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上文言文动词短语(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1.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1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

(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

(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

(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

(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初中语文课本出现的文言文,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有哪些

2.帮我归纳一下八年级上下册(人教版)文言文的重点语句,段.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

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

文言文,动词,短语,课本

3.初一上学期到初三上学期古文词整理

一词多义总结 故: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4、所以(故余虽愚) 少: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意:1、心情(意少舒)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暴:1、突然(屠暴起)2、同“曝”,晒。(游者皆曝日中)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为学)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顾:1、回头看(颀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颀《世说新语》) 2、反而(颀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之:1、往、到(吾欲之南海《为学》) 2、的,助词(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愿望(从民欲也)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是:1、判断词 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在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绝:1、隔绝 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2、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前阵《醉翁亭记》) 许:1、赞同(杂然相许(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隆中对》)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出:A发、起(方其出海门)B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C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逝:1、流逝(逝者如斯夫)2、去、往(随波而逝) 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穹:1、天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高(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足:1、脚(蛇固无足)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缀:1、点缀(缀以珠玉)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谓: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为:1、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制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刻有(为人五) 臣:1、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也可谦称为“臣”(北方有侮臣者)2、大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

4.文言文“之”译为动词的句子

之一般可用作动词,助词,代词 一、“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三、“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5.初中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使动用法。

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

(《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 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2.根据句义判断。

例如:⑧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⑧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

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 1.意译混淆直译。

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 2.附加宾语。

即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初中语文课本上文言文动词短语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