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怎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怎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很简单,只要掌握翻译方法就可以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怎么快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书,怎么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怎么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其实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很难。只要将实词、虚词、句势学懂即可。而实词一般情况下不会很难,大多数是围绕课本的。虚词一般情况下会出“其”、“而”、“于”、“以”等。句势就无外乎,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再就是注意判断句和被动句。还有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如意动、使动、名作动、名作状、形容词作名、形容词作动等。

如果你实在是想通过看书的办法提高古文水平,那我觉得你应该读一读《史记》(读名人的)、《二十四史》,韩愈、王安石、柳宗元、苏询等人也比较喜欢写史,而且出题率也很高。

多背古文对你也有帮助。背的多了,自然就会了,而且在作文中使用,还会提高分数。

<;古文观止><;论语>;都很不错.

背背背!!!很重要

文言文,能力,提高,阅读

3.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你好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所谓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指学生借助工具书,能直接阅读战国以来历代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著作中一部分浅显平易的文章。一般古籍,不象我们的教科书,有那么详尽通俗的注解,甚至未加标点,那怕是较浅易的文章,要读懂它也不容易。

一、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

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

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

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4.怎么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设计方案》 一、方案介绍: (一)方案名称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设计方案。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 1.“古文无用” 论。

2.对古文不感兴趣。 3.朗读古文困难重重。

4.学习古文,理解困难。 5.默写古文,白字过多。

这些问题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本方案之意义 中学古文教育历来是重点、难点,而多数中学生对古文有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极坏。

古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发扬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好古文是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而本方案目的就在于: 1.激发学古文的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古文习惯。 3.积累行之有效的学古文方法。

(四)方案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还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死记硬背,光靠“逼学生上梁山”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将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积累,逐步提高中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方案内容: (一)、用古文中的精神内涵去感染、激励中学生。

人是感性的、容易动情的,尤其是中学生,更易为“情”所动,而古文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初中语教材中的古文大多是经典作品。每当我在讲授这些古文时,学生们无不为书中的智慧与思想而心潮澎湃、而击节叫好、而带给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后更是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理想,拳拳爱国心涌动心间。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令学生获益匪浅。“不以物喜、不以己愁”教给学生胸襟须像天空般旷达开阔。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使丞相为了蜀国操劳一生的形象更显清晰伟大。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佳句。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一句,传达了“舍生取义”的精神实质,曾经令多少莘莘学生为之动容。

而《陈涉世家》中陈胜少年时的鸿鹄之志,以及慷慨陈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铮铮铁骨的冲天气概。愚公精神以及《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刻苦求学精神更是激励中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

总之,古文中耀眼的精神内涵,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风华正茂,感性十足的青年学子必将在她们的指引下不断奋进。 (二)、伴读历史。

任何著作都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它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而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古文都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社会条件,如果不去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就可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而产生误解。只有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足够认识,才能给作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如诗圣杜甫所作之诗被誉为“诗史”,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深刻表现了当时他们所处的唐代在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均再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生活,而要了解杜甫“诗史” 这一特点,如对历史一窍不通,则理解上有较大困难,而之前的大侍人李白却被人冠以“侍仙”,主要因李白所作诗歌都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等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浪漫主义情怀,而这与李白所处唐代正值鼎盛期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在学习李煜、李清照、苏轼等名家大作时都需联系当时历史来学习,否则对作品价值难以认同,对作品内容难以理解。

另外,在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再学古文,更能增添学生的兴趣。试问,一个对三国历史毫不知情,对诸葛亮闻所未闻的学生会对《出师表》感兴趣吗?一个对春秋历史颇为熟悉的同学又岂会对曾以弱胜强,打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故事而提不起精神?又怎会对“发愤著书”的司马迁,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置之不理呢?因此在学古文时,应建立在熟悉当时历史的前提下,老师在教古文时,应花一定时间把当时历史背景讲清,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伴读人物传记 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情感态度、政治倾向、性格气质等等都影响他的创作,都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了解一位作家一生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生活时期和思想状态,是对原作阅读的一种补充和注释,仍以上文的李白于杜甫为例,李白的诗轻灵而飘逸,这与李白是一名典型的性情中人是分不开的。“诗仙”好游山玩水,好交友,喜舞剑饮酒,性情豪爽,他的《将进酒》可见一斑。

其中一句名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尽李白潇洒一生。

5.如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

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

《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

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

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 人都有畏难心理,因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尝点甜头,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童趣》就是明证,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人手,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 1、要注意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如《十则》、《两章》等,我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

6.如何较好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你好!

文言文的学习是要注重理解,真正懂得词语、句子、段落的含意,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特别是初中是需要大量背诵的。当然我们说学习决不能死记硬背,如果这样就会失去兴趣。

其实现在的文言文学习要逐字逐句翻译,目的是掌握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的特点,了解古人行文的特点,更好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是为了理解,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的,所以逐字翻译还是必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古文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初高中文言文应该掌握32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实这些虚词都有比较固定的用法,在学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

比如:“之”这个虚词它可以做代词、助词、动词、提宾的标志,掌握这些用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语境来分析,下文提供了“之”“而”两个虚词的用法,帮助掌握虚词用法的特点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学会区分,前面是用法,接着是例句,例句后面是相应的用法解释。供参考。

文言虚词“之”1.音节助词,用于三字之间,构成四字结构 2.动词,到、去、往 3.代词,他、他们 4.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5.音节助词,用于副词词尾 6.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结构助词,补语和标志,可译为“得” 8.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9.指示代词,此、这等 10.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 11.代词,它。例句: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3)2.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3.吾欲之南海,何如?(2)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4) 5.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7)6.愿枉车骑过之。(3) 7.拾视之,非字而画。(11)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0)9.均之二策,宁许我负秦曲。(9)1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8)1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 12.而欲赴秦军,臂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6) 13.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4)14.顷之,烟炎张天。(5)15.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4)。 “而”1.连词,表并列,可不译,也有译“又”等 2.连词,表递进 ,一般译为“并且、而且” 3.连词,表承接,可译“就、便”等 4.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却” 5.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如果、假如” 6.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7.连词,表结果,可译为“因而、因此” 8.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 的” 9.作表语气、情态、提顿等作用的助词,或逐渐组成双音节虚词 10.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例句:1.北救越而西却秦。(1)2.宽厚而爱人。(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4.因释其耒而守株。(3)5.灭滑而还。(3)6.蟹六跪而二螯。(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 8.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1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5)11.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4)12.越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4)13.吾尝终日而思矣。(6)14.徐而察之。(6)15.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8)16.余知而无罪也。(8)1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7)18.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7)19.籍吏民,封官库,而待将军。(10)20.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8) 2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矣。(9)22.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9)23.俄而百千人大哭。(9)。

我们上面说的可以是用死记的办法,记住用法特点,其实还有一种办法是用比较的方法加深记忆,比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处在这个位置的“之”字它就做助词,可以译成的,“吾从而师之”“之”用在动词后,往往做代词,根据这个规律来判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谓之间,它取消了“师道不传”这句话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久矣”的主语。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做助词,用这种办法在比较中积累,在积累中掌握虚词的用法。供参考。

7.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怎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