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八上文言文点击答案百度贴吧(苏武牧羊班固(八年级上,点击上的)原文及译文 急 )

1.苏武牧羊班固(八年级上,点击上的)原文及译文、急、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谁有所有八年级上 现代文品读 文言文点击 的答案 快

这是一本八年级《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答案,由于吴淞找不到,所以上网打听一下。

文言文点击答案--------------------------------------------------------------------------------1 祖父和我 第一题:1蚂zha 2jiu菜(第三声) 3谷穗sui第四声 4倭瓜wo第一声 5蚌壳bang第四声 6闪烁shuo第四声 7绒毛 8菜籽 9锄头 10玩腻 11戴草帽 12遮在脸上 第二题:(1)瓢piao第二声 瓢虫 漂piao第四声 漂亮 飘piao第一声 飘荡 (2)栽zai第一声 栽培 载zai第四声 装载 裁cai第二声 裁兵 (3)拔ba第二声 拔河 拨bo第一声 拨付 跋ba第二声 跋涉。 第三题:水汪汪 亮晶晶 慢吞吞 红彤彤 轻盈盈 选择两个叠词是:慢吞吞 红彤彤 造句1:小明做事总是慢吞吞的,整天要被老师留下。

造句2:果园里刚摘下的新鲜苹果红彤彤的,看上去很美味。 第四题:我没做 第五题:词语:新鲜漂亮、健康、自由、随意。

依据: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一直到)……,都是自由的。(把课文里的这段抄一遍) 第六题: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是乐观、慈爱、勤劳、耐心、宽容。

第七题:也没做 第八题:选c。 这段文字主要用了拟人手法。

这样能描写花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活得,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其他都没做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七年级上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 第二单元 课外阅读中的第二篇 《闸(节选)》的答案2011文言文点击答案--------------------------------------------------------------------------------1(1)萦(2)竭 2C 3小河是故乡的象征,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D 5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季河水充沛、涨潮时河水冲刷点的情状。 应该是这样吧?现代文品读.文言文 内容理解 1本文以时空顺序描写白洋潮的全过程,表现时空变化的词语有 潮稍近 、潮渐近 、潮再近 、潮到塘 、旋卷而右 等。

2文中第一段说三江“实无潮看”,其目的是 强调了潮的不好看,为后文作者看到汹涌的潮水激动的心情做铺垫。 3本文不仅对白洋潮展开了充分的正面描写,而且还作了侧面描写,试举两例。

①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②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4从全文看,末段的作用是什么? ① 点明白洋潮的大 ② 对白洋潮的潮水的大表示疑惑愚公移山文言文答案--------------------------------------------------------------------------------谢谢啦 不过晚了点蝙蝠 文言文答案--------------------------------------------------------------------------------一、文学常识 《白洋潮》选自__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张岱__(人名)所著《陶庵梦忆_》一书。 二、词语解释 1、颜始定( 才 ) 2、世陪踵只至 ( 脚后跟 ) 3、尽力一礴 (撞击) 4、岁岁如之 (年 ) 5、故事,三江看潮 ( 旧例,旧俗 ) 6、公问其故 ( 原因 ) 7、余遄往( 急速 ) 8、蹴起如百万雪狮( 蹦跳 ) 9、看者辟易(惊退 ) 10、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 11、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 ) 12、漱激(冲刷激荡 ) 13、喧传(哄传 ) 14、旋卷而右(很快 )( 连词 )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2、岁岁如之 (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暗涨潮的现象: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3、怒雷鞭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百万雪狮) 4、则飓风逼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白洋潮)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②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 ③ 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6《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严谨。

文章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观察点,以一“见”字统领下文描写的内容,然后启开镜头,调整焦距,分摄了以下六个画面:“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是远景;“稍近,则稳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是一组中景;“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是第二组中景;“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至塘,尽力—礴,才击射溅数丈,著面皆湿”是一组特写;“旋卷而。

文言文,贴吧,答案,点击

3.上海2014年语文中考文言文点击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人恒过(19),然后能改。

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8)任:责任,使命。 (9)是:这样的。

(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1)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

心志,思想。 (12)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3)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4)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

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6)所以: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

忍,坚韧。 (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益:增加。 (19)恒过:常常犯错误。

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20)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

于,被。 (21)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2)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3)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

色,脸色。 (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6)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谋求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教参版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

4.文言文《点击》 核舟记答案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 :[编辑本段]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颗米粒。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青色颜料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

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注释 1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奇巧,特殊的技巧。

2以:介词,用。 3径寸:直径一寸。

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4为:做。动词。

这里指雕刻。 5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6余:我。 7木:树木。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每样事物具有(每样事物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

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9贻:赠。 10尝:曾经。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大苏,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

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云,句尾语助词。 12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点儿。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3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

许,上下,左右。 14轩敞:宽敞、明亮。

15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徐:缓缓。

兴:起 18石青糁之:用青绿色颜料涂在刻的字上。 19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

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

20佛印:人。

5.2014年《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语文阅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9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

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

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

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

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

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

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

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

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

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1.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4.文章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末一空用文中词语回答)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请概述一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③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8.认真品昧,第③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多年父子成兄弟。(或:“文章标题”) 2、父亲的儿子。

儿子的父亲。也。

3、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 4、两。

一。怕担干系(或:“人人自危,自顾无暇”)。

5、无教养,不分辈分。平等民主。

6、略。(文中事件很多,只要能用概括简练的语言举出一例即可)。

7、议论。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8。

2014八上文言文点击答案百度贴吧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