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美丑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
1。
(3分)D2。(3分)C3。
(3分)A4。(6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了。
(关键词:“老”“幼”“以及”,2分)1。试题分析:D项的“传”都作名词,传记。
A项,前“恶”作形容词,丑;后“恶”作动词,憎恶。B项,前“固”作形容词,长久,久远;后“固”是使动用法,使……坚固。
C项,前“善”相当于动宾短语,做好事;后“善”作形容词,好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的“为”都作动词,做。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百姓;后者作动词,去,到。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修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有乱之萌,无乱之形”这种情况;“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弛”即松弛,在这里是“放松警惕”之意。第(2)句中的“老”,第一个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作名词,老人之意;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之意,第二个“幼”作名词,小孩之意;“以及”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这种尊重或爱)”,“及”作动词,施加、推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2.文言文解答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B,踱步 C,顺接 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孔子迁于?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D【小题4】(1)老师的学问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5分)( “道”1分,“至大”1分,“莫”1分,“盖少贬”1分,句意1分)(2)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5分)( “大修”1分,“不用”1分,“丑”1分,句意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病:担心,忧虑。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C都是代词,通“尔”A表顺承“那么”/表转折,“却”;B表顺承,“就”/表转折“竟然”;D助,主谓取独,/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后半句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
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子贡怒气发作。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 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
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
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
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
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4.求《孔子家语
只找到这个《孔子家语·颜回》篇与“颜氏之儒” 杨朝明 地下新出资料往往对学术的进展起着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我们对颜子之学的浓厚兴趣,也是新出竹简所提供的学术信息诱发产生的。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的整理问世是20世纪末期震惊海内外学术界的大事,这些文献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瞩目,人们从而利用这批资料开始认真检讨中国早期的学术史。与之同时,人们也期待着另一批数目更大的竹简的公布,这便是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得的1200枚竹简,据说,这批珍宝涉及古籍80余种甚至更多,而且其年代与郭店楚简相当,她当然一定会又为学术研究提供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有关的介绍中,我们注意到上博竹简中有《颜渊》一篇,有学者则说上博竹简“可以让颜子之学重见天日”[1]。 带着对上博竹简秘密的猜测,我们思考颜回学术的本旨。
所谓“重见天日”,意含着颜子之学曾经淹没无闻。《韩非子·显学》篇叙述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就有“颜氏之儒”。
“颜氏之儒”何意?“颜氏之儒”是否宗师颜回的一派儒者?对此,学术界见仁见智,看法很不一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回少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
但不幸的是,颜回却先孔子而去世。现在的传世典籍中,有关颜回的资料相对较少,而且,受疑古学风的影响,不少有关的记载也被排斥在“可靠”资料之外。
颜回的学术主张更显模糊不清。 那么,颜回之学内含是什么?现有资料能否透露一些端倪?由此,我们想到了《孔子家语》,想到了其中的《颜回》篇。
上博竹简除了有《颜渊》篇名外,还有《子路》一篇;今本《孔子家语》中的《颜回》篇后,接着有《子路初见》一篇,这或者仅是巧合,但它却令我们细心观察了《孔子家语》中的《颜回》篇,对它所提供的学术信息进行认真的思考。 人们重新注意《孔子家语》一书,同样也得益于地下出土文献的启示。
这部久被视为王肃伪撰的著作,到现在依然没有摆脱被怀疑的命运,不少人在编辑相关的资料文献集时,仍把《孔子家语》放在《风俗通义》、《中论》等书之后,或者标目列之于“魏晋南北朝诸子与史志”类中,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该书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其实,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以及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中被定名为《儒家者言》的著作,内容都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与《孔子家语》的性质极为类似。
特别是定州八角廊竹简,同出的还有《论语》一书,从史籍所述的《家语》与《论语》的密切关系看,李学勤先生认为定州竹简中所谓《儒家者言》也应该属于《家语》的原型[2]。 《家语》是否王肃伪造,其实是有争论的,也就是说,反对王肃伪撰的看法同样是存在的。
另外,清代以来,研究者中的不少人也看到了该书资料的价值,认为《孔子家语》的许多地方明显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可以用来校正史实、文字讹误,弥补其他古籍记载的疏略,并谈到应当予以重视。但遗憾的是,人们在指出了《家语》的这一点后,并没有进而深究其书的可靠性,反而又回到了《孔子家语》“伪书”说中去,从而认为她只不过是“保存了一些古代逸书的片断”而已。
实际情况应该并不如此,笔者研究了《孔子家语》的《执辔》篇,认为无论从《家语》成书的相关记载,还是《家语》一书的内证,都可以发现该书具有真实可靠的特征。笔者指出,对于我们今天的孔子研究来说,《孔子家语》一书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一书之下。
[3]其实,学术界持此看法者已有人在。 郭沂先生就曾指出,《孔子家语》、《孔丛子》等都属于“《论语》类文献”,乃是孔子及门、再传或数传弟子忠实记载的夫子之言。
[4]杜维明先生支持郭沂的观点, 认为“我们不能贸然否定孔子家传,从而对《孔丛子》乃至《孔子家语》都截然断定是与夫子毫不相干的意揣之辞”[5]。 对于颜回之学的研究,《颜回》篇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学术信息。
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上博竹简中所谓“颜子之学”的具体面貌,还不了解其中《颜渊》篇的内容,但我们研究《家语》中的《颜回》篇,一定有助于上博竹简《颜渊》篇的研究,有助于“颜子之学”或者“颜氏之儒”的认识。 《孔子家语》与《论语》不同,《论语》与《孟子》等典籍那样,都是在章首句子中撷取一词作为篇目,《论语》有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的篇目,如《颜渊》、《子路》、《子张》、《公冶长》之类,但这些篇并不主要记录孔子这些弟子的言行,这些篇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家语》则有不同,该书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篇题就是对这些内容的概括。其中的《颜回》所记都与颜回有关。
我们估计,上博竹简中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的各篇,如《颜渊》、《子路》、《子羔》、《曾子》等,可能与《家语》相类,至少其中的《颜渊》篇应该像《家语》的《颜回》篇那样,所记可能主要是与颜回有关的内容。 《家语》的《颜回》篇中共有内容十四节,各节之间并不连贯,但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颜回的为人风貌及思想主张。
就《颜回》篇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颜回聪敏过人,可以由此推彼,可以预知一些事情的结果。颜回的聪慧都得到了孔。
5.文言文《非相》翻译
割肉自食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 卒然②相遇于途,曰:“姑③相饮乎!”觞数行④,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⑥?”于是具⑦染⑧而已,引抽刀而相啖⑨,至死而止。勇若⑩此,不若无勇。
〖注释〗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③故:姑且。④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g,酒杯;行,xíng,遍数。⑤求肉:找一点肉吃。⑥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⑦具:准备。⑧染:豆豉酱。⑨啖:啖dàn,吃。⑩若:像。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