道德的人,使高祖仁圣的道路更光明,美好道德的基业更纯洁,这些都是圣明君主多年施行仁义的结果。
2.汉书项籍传 翻译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3.汉书 项籍传
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 后世总结楚汉成败时,总不会忘记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
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其坑秦降卒、坑齐降卒,杀秦王子婴及秦国宗室,尽失人心。
但刘邦的杀降杀俘就很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
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如屠城阳。
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但刘邦入秦时的屠武关(《秦始皇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
众所周知,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项羽本纪》在汉四年,欲屠外黄事上,为后世留下了这方面的记录。
估计刘邦的屠武关及楚汉战争时樊哙的屠煮枣,性质与此相类。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计划地杀害降将方面。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为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如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代相国夏说、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均属被俘。
然而除郑昌不详其所终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记载。 首先,明确记为禽,又记为斩或死者。
如代相国夏说被擒(《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曹相国世家》记为斩;齐王田广为汉将曹参所虏,而《田儋列传》言田横“闻齐王广死,自立为王”。至于其何故而死则不可知。
类似情况有:章邯分明为都昌侯朱轸所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祖本纪》言其自杀;陈余分明为张苍所虏(《张丞相列传》),《曹相国世家》等均言其为斩。赵王歇为禽(《淮阴侯列传》),《张耳陈余列传》则明言“追杀赵王歇襄国”。
两种记载之差异究竟其如何,今已不可考。但笔者倾向于,这些人都是先被俘后被杀。
因为死是不可改变的最后结局,而被俘可能是死前的某种状态,如章邯的被擒,就是上了功臣表这样的档案材料,应该最可靠;而《曹相国世家》记曹参之功为得王二,即俘虏了两个王,应该分别是魏王豹和齐王广。那么,上述人等皆有先俘后杀的嫌疑。
这些人都是一方领袖,杀掉他们可以减少敌对势力的凝聚力。 其次,明确被俘,又在相当一段时间后被处死,或死因不详者。
如魏王豹明确被俘,却未立即就死,只是在日后找理由将其杀害。汉三年,楚围荥阳,刘邦与陈平等人弃军出逃,留投降的魏王豹与周苛等守城。
周苛即以“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为名,将其杀害。此等手段类似于秦二世以出巡期间诛杀大臣事,刘邦亦不想让这类杀降事与己沾上边,所以杀魏豹的周苛或因此而立功,其子周成或也因周苛之功而封侯,除此之外,周苛确实没有值得称道的功劳,所谓的守城被俘不屈,可能传说成分大于事实成分,毕竟周苛不是守城的最高甚至重要的汉军首领, 项羽未必肯开出那么高的条件来收买他。
在《功臣表》里有堂阳侯孙赤就是以惠侯的身份在荥阳被楚军俘虏并投降了,楚要封高官也轮不到周苛。与此同类,故塞王司马欣之死亦属可疑。
史称其因汉胜楚于成皋,与曹咎同自刭于汜水上。实际上,曹咎并非自杀,而是被斩。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则以曹咎为龙侯陈署所斩,这是陈署功劳薄上的记录,恐其斩曹咎事属实。因此,《项羽本纪》言曹咎及司马欣之自刭,皆不可信。
再联系到日后汉王受伤入关,枭故塞王欣首之事,距其战败战“死”时间更已达数月之久。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将一个死者首级或尸体完好保存。
如果不能保存,或就是能保存,枭其首于栎阳又有何意义呢。一种更大的可能是,故塞王司马欣当时只是被俘,后被处死。
也只有在示众后的斩首,才能显出汉之武功,也可以平当地之民愤,顺当地之民心。 司马欣之死,当为《史记》中隐而微之事,却仍属有蛛丝马迹可寻者。
而殷王司马卬之死,就毫无迹象留存。自汉二年司马卬降汉后(实则为灌婴所虏),就在《史记》中失了记载。
而《汉书·高帝纪》却明确记其死于汉二年、汉从彭城败退后。此事不见于《史记》,班固或另有所见。
如果班固所见不假,则司马卬之死与司马欣之死似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死得不明不白。 尽管刘邦的杀降属于微而隐,但事实俱在,不容置疑。
问题是,为何在放弃或失支抵抗后,这些人却遭到杀戮了呢?这个问题确实耐人寻味。联系到汉定天下后,韩信、彭越之死,或可对理解这个现象有所帮助。
即,杀降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局面,如果这不是全部理由,至少是一部分人如此结局的原因。 魏王豹、代王陈余、赵王歇、齐王田广还有司马卬虽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但也都曾是领袖一方的人物。
尤其前二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登高一呼,从者云集。这样的人之存在,总是让志在天下的刘邦心存忌讳。
而司马卬亦非泛泛之辈,在赵王武臣失败后,司马卬曾一度变成了一支独立作战武装,其在秦之腹地作战,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发展壮大。更有甚者,其先反叛项羽,后因力不能敌,与项羽派来进攻的陈平媾和罢兵。
这等能屈能伸的功夫,与刘邦极为相似,刘邦容他不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章邯和司马欣,此二人是秦将,双手沾满了。
4.项籍者,下相人也文言文全解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
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
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
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有罪,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