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文言文试卷(初一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1.初一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一、加黑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犬吠(feì)可爱者甚蕃(fán) B 伸颈(jìng) 沿溯(sù)阻绝 C 亵(xiè) 飞漱(sù)其间 D 少顷(qǐng) 绝巘(yǎn)多生怪柏 二、加黑字注音有误的是( ): A 桓侯不应(yìng) 陶后鲜有闻(xiǎn) B解(xiè)狐 属引凄异(shǔ) C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几欲先走(jī) D周处(chù) 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 三、根据注音写汉字: A hōu_____声起 B 曳屋hǔ hǔ_____声 C cuō_____跎 D guǎ_____人 四、下列句子中停顿有误的是( ):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五、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解释有误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上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不尊重而疏远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属:管 六、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解释有误的是( ): A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坐下。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断,不连接。 C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转身。

D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 七、下列各组加黑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 A噫!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九、填句子使之完整: 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哀转久绝。 C予谓菊,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莲,之君子者也。

十、判断正误 3《虞初新志》是清朝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口技》就是他创作的。( ) 4《口技》通过对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的描述,赞颂了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

( ) 5《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说明一个道理。( ) 6《爱莲说》中的“花之君子者也”一句,高度概括了莲的高贵品质。

( ) 十一、连线 《爱莲说》 《水经注》 郦道元著 《周处》 《世说新语》 刘义庆编 《三峡》 《周元公集》 周敦颐著 十二、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A虽然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B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开头的一种。 C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声音。

D虽然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那开始的一种。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A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B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C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是少有的新闻了。 D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听起来很新鲜。

十三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加黑字: 毕: 既而: 2、解释多义字: A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B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3、语段描写了多种声音,描写的顺序是从_____到_____,体现这一顺序的字是_____。

4、给语段分层,并概括层意:_______。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大全,初一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2.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测试卷

古今字与通假字

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pān)]通"攀",牵,引。

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可以译为"呢"。

4.【止通】“只”,仅。

文言文词语解释

《伤仲永》

1. 世隶耕。 [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 父异焉。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把……当作奇异。

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7.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对待。

8. 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9. 父利其然也。 [利]把……当作图利的手段。

10.仲永环谒与邑人。 [扳]通"攀",牵,引。[环]四处。[谒]拜访。

11.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2.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木兰诗》

14.惟闻女叹息。 [惟]只。

15.愿为市鞍马。 [市]买。

16.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17.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8.关山度若飞。 [度]过。

19.朔气传金柝。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20.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21.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22.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23.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25.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怎么。

《孙权劝学》

2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哪里。[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语气词,可语译为"呢"。

27.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28.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9.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30.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31.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32.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3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文言文句子解释

《伤仲永》

1. 世隶耕。 译文:世代耕田为业。

2. 父异焉。 译文:(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3.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文:那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内容。

4.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那些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5. 邑人奇之。 译文:同乡的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6. 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渐渐地同乡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7. 父利其然也。 译文:他的父亲把这样做当作图利的手段。

8.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每天拉着仲永在同乡中四处拜访。

9. 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不能跟以前的传闻相符。

10.然众人矣。 译文:完全地像普通人一样了。

11.于才人远矣。 译文:比有才能的人好多了。

12.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译文:那么是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没有达到的要求。

13.今夫(fú)不受之人,固众人。 译文:现在那些没有先天赋予的,本来是普通人。

14.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还能够成为普通人吗?

《孙权劝学》

1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把军中事务繁多为推托的借口。

1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专门传授经学的官员呢!

17.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自己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18.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自己把这样做当作很有好处的事情。

1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读书人相隔了一段时间,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文言文,下册,试卷

3.初一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1、世隶耕 (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 (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

谒:拜访)9、不使学 (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15、养父母 (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20、固众人 (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 (书:写) 、用“/”划出下列诗句的节奏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凤。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本文选自 清 代 涨潮 编的笔记小说《 虞初新志 》,作者是 林嗣环 ,字 铁崖 , 明 代人。

文中两次出现“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是首尾呼应,同时也说明在演出过程中未添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确是从“口”中发出的,侧面表现口技人技艺之“善”。

二.分别概括课文2、3、4节内容。 2--口技人模仿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的反应。

3--口技人模仿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反应。 4--口技人模仿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的反应。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5 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两个 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句中,“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四个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这四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对口技吃惊的程度由浅入深,所以不能调换 第一部分: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 ⑵会宾客大宴(会: ) ⑶施八尺屏障(施: ) ⑷众宾团坐(团: ) ⑸妇拍而呜之(呜: ) ⑹奋袖出臂(奋: )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10、翻译下列句子: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第二部分: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

4.初一下学期文言文试卷

1.阅读下文,完成回答问题。

峭壁上的树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子弹尽粮绝之后你才又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达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李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美土肥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携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1)第一段由两个问句组成。

①作者写第一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不超过 11 个字)

②作者写第二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不超过 11 个字)

(2)第五段写桃李杨柳,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20 个字)

(3)体会第三段和第七段中加线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使用第三段中加线的句子的好处是(不超过 18 个字)

②使用第七段中加线句子的好处是(不超过 32 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的酸枣树是主动选择艰苦的生存环境来锻炼自己的。

B.作者写酸枣树"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形象地阐述了所有奋斗者必定会成功的哲理。

C.原文最后划线句子的含义是:有了崇高的信仰、理想,就会为使整个世界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D.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第六、七段是第三部分。

E.本文是借赞美酸枣树来赞美具有酸枣树精神的人。

5.初一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伤仲永》,回答1~6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

2. C(应为“余闻之也/久”)

3.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木兰诗》语段阅读题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为加点字注音。

(1)溅溅( )(2)胡骑( )(3)燕山(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朔气传金柝

3.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4.①句照应前面的“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____”来概括。

5.对句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木兰想早日到达战场的急切心情B.描写征途遥远,表现不畏艰难的决心C.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D.像飞一样渡过千山万水,表现了木兰欢快的心情

6.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8.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

9.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参考答案

1.(l)jiān (2)jì(3)yān

2.(1)水流声(2)过(3)北方

3.B

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庭若飞

5.C 6.A 7.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8.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9.A

6.初一年级下语文古文练习题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词句注释: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

3、以为神:把它当作神。

4、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狼(1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狼(2)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狼(3)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哗畅糕堆蕹瞪革缺宫画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7.初一语文文言文试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 当涂:当道,当权。 见:了解 即:到了……的时候

乃:于是就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你离别了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多读书,开卷有益。(2)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8.初一年级下语文古文练习题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92;#92;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9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词句注释: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

3、以为神:把它当作神。 4、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狼(1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屠归。

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狼(2)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狼(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

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

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

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

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

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初一下册文言文试卷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