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险的文言文翻译(范百禄传文言文及翻译)

1.范百禄传文言文及翻译

译文:范百禄字子功,是范镇兄长范锴的儿子,成都华阳人。

进士及第后,又被举荐为才识兼茂科。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担任御史,他推辞不就任。

后来担任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一职,又在直集贤院兼职。熊本处理泸州蛮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蛮人首领招架不住,请求投降,裨将贾昌言想杀了对方作为功劳,范百禄吩咐他别这样做,对方不听。

范百禄就过去对熊本说:“杀降将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孙。何必纵容骄兵悍将横行境内呢?”熊本惊惧,立刻下令阻止手下。

与徐禧处理李士宁的案件,上奏朝廷说李士宁使童妇迷惑,以致生出不轨之心,罪该万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宁,认为他无罪。

执政者支持徐禧,贬范百禄为监宿州酒。哲宗即位后,范百禄升任中书舍人。

司马光恢复差役法,担心官吏受贿,想加上流配的刑罚。范百禄坚决劝他说:“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贿赂,第二天罢官,就用财贿赂别人。

如果用重典处罚,黥面赭衣之人必将堵满道路。”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

这项工作于是就停下来。 改吏部侍郎。

有议者想淘汰胥吏,吕大防主张淘汰一半,百禄说:“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么失职的人会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们,到现在缺少的职位不要补人,没几年,就能少一半人了。”

吕大防不听。都水王孝先讨论回河故道的事情,吕大防心里向着他,命令范百禄去视察。

范百禄认为东流之水高仰,但河势却顺流而下,没法回河。就回去上报事情的情形,并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诏书一并上呈。

吕大防仍然说:“大河东流,是中原最危险之事,现在塘泺已经坏了,界河淤泥充积,黄河将要往北改道了。”范百禄说:“塘泺有阻挡敌寇之名,却无抵御敌寇之实。

假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先帝公开颁布的诏书都在,为何胡乱动摇它。”

于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读,进封翰林学士。

向皇帝进言分别邪正的方法,引导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奸邪之人,林林总总,共二十多条。希望汇总这些事情来察看情形,则谁邪谁正就清楚了。

百禄凭借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知府,勤恳为民办事,监狱里无关押之囚,属下欲把牢里空无一人之事告诉百禄。百禄说,千里方圆的京畿却无一人入狱,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劳。

不许。数月后,又担任翰林学士,被封为中书侍郎。

百禄说:“这是三代以来的礼数,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颂,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诗,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难道是为了一次祭祀吗?”争议了很久没有决断,直到被皇帝询问。挂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原文: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

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

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脱脱,阿鲁图的《宋史·范百禄传》,《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

险躁的文言文翻译,较岁文言文翻译,岁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2.求《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中的文言翻译

你这个比较长啊~原文不大好找,我估计只找到了一部分的原文,你看还缺了哪里吧

太元7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和大臣们在太极殿进行朝会,一起商议(苻坚)说:“自从我继承了祖业,过去三十多年了,四方都渐渐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个小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大概的估算我的士兵,可以得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以自己为统帅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行驶的是上天的惩罚,必然是有征无战。晋国的君主如果不将玉玺悬挂在城门的上面,肯定会逃跑往海上客死他乡。陛下收复中国的土地人民,让他们恢复耕织,然后回御驾东巡,将成功告慰岱宗,这是千年才有的时机啊。”苻坚高兴的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回师,不予讨伐。如今晋朝虽然衰微软弱,但还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长江一带才识卓越的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许久,说:“诸君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岁镇守斗(这句是真不懂应该是天文方面忽悠的话),福德都在吴(江南)那一边,攻打他们必然有上天的灾祸(估计是血吸虫病),而且他们拥有长江的天险,人民都愿意跟随他为他所用。实在是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昔日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岁命和卜卦,天理不顺,如果武王不攻打的话,江山是否易主还不知道呢。吴王夫差和孙浩(一个是战国时期一个是三国时期的)都仗着有江湖的保卫,任然不能免于灭亡。现在凭借我的人马之多,将马鞭丢进长江,足够使它断流,又有什么天险让他去依仗的呢!”太子左卫率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度的无道之君,因此敌人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这个估计是贴金的话),但还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时按兵不动,积累粮谷,来准备对付他们的挑衅。”就这样群臣们各自诉说自己的观点,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多久都不能造起来(这个是个典故)。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自古决定大事的人,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只会白白扰乱人心,我打算与你一同决定此事。”苻融于是对苻坚说:“现在攻打晋朝有三个不利因素: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灾祸,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都已疲惫不堪,百姓也都心怀畏敌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朝讨伐不得的人,全都是忠臣,但愿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意见。”苻坚听罢脸色一变说:“你也是这样,我还能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呢!我有百万强兵,财物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什么完美的国君,但也并非昏庸之辈。乘着捷报频传的时机,前去攻打垂死挣扎的国家,为何还要担心不能攻克呢?怎能再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久而久之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苻融哭泣着说:“晋朝不可以消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现在却要大举出动疲劳的军队,恐怕不会取得万无一失的成功。何况我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宠信供养鲜卑人、羌人、羯人,使们遍布京师,这些人都对我国有着深仇大恨。如果只留下太子和数万弱兵守卫京师,我担心会有不测变故在我们的心腹地区发生,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这只是我的愚钝见解,果真不值得采纳,那么王猛却是一时豪杰,陛下曾经时常把他比作诸葛亮,为何惟独不铭记他的临终遗言呢!”苻坚却仍然不听。一时间向苻坚进谏的大臣甚众,苻坚坚持说道:“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权衡双方的强弱之势,犹如疾风扫秋叶一样,然而朝廷内外却都说不能攻打,这的确很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就是我找到的部分自己翻译的,遗漏了什么可以在问我。

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 诫子书 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f?kz=122930598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4.《盲人瞎马》文言文翻译~~~急

“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原文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东晋时,桓玄、殷仲堪和顾恺之聚在一起闲谈,比试谁说的话惊险。桓玄首先说:“矛头淅(xī)米剑为炊。”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用剑烧火做饭。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纪很大的老头悬挂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自然险得很。这时有人接着说了一句:“井上辘轳(lù lú)卧婴儿。”说井台上的辘轳上睡着一个婴儿,似乎更险。顾恺之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只眼睛失明的殷仲堪听后吓了一跳,脱口而出:“这太可怕了!”你想想,一个盲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一个深水池边,能不危险吗?

后人把“盲人骑瞎马”简化成“盲人瞎马”也作“瞎马临池”,比喻瞎撞乱闯,非常危险。

5.《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这是我语文课本上的翻译,觉得可以的话请采纳

岁险的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