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言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刘绍华)

1.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绍华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十八)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可。”

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

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弋:本指用带着绳子的箭来射鸟,这里指捕鸟。 烛雏:人名。

亡:逃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时时而间进( ) (4)勿杀而谢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之景公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邹忌和晏子的劝谏为什么会被国君接受?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联系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我们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时,也应该像邹忌和晏子一样,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与人交流。

请你选择下面提供的情境中的一种,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1)周五晚上,你的好朋友张三约你到网吧上网,你会对他说什么? (2)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被严重污染的秦淮河,而某家餐馆偷偷将大量污水排放到秦淮河,造成新的污染。

假如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对此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去劝止该餐馆偷排污水的行为。你面对餐馆老板时将会说些什么? (十九)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乙]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三)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大言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

C2。D3。

D4。①他同人谈话,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②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妒的原因,因此他最终不得志而死。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贷:借出、借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分析可知,D、“可惜未能全施行”错。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

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①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穷尽”,② “见……于”(表被动),“于”,“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卒”(最终),“穷”,“以”。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

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

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

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

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 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

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

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

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 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

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

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 享年四十六岁去世。

文言文,答案,阅读

3.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甲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 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

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

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答案】(1)夙夜:早晚。

(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平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4.求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答案】(10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5.谁有古文《较言》的正文,请发一下,谢谢

大将军出征,欲择先锋,乃张榜通衢,约期于校场角胜负,大力者任之。

及期,少长咸集,豪俊毕至,皆欲一试身手。

锣鸣三声,传大将军令:“有大力者,必有大言。今日较言不较力。”众皆惶惑,不知其意。

俄倾,有少年登场,曰:“吾能舞百斤刀,开百石弓。”大将军微颔其首。少年颇得意,垂手站一旁。

又少倾,有武夫上前,拱手曰:“吾力能扛鼎。”睨少年,有不屑意。大将军赞曰:“勇哉!”

忽有壮士出场,扬声曰:“扛鼎何奇,吾能拔树。”言毕,以双手抱树,作拔状。大将军亟止之,曰:“较言不较力。”

于是,一绯袍者上前,朗声道:“吾力能拔山。”复作楚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歌未毕,一泼皮跃前止之,曰:“拔山,雕虫技耳。吾头顶苍穹,足登八极,肩担日月,手提五岳。捉长江之尾,泻其水于东海;按昆仑之颠,伏其首于大泽。六合之中,唯我力大。”言毕,面不改色,从容而退,且作歌曰:“盘古老儿信手揉,揉出日月两个球。我看两球都不圆,将来抛掷东海边。莲呀莲花落……”

大将军咋舌曰:“真神人也!”急命追回,拜将登坛,执先锋印。全场哗然。

大将军曰:“大言炎炎,谁能御之!小言詹詹,何足道之。彼有大言,必有大力。”

或谓:“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

大将军怒曰:“我亦大言者也。”

众皆缄口。

征,败绩,而大将军以大胜上闻。上褒赏有加,先锋官亦加官晋爵矣。

史官赞曰:“言不在实,唯求其大。上行下效,粲舌生华。虚花难久,终必遭杀。”

未几,史官之言竟成谶语。

6.七年级上册 语文 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答案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

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

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

7.文言文阅读,要有答案

全国卷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顺昌民以刚为命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都使反业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答案】

8.A 9.B 10.D

11.(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给你个网站(辽宁高考语文网)

【里面很多文言文阅读,还有各种题型,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

较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