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文言文训练题(七年级文言文练习)

1.七年级文言文练习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 罔 通 茫

4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1 孔子 儒

谈学习态度的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谈学习方法的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训练题,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2.人教版初一语文全部文言文练习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文言文,七级,训练

3.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 ) 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 ①学而时习之( )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④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三)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4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 (四)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 (五)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 ①女还(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③特与婴儿戏耳( ) ④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4分) (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8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4分)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4分)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竞赛卷参考答案 (一)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 1、①曾经 ② 写 ③精,妙 ④小毛病 2、①指代学过的知识 ② 他,指欧阳修 ③文字、文章 ④疵病,文章缺点 3、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多写作) (三) 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四)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五) 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

4.文言文练习卷 初一上

伤仲永【基础知识与运用】1.给下面的字注音. 焉( )扳( )谒( )泯( )邑(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 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邑人奇之 奇: 父异焉 异: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彼其受之天也,( ),(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 ),得为众人而已耶? (2)从文中找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这一结论的根据:( ),( ),( )。

( ),( ),( )。4.关于学习,名人这样说: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 ②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雪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在下面写出1~2条【阅读理解与欣赏】一.读《伤仲永》,回答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3.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4.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试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部分.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与舅家见之,( )十二三( )矣.( )令( )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5.翻译下列句子. (1)或以钱币乞之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5.七年级下关于古诗文,文言文的专项练习

七年级期终考试语文古诗词复习测试卷(课外卷及文言文卷) (每题4分,共120分) 1.《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虽然暮年但依然壮志满怀的名句是: 。

2.《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认为人的生命长短不是上天决定的名句是: 。 3.《过故人庄》里写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名句是: 。

4.《过故人庄》里写出朴素的农家劳动生活的名句是: 。 5.《题破山寺后禅院》里写出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的名句是: 。

6.《题破山寺后禅院》里以静写动的句子是 。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朋友的名句是: 。

8.《夜雨寄北》中李商隐想象回到家中和老朋友相见的场面的句子是: 。 9.《泊秦淮》中写出讽刺上层统治者不顾国家危难,只顾自己享乐的句子是: 。

10.《泊秦淮》中写出优美的秦淮河风光的句子是: 。 11.《浣溪沙》中音调和谐,对仗工整,情致缠绵,宛如天成,表达伤春感时的名句是: 。

12.一曲新词酒一杯, 。 ? 13.《过送源晨炊漆公店》用形象的比喻讲述深刻道理的好句子是: 。

14.《如梦令》中写出惊动水鸟,扑楞楞全飞起来了的优美句子是: 。 15.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 16.《观书有感》中将书比成池塘,并说出其中有活水不段地从源头流来的名句是: 。

17.成语“明察秋毫”出自 代文学家沈复的《 》,请解释这个成语: 。 18.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他是古代伟大的 家, 家 ,是 家学派创始人。

19.《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20.《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讲信用的句子是 。

21.《论语》中要求我们在学习当中要有老老实实态度的句子是 。 22.《论语》中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

23.《论语》中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24.《论语》中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

25.《论语》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2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 的名句。

27.《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 28. 解释“撒盐空中差可拟”。

解释“未若柳絮因风起”。 29.《论语》中的成语有(列举四个) 。

30.《论语》中对待朋友中的优点和缺点,你该怎么对待: 。 转自『中学语文网』 原文地址: 1.《观沧海》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2.《观沧海》中总领全诗的句子是: 。 3.请说出一句有关大海的古诗词: 。

4.《次北固山下》中说明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事物总在向前发展的名句是 。 5.《次北固山下》中用小景体现大景的名句是: 。

6.《次北固山下》中点出思乡之情的的句子是: 。 7.《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歌燕舞的写景名句是: 。

8.《钱塘湖春行》中写出作者最爱的句子是: 。 9.《钱塘湖春行》中写出早春花草景象的句子是: 。

10.《西江月》中点出丰收的喜悦的名句是: 。 11.《西江月》中写出躲雨时发现惊喜的句子是: 。

12.《天净沙·秋思》中点出主旨的句子是: 。 13. ,小桥流水人家, 。

14.《天净沙·秋思》体现了羁旅他乡、孤寂愁苦的感情,但为何还要写“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美景呢? 15.《观沧海》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钱塘湖春行》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西江月》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天净沙·秋思》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西江月》一词写的是哪个季节?说明理由。 22.《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句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3.代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大高峰的三大诗体是 ,请分别说出至少两个代表人物: 。 24.请说出一句有关春天的古诗词: 。

25.请说出一句有关夏天的古诗词: 。 26.请说出一句有关西湖的古诗词: 。

27.请说出一句有关冬天的古诗词: 。 28.请说出一句有关风的古诗词: 。

29.请说出一句有关雨的古诗词: 。 30.请说出一句有关动物的古诗词: 。

6.七年级下和课内文言文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7.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和《梵天寺木塔》练习题

三 峡 【题解】选自《水经注》。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qú)塘峡、巫(wū)峡和西陵峡。 【作者】郦(lì)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zhuō)州)人。 【原文】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quē,断缺。

现在写作“缺”]处。重岩(yán)叠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bì)日。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xī)月[日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涨上山陵。

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

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宣,宣布,传达],有时朝(zhāo)发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荆州],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

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不以[如此,这么]疾[快]也。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

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巘,山峰]多生怪柏,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shù,冲荡]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寒涧(jiàn)肃[山涧显得寂静。肃,寂静],常有高猿[高处的猿]长啸(xiào),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缀(zhuì),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

响,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断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地名,在今重庆东部]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

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内容】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文章先写山势。在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描写其连绵不断,概无断阙。

虽然有些夸张的意味,但确实写出了三峡山势的特点。再写其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以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仅极尽映衬,而且极尽夸张之妙。

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 继写水势。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

这样的描写,生动而神妙,以至触动了大诗人李白的灵感,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篇。 春冬之景,则既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写“悬泉瀑布”“良多趣味”。

相对于夏季而言,春冬较为平静。作者笔到之处,不仅写出独特的景色,还写出独特的趣味;虽在纸上,而跃然心问。

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笔力可透纸背了。 课文最后一段写“晴初霜旦”的气氛,那是三峡所独有的。

若非三峡,岂有“林寒涧肃”之景?若非三峡,岂有“高猿长啸”的“哀转久绝”?作者萦绕襟怀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与作者的情愫和谐一致,从而写出情景交融的一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确乎如此。

【主题】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写法】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

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作业】一、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此题意在使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能领悟作者描述的三峡景物的特点。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写。

8.七年级下册关于文言文的试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

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第二部分的议论。

2、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方仲永天赋超常,五岁时即求书具赋诗,可是到了二十岁已经“泯然众人矣。”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为什么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呢?原来是为了“利其然也”。

3、从《孙权劝学》到《伤仲永》,通过二者的比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吕蒙与方仲永均有很高的天赋,但结果却不一样。一个令人“刮目相待”,一个“泯然众人矣”关键再于后天的学习。

吕蒙和方仲永的差别还在于学习环境,吕蒙的上司孙权是“劝”学,而仲永的父亲却“不使学”,所以结果不一样,吕蒙学习后“已非复吴下阿蒙”,而仲永的结局则让人感伤。 由此可见,人不学习,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成就,而后天刻苦努力,永不自满,则定然会有收获,这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每一位家长还是极有警示作用的呀。

4、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6、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7、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七级文言文训练题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