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卿论文言文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荀卿论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荀卿论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

【小题1】C【小题1】D【小题1】A【小题1】B【小题1】①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

(“默然”译为“沉默寡言”,“若” 译为“好像”,“无以”译为“没有……的地方”,“亟”qì译为“多次”)(4分)②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采分点:“是”译为“这”,“意”译为“料想”,“许”译为“赞扬”、“肯定”) (3分)③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

(采分点:“而”译为“但是”,“卒”译为 “始终”,“及”译为“赶得上”) (3分)附参考译文: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 (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

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如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

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

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

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 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

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

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

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

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

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

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

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

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

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

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小题1】(易:更改、篡改)【小题1】A、主谓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B、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C、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词尾/介词,等同于“于”,在。D、都是介词,利用。

【小题1】(①④说的都是李斯,⑥是对荀卿的肯定)【小题1】(原文没有“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的信息)。

2.荀卿论全文的翻译

【译文】

以前读《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语文章,没有不顺从着规矩的。不敢说出高深的观点,说话一定要谈到前代的圣君。这样之后,我才知道了圣人对天下的忧患,是那样地深切。你看他写的那些文章,广大无边让人看不到水岸然而并非多么辽远,宽阔盛大让人看不到渡口然而并非多么深刻。他所说的那些话,都是普通人便很清楚的;但是要做起来,即使是圣人,恐怕也不能完全将它事件出来。啊呀,这也就够了吧!倘若后世有能够将我的所说完全实行出来的,那即使成为圣人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不能如此的人呢,也不能不算得上是个少有错误的人了。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口才,冉有的技艺,这三种本领,都是天下所认为的难能可贵的才干。可是,这三个人,总还不是孔子所最喜爱的。颜回沉默寡言,我们看不出他有着怎样的才能,似乎与平常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孔子却总是极力地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哪里一定要说这说那呢,不过是观察他的心意志向是怎样的罢了。孔子认为,到了后世,肯定有不能按着他的教导行事的人,也一定有利用他的学说去做不义的事的。所以,他的言论,总是平易而又正直,却不敢谈出不同寻常的、特别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观点,他的主意是要让他的话不容易被曲解啊!

以前我总觉着奇怪,李斯是荀卿的学生,之后却把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等到今天,我看到了荀卿的著作,这样了以后,便知道了李斯之所以会去侍奉秦国,都还是受了荀卿的影响,一点也不知的奇怪啊!荀卿这个人,特别喜欢发表异端学说而不谦让,敢于作高调的论断而无所顾忌。他的那些话,愚笨的人听了以为惊异,品行不好的人听了,则觉着欢喜。子思、孟子,都是天下共同认为的贤人、君子,可是只有荀卿说:“把天下搞乱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这么多人,仁人义士也是很多的。可是只有荀卿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桀、纣那样的人,做出了那样的事,是人的本性;而像尧舜那样的人,做出了那样的事,则是虚伪的表现。”这样看来,我心想荀卿的为人,也一定是任性而固执,并且一点也不谦逊、恭顺的,而且,恐怕是自以为是过了头了的。而李斯,则比他的老师更为严重呢!

那些所谓的品行不好的人,去做不义的事,还一定会有所顾忌,所以尽管夏代与商代灭亡了,桀和纣如此残暴,可是先王的法度、礼乐、行政,还是没有到了绝灭而没有办法考察的,那是因为桀、纣还是对先王之道有所保留而不敢完全将它们废弃啊!可是李斯那个人呢,却能大展手脚而没有一点顾虑,把先贤们的六经通通烧了,把三代的诸侯通通杀了,而且还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这也一定是有所依靠的缘故吧?!他看到他的老师,一一地诋毁、诬蔑天下的贤德之人来肯定自己的观点,便愚蠢地以为古代的圣人君王便没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却不知道荀卿那只不过是图一时论说的快意。可是,荀卿也没有想到他的祸患也由此而生发了。父亲如果杀人报仇,那么他的儿子也一定会变成盗贼强盗。荀卿明了圣王之道,阐述礼乐的法则,可是他的学生李斯,却用他传授的那些学问扰乱天下,他高傲的言论,奇异的观点,比起荀卿,真可以说是更加地激烈了。孔子、孟子的观点,从没有被人曲解,然而天下终于也没有能达到他们的要求的。假如说天下果然没有人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的,那么还怎么能曲解他们的观点而胡作非为呢?!

答案,论文

3.荀卿论全文的翻译尝读《孔子世家》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译文】以前读《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语文章,没有不顺从着规矩的。

不敢说出高深的观点,说话一定要谈到前代的圣君。这样之后,我才知道了圣人对天下的忧患,是那样地深切。

你看他写的那些文章,广大无边让人看不到水岸然而并非多么辽远,宽阔盛大让人看不到渡口然而并非多么深刻。 他所说的那些话,都是普通人便很清楚的;但是要做起来,即使是圣人,恐怕也不能完全将它事件出来。

啊呀,这也就够了吧!倘若后世有能够将我的所说完全实行出来的,那即使成为圣人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不能如此的人呢,也不能不算得上是个少有错误的人了。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口才,冉有的技艺,这三种本领,都是天下所认为的难能可贵的才干。 可是,这三个人,总还不是孔子所最喜爱的。

颜回沉默寡言,我们看不出他有着怎样的才能,似乎与平常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孔子却总是极力地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哪里一定要说这说那呢,不过是观察他的心意志向是怎样的罢了。

孔子认为,到了后世,肯定有不能按着他的教导行事的人,也一定有利用他的学说去做不义的事的。 所以,他的言论,总是平易而又正直,却不敢谈出不同寻常的、特别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观点,他的主意是要让他的话不容易被曲解啊!以前我总觉着奇怪,李斯是荀卿的学生,之后却把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

等到今天,我看到了荀卿的著作,这样了以后,便知道了李斯之所以会去侍奉秦国,都还是受了荀卿的影响,一点也不知的奇怪啊!荀卿这个人,特别喜欢发表异端学说而不谦让,敢于作高调的论断而无所顾忌。 他的那些话,愚笨的人听了以为惊异,品行不好的人听了,则觉着欢喜。

子思、孟子,都是天下共同认为的贤人、君子,可是只有荀卿说:“把天下搞乱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这么多人,仁人义士也是很多的。

可是只有荀卿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桀、纣那样的人,做出了那样的事,是人的本性;而像尧舜那样的人,做出了那样的事,则是虚伪的表现。

”这样看来,我心想荀卿的为人,也一定是任性而固执,并且一点也不谦逊、恭顺的,而且,恐怕是自以为是过了头了的。而李斯,则比他的老师更为严重呢!那些所谓的品行不好的人,去做不义的事,还一定会有所顾忌,所以尽管夏代与商代灭亡了,桀和纣如此残暴,可是先王的法度、礼乐、行政,还是没有到了绝灭而没有办法考察的,那是因为桀、纣还是对先王之道有所保留而不敢完全将它们废弃啊!可是李斯那个人呢,却能大展手脚而没有一点顾虑,把先贤们的六经通通烧了,把三代的诸侯通通杀了,而且还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这也一定是有所依靠的缘故吧?!他看到他的老师,一一地诋毁、诬蔑天下的贤德之人来肯定自己的观点,便愚蠢地以为古代的圣人君王便没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却不知道荀卿那只不过是图一时论说的快意。

可是,荀卿也没有想到他的祸患也由此而生发了。父亲如果杀人报仇,那么他的儿子也一定会变成盗贼强盗。

荀卿明了圣王之道,阐述礼乐的法则,可是他的学生李斯,却用他传授的那些学问扰乱天下,他高傲的言论,奇异的观点,比起荀卿,真可以说是更加地激烈了。孔子、孟子的观点,从没有被人曲解,然而天下终于也没有能达到他们的要求的。

假如说天下果然没有人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的,那么还怎么能曲解他们的观点而胡作非为呢?。

4.荀卿论原文

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

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

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复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5.孟子荀卿列传 译文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德、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如邹衍等十二人,极似类传。

它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太史公自序》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就是说本传的传旨是通过记写孟、荀的事迹,肯定他们的“明礼义”、“绝利端”的思想学说,并说明这种思想学说的渊源及影响。作者站在总结诸家思想的高度,综合思想学说和为人两个方面对诸子的事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

对于孟子,着重强调了他是直接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张不合时宜。对于荀卿,则突出了他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的功绩,并说明他同样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由于他们的思想学说有着承袭关系,影响巨大,特别是他们都发愤著述,不以自己的学说阿世媚主,慕荣求利,所以作者才将他们并称,并在传序中予以推重,试读“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这固然是对现实的讥刺,但从现实的一派污浊中不正反衬出孟、荀学说及为人的拔出流俗,难能可贵吗?传文中,还以较大篇幅记载了驺衍,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本受孟子的影响,曾流行一时,作者肯定其“止乎仁义”的目的,而批评其荒诞怪异的内容,对于他的为人则论以有“阿世俗”之嫌。至于淳于髡等稷下先生,他们的主张虽不同程度地与儒、墨思想相关,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干世主”、慕权贵。

其地位和为人远不及孟、荀。文末只用一语点出墨子的主张,以回应上文,因其与儒家并称显学故毋庸多言。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散神聚。叙写十四人,以孟、荀为主,时而三驺,时而稷下,错错落落,似是漫不经心,而实际全由传序统领,正如清徐与乔所说:“叙诸子斜斜整整,离离合合,每回顾《孟子传》。

首读《孟子书》数笔,间间散散,空领一篇。谓诸子之阴以利于当世而遇,孟子独不遇,故盛称诸子,却是反形孟子,……盖宾主参互变化出没之妙,至此篇极矣。”

二是比照衬托。写传主孟、荀用笔少,而叙诸子则泼墨多,主虚宾实,以实衬虚,更见孟、荀地位之高,人格之贵。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

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

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

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齐国有三个邹子。

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

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

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先从当今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体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出现的时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

他先列出中国的名山大川,长谷、禽兽,水土所生的,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称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配合。

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

中国称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

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

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

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

荀卿论文言文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