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苟且偷安的文言文(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王安石(答司马柬书)翻译)

1.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王安石(答司马柬书)翻译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苏辙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答司马谏议书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曾

【答案】【小题1】D【小题2】D【小题3】B【小题4】A【小题5】(1)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

(“使”“废”各1分,句意正确1分)(2)有一个事先敢说的人,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那么天下大事,难道还有谁肯说呢!(“有一人先能言者”定语后置句式翻译正确1分,“为……所”被动句式翻译正确1分,“蔽”1分)(3)现在,他们既然没有采用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曾经告诫过我”了。 (“用”“累”各1分,句意正确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主要方法有:语境理解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联想法、字形推测法、句子结构分析法等等。D项“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中“忽”的用法可以运用句子的结构分析法来解决。

“或隐而不言”和“或忽而不备”结构相似,那么相同位置的词语其词性必然相同,“忽”对应的是“隐”,“隐”是动词,所以“忽”解释为“忽然”就不正确了,因为“忽然”是副词。结合语境可以推知此处的“忽”应解释为“玩忽职守”。

故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的词词性有关系。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A.第一个“以”后面跟的是名词,所以“以”是介词,解释为“用”第二个“以”后跟的是动词,所以“以”是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等,解释为“来,用来”。 B.第一个“乃”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解释为“竟、竟然”。

C.第一个“与”是动词,解释为“给予”,引申为“被赏赐”第二个“与”是连词,解释为“和,同”,表并列。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辨析和筛选能力。题干中有提示“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根据提示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是智高的恶行③“即载其家走桂州”是宗旦对家人的保护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指的是邕州内外上下有官职者。 排除这几句,故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与选项进行比较。

A项“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错误,原文第一节的最后“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由此可见,原文不是婉拒而是怒斥。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使”,假使;“废”,废弃,动词本身表被动。第(2)句“有一人先能言者”,定语后置句式,正常语序是“有一先能言者”;“为……所”被动句式;“蔽”,欺蒙埋没。

第(3)句“用”,采用;“累”,连累。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

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祜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

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

”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

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

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

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

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 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

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

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 难道应当像现在。

苟且偷安,文言文,岂能

3.《与孙司封书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与孙司封书 曾 巩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珙又不从。

凡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

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

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

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

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

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

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

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 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

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累,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

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 已:过分 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 略:掠取,掠夺C.固不可不旌 旌:表彰 D.以防未至之患 患:祸患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孔宗旦“知而敢言”和“勇于伏节死难”的一组是:(3分)A.以书告其将陈珙 即载其家走桂州 B.司户狂邪 宗旦犹力守南门C.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吾岂可污邪 D.智高果反 乃杀之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侬智高抓住了孔宗旦,想让他投降;而孔宗旦大义凛然,骂不绝口,最终以身殉国。

但这样一位高风亮节之人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褒赏。C.作者认为,当前最大的祸患是人们不能讲话、不愿讲话、不敢讲话,褒扬宗旦,可能会让世人惊讶。

D.本文语调激昂却又言辞恳切,作者在为孔宗旦诉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提出了“赏善罚恶”“力开言者之路”等观点。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3分)(2)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

(3分)参考答案:2。A(应解释为“停止”) 3。

C(A项,第一句宗旦知智高必反,书面向上司汇报,说明他“知而敢言”;第二句说的是他保全亲人所采取的权宜之计。 B项,第一句是陈珙斥责宗旦的话,不能直接反映他“知而敢言”;第二句是指在城中皆响应反贼的形势下独立支撑,能表现宗旦“勇于伏节死难”。

D项,第一句只能间接说明孔宗旦“知”,但不能说明他“敢言”;第二句是智高所为) 4.C(前一句概括全面正确,但后一句误解了“惊动”的意思,文中“惊动世俗,改变风气”,这正是作者写文章为宗旦昭雪平反的真正意图)5.(1)司户孔宗旦推测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策:策算;书:信)(2)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玩忽职守不作准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

(或:有的;托:推诿;至于:到……的地步)[参考译文]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

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祜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

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

”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

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

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

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

4.《与孙司封书》曾巩 全文翻译 麻烦各位高手了

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祜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

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

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

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

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

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 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

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

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置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尽财力的地步,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

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疏忽无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难道还有谁肯说呢! 听说宗旦不单单写信告诫陈珙,凡是当时在广东西路任转运使的,宗旦都一一告诫过他们。

现在,他们既没有听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已经告诫过我”了。对于治理天下的人来说,即使万事已经整治好了,天下已经安定,尚且必须力开言路,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何况天下的事情,可忧虑的还很多,而当前的弊病,没有比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这样看来,宗旦的事迹,怎么可以不急切地让天下人看到和听到,表彰赞扬他,来震动当世呢。

5.文言文姑息养奸,天下为公翻译

姑息养奸。

成语典故: 姑息:为求苟安,无原则地宽容;养:助长;奸:坏人坏事。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

成语出处: 《礼记·檀弓上》:“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姑息养奸 典出《春秋·礼记·檀弓上第三》:“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 《柯劭忞·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五·列传八十二·隆科多传》:“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春秋末,曾参卧病在床,病笃。任乐正之子春坐于床下,其子曾元、曾申坐于足旁,童仆持烛坐于壁角。

童曰:“床上之竹席华丽且美好,乃大夫之竹席否?”子春曰:“住口!”参闻之色惊,长吁一声。童复曰:“床上之竹席华丽且美好,乃大夫之竹席否?”参曰:“然。

乃大夫季孙氏所赐也,我沉疴在身,未能更之。”便命其子曰:“元,扶我起而更之。”

元曰:“父君沉疾,不便更之,望可至翌晨始行之也。”参曰:“尔之爱我不如童也。

君子以德行贞洁而爱人,小人以宽容迁就而爱人。吾夫复何求哉?吾欲死于此合乎“周礼”而已矣。”

众人遂扶之而更席,复置席上,尚未就妥,便已病殁。 姑息:有二义,其一为过於宽容迁就。

其二为苟且偷安。“姑息养奸”。

乃指过於宽容与迁就,从而助长恶人大作恶事,常用此语。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

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6.“苟且偷安”与“苟且偷生”的意思

意思:

苟且偷2113生【gǒu qiě tō5261u shēng】:得过4102且过,勉强活着。

苟且偷安【gǒu qiě tōu ān】:只顾1653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区别:

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

偷生:苟且地活着。

造句:

1、这样苟且偷生,对发展综合经济却无任何帮助。

2、苟且偷生也许会赢得重振旗鼓的机会。

3、那就是你苟且偷生的原因?就是这样的生活?

4、他宁可苟且偷安,也不愿积极进取,真叫人惋惜。

5、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应努力工作,不得苟且偷安。

6、南宋王朝偏安一方,苟且偷安,不谋收复国土,只是贪图享乐,结果只能是加速灭亡。

例句: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岂能苟且偷安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