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自嘲的文言文(鲁讯<自嘲>的译文不知道如何翻译!)
1.鲁讯<自嘲>的译文不知道如何翻译!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
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
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自誉自嘲愿再思 --鲁迅自嘲诗新解 □林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特别是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 可谓家喻户晓。
但多年以来论者无一例外肯定、赞赏“横眉冷对”一 联,不但撇开诗题“自嘲”不顾,将自嘲释为自誉,更进一步认为鲁 迅对此也持首肯、赞赏态度,其实鲁迅何尝如此。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这时,左联已成立两年,左联柔石等五烈 士已牺牲一年多,而距离鲁迅逝世只有四年,鲁迅已成为成熟的马克 思主义者。
众所周知,鲁迅一直是“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不仅 用它来抨击、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及假马克思主义者,而且用它来 解剖自己。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 己。”
(《坟·写在坟的后面》)《自嘲》正是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对自己过去人生观、战斗姿态的自我解剖。 作诗的时候鲁迅的处境怎样呢?他说: 上海曾大热,近已稍凉,而文禁如毛,缇骑遍地,则今昔不 异,久而见惯,故旅舍或人家被捕去一少年,已不如捕去一鸡之耸人 耳目矣。
我亦颇麻木,绝无作品,真所谓食菽而已。(鲁迅1932年8月 15日《致台静农》) 前面所说的正是“华盖”的具体内容;最后一句“我亦颇麻木……” 说的是迫害已到了难以动弹的地步,正是“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注脚, 是全部自嘲的出发点。
“破帽”一联是对自己过去处世态度的第一重回顾。上句原为 “旧帽”,言不改故装;下句原为“破船”,言不识艰险。
这是自嘲 的第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主观上却依然故我, 不识艰险,不作相应策略之改变。 “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亲人的 态度。
从诗的结构承继关系说,是对自己处世态度进一层具体剖析。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与亲的憎和爱。
这一联是自剖-自嘲的 第二方面。鲁迅在二重“围剿”中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对敌人是最 坚决、最勇敢的战士,但他非常讲究策略,最善随机应变,他是一个 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艺术家,无产阶级文化营垒的主帅。
1932年前 后他曾多次批评不讲策略的蛮干: 时危人贱,任何人在何地皆可死……忆前此来函,颇多感愤 之言,而鄙意颇以为不必,……因一时之刺激,释武器而奋空拳,于 人于己,两无益也。(1932年3月20日《致李秉中》) 郑君(振铎)锋芒太露而昧于中国社会情形,蹉跌自所难免。
(1932年6月5日《致台静农》) 乔峰事蒙如此郑重保证,不胜感荷。其实此君虽颇经艰辛,而仍 不更事,例如与同事谈,时作愤慨之语,而听者遂掩其本身不平之语, 但掇彼语以上闻,借作取媚之资矣。
顷已施以忠告,冀其一心于馁, 三缄厥口,此后庶免于咎戾也。 (1932年8月1日《致许寿裳》) 这些信中所批评的“释武器而奋空拳”、“锋芒太露”、“时作 愤慨之语”正是与“横眉冷对”一样不策略的“于人于己,两无益也” 的表现。
由此可见鲁迅不是提倡“横眉冷对”,而是批评“横眉冷对”。 在1932年7月8日致黎烈文的信中,鲁迅更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斗争 策略和采取这策略的现实依据: 我与中国新文人相周旋者十余年,颇觉以古怪者为多,而漂 聚于上海者,实尤为古怪,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而 最可怕的是动辄要你生命。
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不必与之针 锋相对,只须对之一笑,徐徐扑之。 从这里可以见出,鲁迅提倡的不是“横眉冷对”,而是“横眉巧 对”。
同时,鲁迅对“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持有发展的认识。 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诚为累坠之事,然生产之费,问题尚轻, 大者乃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个人更无所措手,我本以绝后顾之 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 如此,亦无奈何,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