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拓展(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

1.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

10.《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2.《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

2.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09-07-30 22:37(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③不应而还 音 义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

文言文,拓展,初中

3.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25

是不是这个?搜了半天呢。

2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1.B 2.A 3.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民兼吏,使民衣食有余。 4.“止盗”有效,百姓衣食有余,海内升平。

26.三环无耻

1.A 2.“三患”:“患”自己有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患”知识和道理不能学到手;“患”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无耻”:“患”自己不能胜任职务;“耻”自己言行不一;“耻”自己做事半途而废;“耻”为官一方,百姓却缺衣少食;“耻”自己多吃多占。 3.略

27.因循误事

1.C 2.AB 3.略

28两虎相斗……(我有点懒得打了)

1.A劝住;B对;C果然;D效果 2.D 3.卞庄子认为(他的话)正确,就站着等待事情的发生。

29.朝三暮四

1.A满足;B够;C服从;D早晨 2.B 3.A……公(那个养猴子的,我自打不出)BCD(都是那个养猴子的)

4.分给你们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够吗?

5.本义: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聪明的人善于使用的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是非,容易被愚弄。 今义:比喻反复无常。

30.西木立信

1.B 2.A(卫鞅)B.(木)C(徙木者)D.(卫鞅) 3.百姓们对此事感到难以理解,没人敢搬。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效果明显”等均可)。

4.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答案翻译

1.黄琬巧对 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大气夸奖他,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惨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堤防堤防。” 3.曹植聪慧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太祖读了曹植的文章之后曾问他:“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出口就能谈论,提笔就能写出文章,请父亲当面试试,看是否请人代笔?”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

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即成,而且写得很值得欣赏,太祖对曹植的才能惊叹不已。曹植天性随和,不让人敬畏,他使用的车马以及自身的装束打扮也都不追求华丽。

每次去见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曹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曹操宠爱。太祖去攻打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诉曹植说:“我以前作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

想想当年的所作所为,我至今也不后悔。你如今也二十三岁了,也应当努力啊!”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辅佐。

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做事我行我素,言行上又不注意修饰,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给他说好话,因此曹丕被立为太子。

曹植有一次乘车在御街上行驶,从司马门径直出宫。太祖知道后非常生气。

守卫司马门的官也因罪被处死。从此以后太祖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太祖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患,一方面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更是袁绍、袁术的外甥,因此捏造罪名,把杨修杀了。曹植心里更加不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去解救曹仁。为此太祖专门敕令告诫曹植,曹植却因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太祖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4.鲍子难客 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 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

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鲍家男子年龄二十岁,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

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种 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

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5.曹绍夔捉“怪”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一个老和尚屋里的铜磬,常常自己会发出低沉 的声音.半夜,寺中的钟声悠扬地响起来,铜磬也跟着幽幽地响,似鬼魂在 啜泣,如幽灵在飘荡,老和尚神情悸动,恍惚不宁,以为妖怪作祟.时间一 长,老和尚给吓病了,卧床不起.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 铜磬,以免招灾上身. 老和尚的朋友曹绍夔前来看望.谈起铜磬作怪的事,曹绍夔觉得很奇 怪,仔细察看铜磬,与别的铜磬并无两样.这时,寺庙里开饭,饭堂里响起 钟声,那磬也跟着发出"嗡嗡"声响.老和尚又惊惶不安起来.旋即,钟停 了,那声音也停止了.曹绍夔见老和尚如此害怕,不由好笑.他故弄玄虚地 对老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老和尚不相信地摇摇头,说:"你若能捉妖,别说一顿酒,就是你天天 来,我也请你!" 曹绍夔诡谲地笑道:"捉妖只是举手之劳,你不用太客气." 第二天,老和尚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个精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老和尚眼前晃了晃,然后"刺拉, 刺拉"地把光溜溜的铜磬挫了好几道口子.老和尚被弄糊涂了:"你这是……" 曹绍夔说:"哪里有什么妖怪呢 是因为磬和寺里的钟标准音相同,钟 一响,它也就随着响起来.现在挫了几道口子后,和钟的标准音不同了,磬 就不会自己响起来了." 老和尚终。

5.初中新课标阅读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6.如何拓展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空间

一、拓展文言文学习的有效的时间

拓展和延伸作为文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拓展延伸。(1)课前拓展。解释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认真预习。(2)课内拓展。课内拓展延伸的材料,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学生会进行对比、整合。但应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有效。(3)课后拓展。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拓展文言文学习的思维空间

这是学生由自主吸收到自主研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疑而后问,要求学生能把握文章最精彩处,也就是最能突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统一的局部,精读细研,研究其遣词造句,研究其句式选择,研究其修辞方法的运用,研究其结构层次的安排,研读在表层语言中深层次的含义,在这些研读之中,设疑而解答,让学生真切体会其与作者表情达意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和大胆质疑的习惯。如:《为学》这篇课文能把道理说得那样令人信服,主要是得力于故事,中间部分用较多的笔墨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里就有学生产生疑问了:这与为学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看法: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以事喻理的写法。可又有学生问:这个故事是如何喻理的呢?经过共同研讨,大家悟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

三、重视文言文学习的实践能力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文言文的学习与实际的解题能力挂钩,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我们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与指导,以切实培养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

①1、用好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能让学生明确本单元文言文学习的具体目标,教师在课前设计的课文提示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钥匙,学生通过它可以找到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的途径。我们要充分运用课前设计的诵读提示,让学生首先了解作者简况,写作背景,以及学习本文的重点。明确了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就能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久之,就培养起了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2、强调朗读感知。不断朗读,不但可以基本把握文章大意,也可以增强语感,即使有一些不太懂的字词,也可以借助上下文来基本掌握。明确了课文大意,也就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语感是阅读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基础。

3、强化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必背篇目,背诵要及时、准确、流利、响亮。所谓及时,就是要在课文学完后一二天内就能背诵;准确,就是要准确无误,可以用默写的形式来检查;流利,就是要熟练流畅,不能过多停顿或读破句子;响亮,就是要在背诵时声音响亮。

四、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实际,把文言文学习引进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空间。如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后,让学生课后搜集古人对名楼(如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名山(如泰山、黄山)、名川等描写的诗文;收集整理对联、灯谜;引导学生寻访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无边,学无止境,满足了求知的欲望。

“古今沟通,古为今用”,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常用实词,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加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学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至”的意思“到”,叫学生找出能够印证此义的成语,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自始至终”、“至死不渝”等成语的意思;学了“陶后鲜有闻” 中“鲜”的意思,就能理解“鲜为人知” “寡廉鲜耻”中“鲜”的意思;学了“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能理解了“浅尝辄止”的意思。

7.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依法断流

戴胄依法断流 阅读选择及翻译供参考: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眹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一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被冤枉的人了。

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你说怎么办?”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打算杀掉他,冷静考虑觉得不能这样做之后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听了大受感动而醒悟,赞同了戴胄的说法。

贞观六年,戴胄被调任尚书左丞。唐太宗同情他家贫困,特地下令赏赐给他十万钱。

初中文言文有效拓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