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松警惕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br?爱问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br? 爱问知
【答案】【小题1】(3分)D【小题2】(3分)C【小题3】(3分)A【小题4】(6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了。
(关键词:“老”“幼”“以及”,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D项的“传”都作名词,传记。 A项,前“恶”作形容词,丑;后“恶”作动词,憎恶。
B项,前“固”作形容词,长久,久远;后“固”是使动用法,使……坚固。C项,前“善”相当于动宾短语,做好事;后“善”作形容词,好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C项的“为”都作动词,做。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百姓;后者作动词,去,到。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修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有乱之萌,无乱之形”这种情况;“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弛”即松弛,在这里是“放松警惕”之意。第(2)句中的“老”,第一个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作名词,老人之意;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之意,第二个“幼”作名词,小孩之意;“以及”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这种尊重或爱)”,“及”作动词,施加、推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
2.韩非子内储说下掩鼻计的译文
-韩非子内储说下掩鼻计-
魏王遗楚王美人
【提要】
这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狡诈的郑袖施毒计铲除了竞争者。我们通过这些诡计,可以看到人性的恶劣和人心的难测。识破诡计、防卫自身,这也是我们研读谋略的目的之一。
【原文】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译文】
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
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这件事。”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评析】
郑袖耳濡目染了战国政客们的翻云覆雨、勾心斗角,所以自己也变得心狠手辣、十分歹毒。她善于表演,既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又取得了敌对者的信任,解除了敌对者的戒备,此后她就施展计谋,让各个人物按照她的安排行动,最终使自己导演的节目成功落幕。我们要时刻防备这种危险的女人,当她们表演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看穿她背后的诡计,坚决不上当。
3.文言文在线翻译
㈠晋国的侵列野心不可以助长。 对待外国的侵略不能放松警惕 ,做了一次,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能再错呢!
㈡冷灰难道不会重新燃烧起来吗?意思是:我现在失势了,难道就不会在得势吗?
㈢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
㈣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㈤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
㈥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㈦我听说领导国家和家族的君子,不是担心没有财物,而是害怕没有好名声。
㈧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
⑩给了一些文集让我看,我把它们积攒起来让人放在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给你看看。
⑾我对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绝,又何必要看呢!但我担心改变对他的看法,所以不想读了。
⑿他就这样被官员们压制。
⒀光武帝商议派遣使者招降高峻
⒁现在要招降却反而杀他的使者,大概不好吧?
⒂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所以投降了。
4.文言百段50~55的翻译
50. 田赞谏荆王 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荆王。
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衣服又有比这个更破旧的。”荆王说:“ 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破旧。”
荆王说:“ 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 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坏的衣服了。我田赞也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
现在您大王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当,然而你喜欢把铠甲给百姓穿(意思是好战),我不赞成这样做,或许这是为了行仁义吗?穿铠甲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打仗的事情。砍断人家的脖子,剖挖人家的肚子,毁坏别人的城池,杀死人家的父子,那些名声又很不光彩,或许这是为了行实际吗? 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的话,别人也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考虑危害于你。
实际上这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以为大王都是不应该采取的。”荆王没什么可以用来回答了,田赞的反战主张虽然没有广泛地实行,但可以说他是很能够阐述自己的主张的啊! 51. 唇寒齿亡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定也跟着被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助长,对外来的敌兵不能放松警惕,借路给晋国,一次已经算是太过分了,难道还能来第二次吗?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嘴唇掉了就会掉牙齿。
’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同一种族的国家,难道还会谋害我们的虞国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因此就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
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是周文王的执政的大臣,在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的典册还藏在盟府中,晋国将要连虢国都灭了,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国爱虞国,虞国能比桓叔和庄伯的子孙们对晋国更亲近吗?难道会爱虞国吗?桓叔和庄伯的子孙有什么罪呢?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害了,不就是仅仅因为感到了他们的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晋君,尚且把他们杀害,更何况一个国家对他有威胁呢? 52.多多益善 韩信知道刘邦害怕和憎嫌(妒忌)他的才能,常常借口有病不朝见从行。韩信从此一天比一天怨恨,住在家里怏怏不乐,以自己与周勃、灌婴等人地位相等为羞耻。
韩信曾拜访樊哙将军,樊哙对他跪拜迎接和送行,自称臣子,说:“大王您竟然会看望我!”韩信出门笑道:“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同列!”刘邦曾经与韩信从容地闲谈,论及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他们的本领各有长短,水平不一。刘邦问道:“象我这样,能指挥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您不过只能统率10万军队。”
刘邦说:“那么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答道:“我是越多越好啊。”刘邦笑道:“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活捉了呢?”韩信说:“陛下不能带病,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韩信被陛下您擒住的缘故。
更何况陛下的本领是天赋,和人力无关。” 53.试梁道士笔 善于领将的人不会去挑选兵的,善于书法的人是不会去挑选笔的。
只是看你如何使用罢了。宋高宗南渡长江以来毛笔很缺乏,幔亭的道士送给我一支毛笔。
笔毛内外纯白,如玉如霜,仔细看,都是柔细的羊毛。毛笔的制作非常精妙,运用得心应手,亦是毛笔中的上品啊!于是我想:大半个中国已经被金兵占领,有人说南宋的兵士剽悍而不沉着,不能够打仗。
但是春秋吴楚,称霸中原,南朝时东晋桓温、宋刘裕都曾经屡次打败北军,而没有听说向别国借精兵。过去的人说,京口的酒可以喝,兵士可以用(指善于打仗)难道是用这些自有它的道理吗?书生过虑,把这个道理推广到用笔上去,可能毛笔就不是在过去的谈话中受到赞美,精壮的部队,或许在今天也大有作为。
54.送薛存义序 河东的薛存义就要走了,我带着酒肉,赶到江边去送他,请他喝酒吃饭。(这时候)并且告诉他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吏的,你知道他的职责吗?应该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让他役使老百姓就算了。
凡是靠种田生活的老百姓,从他的收入里抽出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是让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如今做官吏的接受他们的报酬,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的,到处都是。
岂止不办事,反而偷他们。假使家里雇一个仆人,拿你的工钱,不给你办事,反而偷你的东西,(你)就一定非常气愤,把他赶出去了。
如今到处的官吏都是这个样子,可是老百姓不敢发怒,把他们赶跑,是什么缘故呢?这是情势不一样。情势不一样而道理一样,我们的老百姓怎么忍受呢!凡是通达道理的人,能够不震惊而害怕吗?存义代理零陵的县令已经两年了。
早起晚睡,卖力气,费心思,打官司的得到公平处理,缴租税的得到合理负担,老老少少,没有内怀欺诈外露憎恨的。他算是的确没有白拿报酬,他确实是知道震惊而害怕了。
我的地位低,又受到了处分,对于考核成绩、或降级或提升,不能参与什么意见;在他就要起程的时候,所以请他喝酒吃饭,但着重的是写了这篇赠别的序。 55.子馀造船 越王派他的大夫子馀造船。
船造好了,有一贾人要求做掌管船只的官,子馀不任用(他)。贾人离开(越国)到吴国;通过王孙率。
5.求三段古文翻译 关于魏征和赵广汉还有虞诩
太宗皇帝在积翠池宴请群臣,大家伙喝得酒酣耳热之际,太宗命奏乐赋诗.魏征即席赋了一首五律<<西汉>>,其尾联是"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1)."太宗说:"魏征的话何尝不是用礼来约束规劝我啊."一天,太宗有些得意的问(魏征):"我比文景武帝的政治如何?"魏征见好长时间都顺着太宗的心意,他有点骄傲,于是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大家提出谏议.三年以后,见到前来劝谏的人都能很高兴的听从他的劝谏.可是最近一二年,对待有些谏议就有些勉强,甚至忿忿不平."太宗大惊说:"魏征你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魏征说:"陛下刚当皇帝那会,要处死元律师,孙伏伽就进谏以为按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陛下就赏赐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丰厚了,陛下说:朕刚即位,还没有人前来进谏,所以厚赏以鼓励.这就是引导大家提出谏议.后来柳雄以隋朝科举资格弄虚作假(2),司法部门查出来,弹劾他作假,将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认为该判有期徒刑,并因此与陛下争执了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陛下说戴胄:但能有如此为我守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这就是能高兴的接受进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使百姓劳苦;收地租,敛财太多;民间女子崇尚高髻,这是因为受宫中的影响.'陛下生气的说:‘你是不是要让国家不征役一个人,不收一钱租,宫里女人不留长头发,你才称心如意.’我当时上奏:大臣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改变陛下的主意,言辞激切就有点象诽谤.'当时,陛下虽然听从了我的谏议,并赏赐他锦帛,可是心里毕竟生气.这就是陛下很难接受进谏了."太宗恍然大悟说:"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很难自觉自己失误的."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
虞诩十二岁便能通习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
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没有人奉养了。”
国相这才作罢。后来虞诩祖母去世,虞诩服孝期满,被征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羌族军队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接见了他,给予很丰厚的赏赐。
羌人首领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一带堵住虞诩军队。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并且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
羌人听说这一消息,就分头到邻近的县城去抢掠。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放松警惕就日夜前进,行军百余里,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
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您增灶。
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平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我们现在一天行军二百里,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走得慢了容易被追上,快速行进他们就难以想到了。
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迎接。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
孙膑是显示自己的弱小,我们是显示我们的强大,是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到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他们围攻赤亭几十日。
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
(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
虞诩趁机率领部下出城奋勇追击,杀伤很多敌人。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
然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这样反复出入多次。
羌人不知城内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下埋伏,守候在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
羌人果然逃走了,汉军趁机截击掩杀,大败羌军 当时中常待张防利用权势,经常受人请托,收受贿赂,虞诩多次请求将他查办,但屡次上书,都得不到朝廷批复。虞诩不胜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来,自投廷尉狱中,并且上书说:“现在张防玩弄威势,国家之祸将再次降临。
我不想与张防在朝廷同列,就自投廷尉狱中来使陛下了解。”虞诩表章奏上后,张防在皇帝面前流着眼泪解释诉说,虞诩因此被免官,送到左校当苦役。
张防不肯罢休,又想加害虞诩,二天之内,虞诩被审讯拷打四次。狱吏劝虞诩自杀,以免凌虐,虞诩不肯,他说:“我宁愿伏刑人之刀死于市上,让远近的人都知道。”
宦官孙程、张贤等知道虞诩因为忠君遭罪,就相继上奏请求面见顺帝,孙程说:“陛下当初与我们起事的时候,非常痛恨奸臣,深知任用奸臣,会使国家倾覆。而今登极以后,却又自己纵容和包庇奸臣,又凭什么责备先帝不对呢?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却被捉拿关钾。
中常侍张防贪赃枉法,事实清楚,反而设计陷害忠良。今观天象,客星守羽林,这是宫里有奸臣的征兆,应该赶快捉拿张防下狱,以堵塞上天所降的灾异。
下诏令放虞诩出狱,将印绶归还予他。”当时张妨正站立在顺帝背后,孙程于是大声呵斥张防说:“奸臣张防为什么不下殿去!”张防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