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贾卖药文言文答案(《蜀着卖药》的文言文)
1.《蜀着卖药》的文言文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
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
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
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1]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
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
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译文: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
其中一个人专门选 取上等好药,计算着自己的收入出售药材,不说虚假的价钱, 也不过分赚钱。另一个人好药次药都选取。
药价的贵贱,只 看买者的需求,从而拿好药或次药来对待顾客。又一个人不 选取好药,只希望多卖,就降低药价,顾客要求增添就给增 添,不加计较。
于是顾客争着到他店铺来,他店铺的门槛,每 月就得更换一次,一年多就大富起来。那个好药次药都选取 的人,去他的店铺的人就少一些,但两年之后也富起来了。
那个专卖好药的商人,他的店铺大白天也像夜晚一样冷清,生意萧条,以致他有了早餐,没有夜食。郁离子对此感叹道:“如今当官的人也像这样啊!从前楚国边境三县有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很廉洁但不得上司的欢心,当他离职的时候,连雇船的钱都没有,人们无不笑他,认为他是傻子,另一位有了机会就贪污,人们并不恨他,反而称赞他贤明能干。
第三位无所不贪,用来巴结上司。他对待部属爪牙如儿子,对待富家大户像贵宾,没到三年就得荐举,提升到管理法制的官府上任,即使老百姓也称赞他好,这不也是很奇怪的么?”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2]。
2.关于 古文《蜀贾卖药》的问题
第一问自己慢慢体会理解,现在也一样有很多官、商、星被“百姓称善”。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时间、阅历、领悟。
刘基此文用三个商贾的不同经商理念而出现的不同的经营成果作引子,折射官场实际,抨击愈是贪婪愈是飞黄腾达、愈是清廉愈是穷愁潦倒的吏治,发泄作者愤世嫉俗的情绪。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定律,叫“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济学定理。可参见百度百科词条。
刘基的这个文章其实代表了很多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涵盖了古今、中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点简要说明:
一,知识分子看到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并诉诸笔端,虽笔法不同,但行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让读者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希望人们看到好的学习好的实践好的(一面);
二,对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嘲讽、抨击、唾骂,一方面宣泄了个人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呼吁社会去排斥不合理(的现象);
三,但这些嘲讽、抨击、唾骂等等往往只是嘲讽、抨击、唾骂,只是宣泄了情绪(有效的一面可能只是影响了一部分受众),但往往最后只是看到问题、提出问题,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个核心问题。比如儒家思想里就明确的说明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孝什么是忠,更有关于政、治等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的论述。对不对呢?情、理上都是对的,甚至如此言一样的很多儒家思想都是很完美的。但这些“言论”只是说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对应该怎么样。而现实往往不是按照“应该”来运行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有法律的原因。试问,人人都是道德典范,法律还有存在的意义么?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是用分类法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很多知识分子虽然被誉为“社会的良心”却并不为当政者所用,这就是原因。他的存在只会说什么什么是坏的是不对的,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需要说明,不要因此而蔑视此类的知识分子,当政允许他们的存在,也是因为看到和提出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正是看到和提出问题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在当政无法解决某些问题、而这些“良心”们又在拼命呼吁、抨击的“过火”时,为了稳定局势,“良心”们遭遇封嘴的待遇是必然的。(这就好比百年之内必有一场大地震,有人就狂热宣传——此人说的不一定有错,但当局一定会灭了他。稳定对团体来说尤其对一个国家来说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个例子很特殊,不过是抛砖引玉用作说明,不必就此例深究。特此说明)
3.<<蜀商卖药>>译文
有3个四川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
其中一位专卖好药,预算实进成本与卖价相近,不少价,也不肯赚钱太多。另一位不管好药、差药都收来卖,价格的高低随顾客的心意,相应地把好药或差药卖给他。
第三位不求好药,只管多收,卖价低廉,买的人请求增加一点就多给他一些药,从不计较,于是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到他那里去买,以致他家的门槛一月一换,一年多之后他就成了大富翁。那个兼卖好药与差药的商人,上他门的顾客稍少一些,但两年之后也富起来。
那个专卖好药的商人,他的店铺大白天也像夜晚一样冷清,生意萧条,以致他有了早餐,没有夜食。
4.蜀贾卖药的原文出处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2],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3]。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4]。一人不取良,惟其多[5],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6],不较[7]。于是争趋之[8],其门之限,月一易[9],岁余大富。其兼取者[10],趋稍缓[11],再諅亦富[12]。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13],旦食而昏不足[14]。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15]。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16],其去也[17],无以僦舟[18],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19],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20]。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21],子吏卒而宾富民[22],则不待三年,举而仕诸纲纪之司[23],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5.蜀贾卖药的成语注释
[1]蜀贾:蜀(四川)地的商人。
[2]专取良:专门收集最好的药材。
[3]“计入”三句:意谓核算一下成本将药卖去,不讨虚价,也不多取利润。虚贾(jià),指削本以售。贾,同“价”。赢,余,指利润。
[4]“惟买者”二句:意谓只根据顾客的要求而随机应变,顾客舍得出钱的就给好药,不舍得出钱的就给坏药。
[5]惟其多:只考虑药的数量多。
[6]请益则益之:要求添多少就添多少。益:增加。
[7]较:计较。
[8]趋:前往。
[9]“其门”二句:形容生意特别兴隆,门槛都被走穿了,需要经常换掉。限:门槛。易:交换。
[10]兼取者,兼收好药材与坏药材的商人。
[11]趋稍缓:去买药的人稍微少一些。
[12]再期(jī)亦富:两年以后也富裕起来了。再期:两周年。
[13]肆:商店。日中如宵:白天跟晚上的情况一样。形容顾客少,没有生意。
[14]“旦食”句:吃得上早饭就吃不上晚饭。形容生活贫困。
[15]楚鄙:楚国边境。尹:县尹,县官。
[16]廉:清廉。不获于上官,上级对他不满。
[17]去:离任。
[18]无以僦(jiù 救)舟:意谓旅费都拿不出,僦,租赁。
[19]择而可取之:看情况酌量弄一些钱财。
[20]尤:怨恨,埋怨。
[21]以交于上官:把搜刮的钱财大部分用来结交权贵。
[22]“子吏卒”句:意谓笼络吏卒如子,结纳富人如宾。
[23]举:提拔。仕:做官。诸:之于。纲纪之司:指重要职位。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营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不责怪他的攫取反而称赞他贤能。其中一个没有利益不(榨)取的,获得的利益用来交给上级(官吏),他将下级官吏和士卒当成儿子一 样将富人象宾客一样地对待,便不到三年,升迁被任命为掌管法纪的职务,即使是百姓也称赞他的善良。这不是怪事吗!”
6.《蜀商买药》的翻译
蜀市三贾 刘基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
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
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门坎) 月一易。
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諅(读音ji一声,一周年)亦富。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边远地方)三县之尹三。
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读音jiu四声,租赁)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
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翻译: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
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
(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
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
那专门进幼稚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
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不责怪他的攫取反而称赞他贤能。
其中一个没有利益不(榨)取的,获得的利益用来交给上级(官吏),他将下级官吏和士卒当成儿子一 样将富人象宾客一样地对待,便不到三年,升迁被任命为长官法纪的职务,就是百姓也称赞他的善良。这不是怪事吗!” 感: 当官一旦等同于经商,这个社会制度也就危机四伏了。
第一个官说明高薪养廉的必要性;第二个官提示人们重视监督机制及其法律的健全,再就是他们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三个官让我们知道,官的获得实际取决于谁,官就不是表 面讨好谁,而是将利益送给谁或者说为谁谋利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