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初一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1.初一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伤仲永》,回答1~6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
2. C(应为“余闻之也/久”) 3.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木兰诗》语段阅读题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为加点字注音。
(1)溅溅( )(2)胡骑( )(3)燕山(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朔气传金柝 3.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4.①句照应前面的“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____”来概括。
5.对句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木兰想早日到达战场的急切心情B.描写征途遥远,表现不畏艰难的决心C.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D.像飞一样渡过千山万水,表现了木兰欢快的心情 6.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8.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 9.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参考答案 1.(l)jiān (2)jì(3)yān 2.(1)水流声(2)过(3)北方 3.B 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庭若飞 5.C 6.A 7.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8.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9.A。
2.人教七下文言文复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专题伤仲永1、作者 ,字 ,号 ,世称 , (朝代) 家, 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写得很好,名句有: 《伤仲永》选自 2、对黑体字理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指: ),忽啼求之。父异( )焉( ),借旁近( )与( )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 )养父母( )、收族( )为( )意( ),传一( )乡秀才观之( )。自是( )指物作诗( )立就( ),其( )文理( )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 )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 )扳( )(注音)( )仲永环谒( )(注音)( )于( )邑人,不使学。
余( )闻( )之也( )久。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
曰:“泯( )(注音)然( )众人矣( )。”王子( )曰:仲永之( )通悟( ),受之( )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 )远矣。卒( )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 )夫( )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什么? 还有其他原因吗? 5、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道理? 6、“世隶耕”说明了什么问题? 7、高尔基和爱迪生各有一句关于天才的名言,分别是: 、,仲永的天赋非常出色,但与这两位名人的区别是: 8、“伤”字的含义是什么? 它有哪几层意思? 木兰诗1、作者 (朝代) ,文章选自 ,这诗歌是 (朝代)北方的一首民歌2、对黑体字翻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 )(注音)声,惟(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帖: )(注音),可汗( )大点兵( )。
军书( )十二( )卷,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 )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注音),南市买辔( )(注音)头,北市买长鞭。
旦( )辞爷娘去( ),暮( )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溅: )(注音)。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 )飞。朔( )(注音)气( )传金柝( )(注音),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 )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 )尚书郎。
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 )。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 )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文章出了两个成语,分别是: ,意思是: ,意思是: 4、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描写木兰回家,家人兴高采烈的场面的句子是:木兰与伙伴喜剧见面的句子是:用比喻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奥秘的句子是:侧面描写木兰功勋卓著的句子是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是:最能反映木兰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的句子是:5、“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句子你怎么理解?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句子你怎么理解? 7、为什么木兰“不用尚书郎”,反而要“还故乡”呢?8、该文叙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吗? 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特点?你能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概括吗? 9、该文故事性很强,如果按照情节概括的话,高潮和结局部分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吗? 10、你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你还知道古代其他有名的女性吗? 11、你能说说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吗?(最起码两句)孙权劝学1、作者 ,字 , (朝代) 家, 家2、文章选自 ,这是一部 史,记载了从 到 共 年的史事。3、孙权,字 三国时 的创建者。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生子当如 ,孙权读书治国的才能可见一斑。4、对黑体字解释:初( ),权谓( )吕蒙曰:“!”蒙辞( )以( )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 )欲卿( )治经( )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 )刮目( )相待,大兄( )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5、文章与。
3.七年级下和课内文言文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4.七下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测试卷答案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括号中的)(1)吴广者,阳夏人也(者)_____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____(3)扶苏以数谏故(谏 )_____ (4)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王)_____(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 )_____(6)为坛而盟( 为)______(7)发闾左适戍渔阳(戍 )____ (8)尉果笞广(笞 )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同上)(1)辍耕之垄上(之 )_____ (2)怅恨久之(恨 )______(3)会天大雨(会 )______ (4)今亡亦死(亡 )_______(5)等死,死国可乎( 第二个死)_______ (6)楚人怜之( 怜)______(7)比至陈( 比)_______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_______(9)皆刑其长吏(刑 )______ (10)为天下唱(唱 )_______(11)愤恚尉( 恚)。
(1)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你的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吴广喜,阳夏人也(者)_____ (2)陈胜,未知其死也、吴广乃谋曰。今或闻无罪,陈胜吴广会起义吗,怅恨久之,上使外将兵。
然足下卜之鬼乎。扶苏以数谏故。
失期:“今亡亦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等死,死国可乎:“陈胜王”,固以怪之矣。
(2)今亡亦死!”陈胜,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吴广皆次当行,九百人屯大泽乡。”乃丹书帛曰,皆指目陈胜,度已失期?(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果没有导火线。”
吴广以为然,楚人怜之、项燕,不当立。吾闻二世少子也,置人所罾鱼腹中,为天下唱?(请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括号中的)(1)吴广者。(同上)(1)辍耕之垄上(之 )_____ (2)怅恨久之(恨 )______(3)会天大雨(会 )______ (4)今亡亦死(亡 )_______(5)等死,或以为亡,数有功,法皆斩,死国可乎( 第二个死)_______ (6)楚人怜之( 怜)______(7)比至陈( 比)_______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_______(9)皆刑其长吏(刑 )______ (10)为天下唱(唱 )_______(11)愤恚尉( 恚)_____ (12)陈胜。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曰,卜者知其指意,念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置人所罾鱼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籍第令毋斩、吴广皆次当行(行)____(3)扶苏以数谏故(谏 )_____ (4)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王)_____(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 )_____(6)为坛而盟( 为)______(7)发闾左适戍渔阳(戍 )____ (8)尉果笞广(笞 )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天下苦秦久矣:“足下事皆成,有功。卒买鱼烹食。
项燕为楚将,回答文后问题,道不通,二世杀之,陈胜王。4.陈胜以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举大计亦死:“大楚兴,爱士卒,卒中往往语,等死,念鬼(念 )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上使外将兵,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
旦日,得鱼腹中书,举大计亦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扶苏以数谏故。乃行卜、吴广喜,发闾左适戍渔阳。
二世元年七月。会天大雨,死国可乎。”
卒皆夜惊恐,狐鸣呼曰,曰,为屯长。百姓多闻其贤。
或以为死,夜篝火?”陈胜曰:“此教我先威众耳,宜多应者1.给加粗的字注音?请谈谈你的看法。
5.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的阅读,有答案的,人教版,急用!!!!
口技
一.“善口技者”描摹了哪三个响声情景?听众分别有什么反应?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 】的字词。
1.【会】宾客大宴。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课文中出现了多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把它们摘抄出来,并比较、体会它们的区别。
一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2由醒入睡
3.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座的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三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6.语文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一、基础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写法。
踱步duó 脑髓suǐ 讪shàn笑 伫立zhù 沮丧jǔ 默契qì 颦蹙pín cù 炽痛chì 妇孺rú 脚踝huái 华裔yì 污秽huì 重荷hè 羁绊jībàn 深邃suì 白皙xī 门槛kǎn 嗔视chēn 粲然càn 惬意qiè 叱咤chìzhà 呷嘴xiā 蠕动rú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归省xǐng 悲怆chuàng 遒劲qiú 羸弱léi 凛冽lǐn 吞噬shì 步履lǚ 贮藏zhù 庇荫bìyìn 阴霾mái 相觑qù 狩猎shòu 眼瞅chǒu 亢奋kàng 鲁莽mǎng 剽悍piāohàn 2、注意变色字的写法。 疲惫 炯炯有神 姗姗来迟 沥尽心血 肆无忌惮 废寝忘食 锋芒毕露 辜负 海市蜃楼 郑重其事 不毛之地 聊以自慰 斩钉截铁 妇孺皆知 3、注意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错误。
⑴1947年,茅盾在新创办的《小说月刊》任编委,并在《文汇报》上发表长篇小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⑶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⑷商店里卖的东西很多:文具、食品、五金……等,样样都有。 ⑸“不能,”他十分坚决地说:“不能这样做!” 错误改正为: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 ⑶?? ⑷删去冒号或“等”字。
⑸“ ,” ,“ !” 4、提示: ⑴注意修辞方法的使用,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⑵区别病句:缺少成分、语序不当、前后矛盾、搭配不当、词义的种属关系等。
⑶注意恰当的语言表述,符合语言环境、人物的身份。 二、文言文 (一)《狼》:节选自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二则)。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聊斋”是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狼》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解释加点词语。
(1)屠大窘 (2)缀行甚远 (3)弛担持刀 (4)一狼洞其中 (5)屠自后断其股 (6)狼亦黠矣 ⑺其一犬坐于前 ⑻恐前后受其敌 ⑼盖以诱敌 ⑽止有剩骨 ⑾一狼得骨止 ⑿狼不敢前 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⒁意暇甚 ⑴困窘,处境危急。⑵紧跟 ⑶放下 ⑷打洞 ⑸大腿 ⑹狡猾 ⑺像狗一样 ⑻攻击 ⑼敌方 ⑽通“只” ⑾停止 ⑿上前 ⒀企图 ⒁神情 2、“其”在古汉语中常做代词,本文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
如: 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 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两狼)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麦场)(麦场)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后狼)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柴堆)(屠户) 3、对下列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A.这段文字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
B.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狼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凶恶、狡猾。 C.这段文字使故事的情节发生了转化。
D.这段文字描写了屠户的心理和行动。( B ) 4、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⑴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对最后一节大意判断正确的是( )。
A.狼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人们要时刻提防它们。 B.狼虽然很狡诈,但人类的勇敢智慧一定能战胜它。
C.狼很狡诈,给人类增加了许多笑料。 D.屠户不一会儿工夫就杀了两只狼,可见狼并不狡猾。
( B )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说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能做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D ) (二)《口技》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清代进士。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课文以“善”字总领全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会宾客大宴 ⑵众宾团坐 ⑶意少舒 ⑷两股战战 ⑸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⑹一抚尺而已 ⑺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⑻不能名其一处也 ⑼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⑽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⑾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⑴适逢,正赶上,恰好。 举行宴会 ⑵围成一团 ⑶稍微 ⑷腿 ⑸只 听见 ⑹罢了 ⑺稍微 渐渐 ⑻说出 ⑼腿 跑 ⑽在这时 ⑾喂奶 发出呜呜的声音 2、古汉语中,往往在数词的后面直接使用名词,而省略了量词。
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量词。 ①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而已 ②。
7.初一下学期语文课内的文言文或者是现代文阅读的题目
题目: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1、下列各组字词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 A、酝酿(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孪(luán)生 B、梦寐(mèi) 称职(chèn) 赏赐(cì) 嫩芽(rùn) C、诀别(jué) 什物(shí) 笼罩(lǒng) 猝然(cù) D、厄运(è) 虐杀(nüè) 炫耀(xuàn) 匿笑(nì) 2、根据语境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 友情,是人生一笔 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 ;是生病时的 ;是跌倒时的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春风。 A 、受益匪浅 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B、苦口良药 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C、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苦口良药 D、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受益匪浅 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错误的一项是( )2%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B、《纸船》--谢婉莹--中国 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 4、语文实践活动:某学校的一位老师,接到一份请他参加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
如果他给大会秘书处写信说明情况,比较得体的一句话是( )2% A 我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大会,失去了一次学习良机,对此,深感内疚。 B 我因病无法前去参加大会,失去了一次与同行切磋学问的良机,对此深感遗憾。
C 我因病不能到会,失去了一次学习的绝好机会,对此深感不幸。 D 我因病无法参加这次会议,辜负了你们的美意,对此深感惭愧。
5、名著阅读题: ①有关《爱的教育》正确的一项是( )2% A、《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作。 B、《爱的教育》原名《心》。
C、《爱的教育》书中不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还有他的父母及老师讲的故事。 D、《爱的教育》中《意大利》一文父亲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俭节约的美德。
②写出下列一则寓言的寓意。3% 夏天,将至中午的时候,几个行人晒得很苦,看见一棵阔叶树,就走过去,躺在树荫底下休息。
他们仰望着阔叶树,彼此议论说:"这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阔叶树回答说:"忘恩负义的人,你们正在享受我的恩惠,还说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 寓意: 6、古诗文背诵默写题。
10%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② ,天光云影共徘徊。 ③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④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
⑤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⑥辛弃疾在 《西江月》中,运用嗅觉、听觉结合写农村夏夜美景的词句是: , 。
⑦《〈论语〉十则》中,表达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不亦君子乎? ⑧春节将至,调动你的积累,和大家分享一句完整的写"春"的诗句吧。 , 。
7、仿造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3%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 ;但是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5% ①期日中( ) ②已去( ) ③引之:( ) ④友人惭( ) ⑤尊君在不( ) 9、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标注两处)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和" " 两点对答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4% 11、翻译下列的句子。4% 与儿女讲论文义。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