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词组及其翻译和举例,多多益善)
1.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词组及其翻译和举例,多多益善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2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5、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
2.高中语文必修1、2十五文言文虚词例句
安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尔 1.尔何知!(《肴之战》) 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肴之战》) 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例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10.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14.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例解]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代词。
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赤壁之战》) 6.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例解] 用作助词。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7.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促织》) 8.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9.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啊”或“了”。盖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例解]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雁荡山》) [例解] 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文言文短语翻译
1、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别人的老人。
2、孟尝君奇怪他回来得太快。
3、从此,国人没有一个敢说话的了。
4、在他以绳子绑缚燕王父子的时候,
5、暗指左公在的地方。
6、给他的食物跟其他的门客的标准相同。
7、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8、派皇武子去向他们致词。
9、大军不知道李广所到的地方。
10、老了更加威武,不丧失崇高的理想。
11、消逝的东西就像流水,可是流水还在啊。
12、就答应了他,让他做前将军。
13、到了左公被东厂逮捕入狱,
14、一定亲自到左公府去拜访。
15、自己死了,国家灭了,被天下的人所耻笑。
16、现在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跑,用来坚定他们的意志。
17、有的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
18、老百姓承受不了政令的压迫。
4.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越多越好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
5.急需高中必修1和2中文言文所有的固定词组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 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 奚以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