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晋书郭璞传(晋代郭璞为什么被称为风水学的鼻祖?)
1.晋代郭璞为什么被称为风水学的鼻祖?
“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 谓之风水。”
这段话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这是“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据《晋书•郭璞传》(唐房玄龄等撰修)载:“郭璞字景纯,河 东闻喜人也。
父瑷,尚书都令史……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辞赋为 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容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 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虽京房,管 辂不能过也。”
这些记述看似充满传奇色彩,但实际上郭璞也确实是博学之士。他曾注《乐 雅》、《三苍》、《方言》、《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等,人们称仔为文学家、神 学家、训诂学家。
同时,郭璞的相宅实践也非常多。《晋书•郭璞传》中记有他为司 马睿卜建邺等地的经过、为母亲选墓地之事、为他人相墓地之事,等等。
特别是 他用“阴阳望气说”观谏司马睿:“臣前云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法象,刑狱 所丽,变‘坎’加‘离’,厥象年烛,疑将来必有薄蚀之变也。 此月四日,日出山六七 丈……有青黑之气共相搏击……”观谏司马睿天有示意,必须马上停止大兴刑 狱,司马睿果从之。
从郭璞所使用的“阴阳望气说”来看,郭璞不仅对阴阳学说了 如指掌,而且能熟练自如地将其用之于实践,并以“气论”的思想贯穿之。这在他 经常所做的相地实践中,应该也是如此。
因此,民间流传郭璞作有《葬书》。因为 《葬书》中的主要论点是“生气论”,与郭璞的思想极为合拍。
综上所述,人们尊郭 璞为风水鼻祖是有道理的。
2.宋代的人写书为什么要托名晋代的“郭璞”呢?
《晋书》里面有《郭璞传》,《晋书》是唐太宗贞观中房乔等人奉 勅撰写的,共有一百三十卷,卷七十二里有《郭璞传》。
《四库全书》在《晋书》前面有乾隆《御制读晋书郭璞传》一诗: 景纯好经学,兼妙阴阳术。 郭公授青嚢,遂洞五行密。
京房转祸福,管辂豫凶吉。 活马灵偶示,赚妾德实失。
祸终婴王敦,南冈鹊巢出。 先知与不知,事后原一律。
明哲保身人,本无奇可述。 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已经表明郭璞“好经学,兼妙阴阳术”。
按照《晋书》的记载,郭璞字景纯,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 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郭璞曾经师从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的郭公,郭公授予他《青嚢中书》九卷。于是,郭璞便洞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京房和管辂。
正因为《晋书》里面有这样的说法,宋代写《葬书》的人才会托名郭璞以神其书,这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在古代,有些搞术数之人的确可以称得上“鹤立鸡群”,他们既有实践而又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可是,他们自觉人微言轻,写出来的书很难“立言不朽”。于是就假托历史上的名人所撰,结果有些人就达到了 “立言不朽”的目的。
比如,北宋英宗年间突然问世的题“汉京房撰”的《京氏易传》、元代题“邵康节撰”的《梅花易数》、明代题“杨筠松撰”的《撼龙经》、《疑龙经》、《天玉经》等,大多都是托名之作。
3.郭璞的轶事典故
作法赚婢女
《晋书·郭璞传》中还有这样一段:郭璞南度途经庐江时,看中了庐江太守胡孟康家的婢女。因难以启齿索要,郭璞就暗地作法,夜里在胡宅周围撒上赤小豆。
第二天早晨,胡孟康突然发现数千个红衣人包围了住宅,胡走近再看,这些红衣人就消失了。如是往复,胡孟康觉得很蹊跷,就对郭璞说了此事。
郭璞听后,对胡孟康说:“这是让你家的那个婢女闹的,把她送到东南二十里外卖了吧。卖时别砍价,这样你家中的妖孽就除掉啦。”胡太守依从郭璞的意见,把婢女送至东南二十里外,郭璞指使家人到那里,以低廉的价格把婢女买了下来。
与王敦
西晋末年,荆州将军王敦欲谋反,请郭璞卜筮吉凶,郭璞告诉他“无成”,王敦又问若起事的话,自己能够活多久?郭答:“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告诉他不可以起兵造反,方可命久。王敦大怒,问道:“卿寿几何?”,郭璞算了下自己的命,说道:“命尽今日日中。”果然盛怒之下的王敦当天就把他杀了,是年,郭璞49岁。
王敦起事后两个月不到战败愤惋而死,一一都被郭璞说中。郭璞后人载其灵柩离开了荆州,从此消失在了茫茫史海记载之中,无人知晓其埋骨之地。数年后,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保留至今。明朝画家沈周在其《咏风水》一诗中写道:“气散风冲哪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人今犹信葬书。”便是说的此事。
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
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被贬,来到浦城当吴兴县令。据传,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笔生花”。
和“梦笔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4.求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四史·晋书·王隐传》中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原文大意: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述之志,常暗自记录晋代时的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王隐以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作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作了很多详尽的探究。
建兴年间,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很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没有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管世道是盛是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生长在五都,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记述下来并加以剪裁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讨厌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郞,让他们编纂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郞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他生长于东南,不了解中原之事,多次拜访王隐,并借了王隐着的书私下抄录,见闻渐渐广泛。此后又忌恨王隐,表现在言谈脸色上。虞预出身豪门,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物力,不能撰书,就去武昌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纸笔,书得以写成,到朝廷献上。王隐虽然喜欢著述,可是文笔粗鄙拙劣,错杂纷乱没有条理。他的书中有次序的部分,都是他父亲写的;次序混乱意义不明的部分,是他自己写的。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