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李密文言文(李密尽孝文言文翻译)
1.李密尽孝文言文翻译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
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
(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
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
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
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
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后来卒于自己家中。
2.李密尽孝文言文翻译
李密尽孝文言文翻译: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
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
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
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
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
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又问:“孔明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说得好。(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卒于自己家中。
原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有才华。
④虫流:齐桓公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
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3.〔速求〕论李密的“忠”和“孝”
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
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
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
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
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
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
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
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
我怀著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
我活著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著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第一段,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自己辞不就职的请求,而是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陈述幼年时期丧父失母,零丁孤苦,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
接着叙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年”。叙述婉转,感人肺腑。
第二段,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接着叙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而不能奉召的两难境地。
表明自己并非是有意辞不奉诏,而实在是事出有因。明确提出了奉诏奔驰与孝养祖母的矛盾。
第三段,在陈述苦衷的基础上,首句就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纲领,以便进一步以“孝”字上作文章接着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例子,强调自己的遭遇,处境非同一般,更应该受到朝廷的怜悯和照顾。接着用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事实,打消晋武帝认为自己怀念蜀汉不仁二主的疑虑。
最后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自己孝养祖母,虽然是为徇私情,但也是合情合理。通过融情入文,因文传情,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得入情至深,入理至透。
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陈情表》之所以千古传颂,是以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和行文流畅婉转而成为名篇。
4.李密的忠孝观
古人讲忠孝。
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因为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所以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
诸葛亮的和李密的《陈情表》,恰恰是一忠一孝,合称双璧的千古典范之作。后人常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忠孝观。 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被后人视为智慧的化身,他并不以文章见长,但他的《出师表》却为后人垂青。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曾经一再地称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唐代大诗人杜甫,更是以一首《蜀相》的诗,唱出了诸葛亮的悲壮一生:“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这些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出师表》的无穷魅力。爱屋及乌,也许是因人而喜文,也许是因文而喜人,或者是文如其人,后人对诸葛亮的景慕,对《出师表》的推崇,都到了高山仰止的程度。
《出师表》分前后两篇,是诸葛亮悲壮人生的总结,也是他光辉人生的丰碑。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于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了感激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决计“抛掷南阳为主忧,东征北讨尽良谋”(唐·罗隐《筹笔驿》),取荆州,并巴蜀,意成鼎足之势;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力在匡扶汉室;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志在统一中原。
在其一生的征战中,诸葛亮的确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忠心可鉴日月。 李商隐有诗云:“管仲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似乎认为诸葛亮的“出师未捷”是因为蜀汉的将士,这恐怕有失公允。事实上蜀汉的将士也同诸葛亮一样,都是忠心耿耿的,就连那位在罗贯中的笔下“后有反骨”的大将魏延,也并无背叛之意,只是与杨仪有些私忿,又颇感才智未能充分发挥而已。
魏延曾经建议自己带五千精兵,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工夫,就可以直取长安。诸葛亮从斜谷出发接应,一举平定咸阳以西地区。
这是出其不意的取胜战略方针,如果诸葛亮采纳,也许他就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也就不会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了。 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也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一样,都是自己的重大失误。
但是,失误归失误,诸葛亮仍然不愧为一个忠心赤胆的人物。其实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在他的用马谡的失误,也不在他的过分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真正的原因,刘禹锡的两句诗说明白了——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有了刘阿斗这个扶不起来的天子,诸葛亮就是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统一中原。
诸葛亮是忠的典范,但他不是愚忠。他只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国家处于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末代,成就了一方事业。
如果说曹操有统一中国北方的功绩,那么,诸葛亮也同样有统一中国西南的功绩。 再说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是晚于诸葛亮的蜀汉人,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自然有着十分深刻的领悟。 李密自幼就以“孝谨”闻名乡里,后来又以才华出众、年少俊彦,成为蜀汉的郎官,多次奉旨出使东吴,雄辩的口才颇受东吴君臣的赞赏。
李密在蜀汉臣民“终见降王走传车”的时候,不愿意去司马氏的晋朝作官,他的一篇《陈情表》,以委婉的言辞表达了自己对故土、故主的依恋。 已经当上了晋朝皇帝的司马炎,曾经下诏书叫李密到朝廷来当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为由,辞谢不就。
据说晋武帝被这篇《陈情表》所打动,感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还为表彰李密的诚孝,特别赐给他奴婢二人,专门供养他的祖母。 李密自幼命运不济,生下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母亲在舅舅的强迫下,不得已改嫁。
从此,李密就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李密自言:“臣为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拳拳之心,昭然可见。
乌鸦返哺,羊羔跪乳,李密的一片孝心,是何等的自然、质朴! 后人曾经说,李密“供养祖母”是假,“不愿事晋”是真。我却不以为然。
我以为,李密的孝心是真挚的,不然何以感人至深?史学家曾经说,司马氏是从孤儿寡母手里夺江山。 如此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人,尚能被《陈情表》打动,你能说李密的孝心是假的吗?况且对于司马氏兄弟篡魏,晋朝本身的士民也颇有反感,更何况是身为蜀汉臣民、正值国破家亡的李密,不愿去为司马氏服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选忠臣必得孝子门”,李密的为人道德足可鉴日月。 祖母去世后,李密不得已奉召出仕,历任尚书郎、汉中太守等。
后来因为写诗得罪了晋武帝,被晋武帝免去了职务,老死家中。 人民领袖毛泽东曾经在1939年,举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对。
5.《陈情表》中的忠孝观
1、简介 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
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
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 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
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
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2、李密与《陈情表》 景耀六年(263) 冬,蜀灭。魏征西将军邓艾慕李密之才,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在原籍立旌授徒讲学。泰台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太子属官)。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 时李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就诏的原因。这就是千古名篇《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
表到朝廷,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所感动,不禁赞叹道:“密不空有其名也!”同意暂不征聘,并嘉奖其孝敬长辈的一片孝心,赏赐奴婢二人,下诏指令郡县专门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所上《陈情表》,主题是为了奉养祖母暂不能应诏。
作为亡国之臣,敢于“辞不就任”,若晋武帝以为他“矜持名节”,拒绝出任新朝,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说明情由特别委婉曲折,感人至深。
《陈情表》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昭明文选》以来的许多散文选本部把它作为入选篇目。
直到今天,文中的—些词句还常被人引用:如“急如星火”形容情势急迫;以“狼狈”形容进退两难;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以“是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岌岌可危、濒于绝境。有人将此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并称为天地间难得之至诚文字。
3、李密写《陈情表》后的出仕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
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去晋京洛阳必经温县)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苛求如故。 李密引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之供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的史实,进而谈到当朝也应效法,使诸王不便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时盗贼猖獗,河内其他县常遭抢掠,却不敢犯温县。 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
但山于刚正不阿,当政权贵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 由于心中有所怨愤,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诏李密赋诗。
他便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见后大怒,有人秉承帝意趁机上奏,李密只任了—年太守,被罢官归田。太康八年(287)病死家中,终年64岁。
4、李密的后代 李密有六个儿子。据《华阳国志》载:“皆英挺秀逸,号曰‘六龙’。”
长子赐,字宗硕。州别驾,举秀才,最后官汶山郡太守。
少子李兴,字隽硕,曾为益州刺史罗尚别驾、镇南将军刘弘参军。刘弘为诸葛亮弟祜立碑,令李兴作碑文,甚有辞理(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幼子盛硕,官宁浦郎太守。 据民国《彭山县志》记:李密故里在县保胜乡龙安村。
今该村李姓村民众多。 。
6.新唐书李密传全文翻译
李泌传(新唐书)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
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
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辩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曰:“半千孙,固当然。”
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
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
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
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
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
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知 肃宗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
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帝闻,因赐金紫,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
帝尝曰“卿侍上皇,中为朕师,今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资卿道义”云。始,军中谋帅,皆属建宁王,泌密白帝曰:“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乎?”帝曰:“广平为太子,何假元帅?”泌曰:“使元帅有功,陛下不以为储副,得耶?太子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今元帅乃抚军也。”
帝从之。主 初,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
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
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
因从容问破贼期,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馀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
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
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抚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
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帝然之。
会西方兵大集,帝欲速得长安,曰:“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泌曰:“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碛西突骑、西北诸戎耳。
若先取京师,期必在春,关东早热,马且病,士皆思归,不可以战。贼得休士养徒,必复来南。
此危道也。”帝不听。
知 二京二京平,帝奉迎上皇,自请归东宫以遂子道。泌曰:“上皇不来矣。
人臣尚七十而传,况欲劳上皇以天下事乎。”帝曰:“奈何?”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
上皇得初奏,答曰:“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帝甚忧。
及再奏至,喜曰:“吾方得为天子父!”遂下诰戒行。知 崔圆崔圆、李辅国以泌亲信,疾之。
泌畏祸,愿隐衡山。有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室庐。
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代宗立,召至,舍蓬莱殿书阁。
初,泌无妻,不食肉,帝乃赐光福里第,强诏食肉,为娶朔方故留后李甥,昏日,敕北军供帐。元载恶不附己,因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僚佐,载称泌才,以试秘书少监充判官。
载诛,帝召还。复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
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主 德宗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
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
由是不赦。始,朱泚乱,帝约吐蕃赴援,赂以安西、北庭。
既而浑瑊与贼战咸阳,泚大败,吐蕃以师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归。京师平,来请如约。
帝业许,欲遂与之。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
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遂止。
斋 贞元贞元元年,拜陕虢观察使。泌始凿山开车道至三门,以便饷漕。
以劳,进检校礼部尚书。淮西兵防秋屯鄜州,已而四千人亡归,或曰吴少诚。
7.李密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
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
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
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
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后来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
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
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李密简介: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后被隋军屡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8.文言文翻译(关于李密)
你也不说翻译成什么语言啊,下边的是翻译的英语~ Mi Li, Yuen mysterious characters, the Liaodong Xiangping people. Wei Situ Bute great-grandchildren and Bute Later Zhou Dynasty Ci followers surname Ho. Jie Yao, Zhou Taibao, background; Father wide, SUI on Zhuguo, Po Shan public, are renowned contemporary. Resettlement of people Changan Ghz. Close to his father's coattails, left the pro-paternity, the entrance of the battle, Yang Gu seen Dili, and the withdrawal that Yuwen were allowed to read : "Left to battle under black children for whom?" Gong right reads : "Therefore, the public Po Shan Li Kuan son frequent." Dili said : "Bringing out children as abnormal, Wuling Guard." Tomorrow, close to that, saying : "Di-tsung in so, when selected for official three-Cong trifles. Yin-Yang for it. "secret overjoyed and grateful for the disease, a study of the matter when people face reflected in Greek. Chang Yu-searching packages, riding an ox, in the spirit of the Po, will "Han" a link in the corner in front of him on the one hand, and catching cattle Yin, Scrolling's primary read. Chancery order, Yang Yue was found in the public, following the reins from walking short, and both asked, saying : "where the student Original : If this school?" Close more public awareness, Spirit is the ox and self-names. Asked by the school, gave the answer "Xiang Yu Chuan." Vietnam Agent public with the phrase, Wyatt that he and other Xuanhan son wrote : "I know LI Mi concept, not persecuted." So Xuangan touch entrusted Guitar. Nine great cause, smelt Dili cutting Korea, in Xuanhan Superintendent Wan et al. Fury at the world, will seek Jubing Xuanhan, potential followers entry Ying secret that the owners seek. Close to saying Xuan Han said : "Today son to war, far in Liaoning, and to You state, suspended thousand miles, a giant South Sea limitations, the north is suffering from Hu Rong, the middle one, Jimmy very royal. Surprise this public support soldier, drove into the thistle, direct recapped its jets. Korea before, and the withdrawal without return. But late Schomburg, Sinotermitomyces grain will do. For signal a call from the drop of Representatives, captured without a fight, the dollars are on top. 4 Cypriot Guanzhong, the Land of Abundance, Wei Sheng-wen is not to be agreed. if not by the Board of attack into the West Changan, cover unprepared, despite the emperor, outlived married belt.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al's dangerous, When it grams of solid, universal trend, the dollars returned. With nearly PV if they first had to east, Kingston Jiancheng, it is not possible to know the outcome. , under terms of this. "Xuan Han said :" under the terms public, also is the best policy. today the King family members, and the East has, if taken from, How could an animal? and by the Board of steel, why the demonstration? "Total was not close. Xuanganjidie East are frequently battle after another, since that the world response, and the credit overnight. And been inside history Shenren CAI Nations, charged with diaphragmatic approach is based on uniform, and do not post to close. Fuk Nations neither accomplices, executed by the war, each based Alliance, are holding both ends. Xuangan enabled for the official call to arms, Fuk Nations Guci refused to guess its secret intelligence, called Xuan Han said : "People are neither Fook alliance, Huai is a wait-and-see. Ming public event early, and faced the side, we are mistaken for, chopped them with gratitude for the public before security series. "Xuan Han said : "As for how this!" closely analyzing it then that the withdrawal by pro-reads : "Inscription good but neither wins, How? I is for this killing now! "After the entry of the West Xuanhan, Fuk Nations has attributed the East are .。
9.跪求翻译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 真的急,今晚要
此翻译的重点主要是几个“察”:
察李密孝德之事---- 郡太守观察探访了李密的很多孝顺美德之事(这个察是“观察、探察”)
以为帝不能察---- 觉得皇帝不可能明察此事(毕竟是小事) (这个察是:明察)
然帝以为李密亲之察察,乃众人之范----然而皇帝却认为李密这种孝顺的事迹,是他品德高尚的体现(这个察察本义是洁净的样子,引申就是品德高尚),可成为众人的模范;
令其郡守察孝廉----命令李密所在的那个郡太守推举李密为“孝廉”(这个察是“推举”)
足见帝之察---- 足以证明皇帝的明智和明察。(这个察是明智明察)
10.《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怎么翻译
此翻译的重点主要是几个“察”:
察李密孝德之事---- 郡太守观察探访了李密的很多孝顺美德之事(这个察是“观察、探察”)
以为帝不能察---- 觉得皇帝不可能明察此事(毕竟是小事) (这个察是:明察)
然帝以为李密亲之察察,乃众人之范----然而皇帝却认为李密这种孝顺的事迹,是他品德高尚的体现(这个察察本义是洁净的样子,引申就是品德高尚),可成为众人的模范;
令其郡守察孝廉----命令李密所在的那个郡太守推举李密为“孝廉”(这个察是“推举”)
足见帝之察---- 足以证明皇帝的明智和明察。(这个察是明智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