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文言文翻译时出错的笑话,大家有没有啊?)
1.文言文翻译时出错的笑话,大家有没有啊?
《黔之驴》的时候,要求学生翻译句子“驴不胜怒,蹄之”。一位叶姓同学翻译为“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也闹了一个有趣的笑话。其实,在这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理解为“用脚踢”的意思,“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脚去踢老虎”
文言文翻译中一些古今义如果理解错误,也会闹笑话的,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会有学生错误地翻译为:“以前知道我的人我就不发请柬了,后来的人还是可以追我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正确的翻译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是我的过错。”如果翻译成:“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那就是闹笑话了。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2.(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2分)(1)擅长 (2)给、给予 、赈济
小题2:(3分)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小题3:(2分)清廉 “开仓赈济”(“发谷与民”)
小题4:(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里注意省略句要补充完整。
小题3:
试题分析: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应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小题4:
试题分析:这里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并理解总结出“板桥发谷与民”有人劝阻的原因,这里可归纳为“会被追究责任”。
3.语文的文言文(中考)重点字词以及一些标点,病句,易错成语的解释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 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中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例如: ⒈主谓搭配不当 ① 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 “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② 我国钢铁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是“钢铁”而不是“生产”。) ⒉动宾搭配不当 ①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②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大家认真准备节目。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⒊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② 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⒋关联词搭配不当 ① 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将“也”改为“就”。)
② 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二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例如: ⒈缺主语 ① 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 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
应去掉“通过”或“对”。) ⒉缺谓语 ① 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② 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⒊缺宾语 ① 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② 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⒋缺必要的限制语 ① 细菌是有害的。
(应加上“有些”) 三 重复多余 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 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 第二,语意堆砌。
例如: ① 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②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语意堆砌 ,"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③ 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重复,删除一个)。 ④ 欢迎英雄凯旋归来。
(“凯旋”就包含“归来”,应删去“归来”。) 四 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
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例如: ①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② 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③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④ 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倍受欢迎的。
(语序不合习惯,应把“倍受”移至“广大的”前面。) ⑤ 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五 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例如: ① 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 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把“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与“听了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中一种。) 六 句意歧义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例如: ① 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不明确。)
②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③ 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应把"一种"提到句首。)
七 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