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写一篇小故事(求文言文小故事带翻译的越少越好)
1.求文言文小故事带翻译的越少越好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 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 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
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 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
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 抄之,名曰《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 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 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 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 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 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 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 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 耳!”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 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 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 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 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 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2.文言文小故事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
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
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翻译: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
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
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
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
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
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3.一篇文言文小故事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
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重点字词解释 不异: 无异,没有什么区别、差别。 捉: 拾取,捡拾。
尝: 曾经 废书: 丢下书,抛下书。 子: 第二人称代词,多用于对对方的尊称。
和特殊句型 判断句 子非吾友也! 否定判断 省略句 见地有片金 省略主语 两人见地有片金 华捉而掷去之 省略宾语 华捉之而掷去之 倒装句 无。
4.文言文小故事100以内,30则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夸父逐
1、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2、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5、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6、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7、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9、盲子失坠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10、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1、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12、南桔北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5.文言文小故事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
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
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翻译: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
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
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
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
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
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6.十五篇文言文成语故事,不要太长,急用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一鼓作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 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亡羊补牢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
如火如荼典故漫画
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如火如荼
明朝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避寒三舍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买椟还珠
7.用《相濡以沫》这篇文言文编个小故事
相濡以沫的小故事:
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要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
【注音】xiāng rú yǐ mò
【典故】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解释】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成语造句】
30余年相濡以沫,加米拉和哈米提仍怀着满腔热情和雄心,在民族音乐歌坛上比翼高飞。
钟瑞跟我结婚以后,许多年一直粗茶淡饭,勤俭度日,我们相濡以沫,牵手同行,遭受了数不清的委屈和磨练,也获得了不可历数的快乐与欢欣。
8.一篇文言文小故事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重点字词解释
不异: 无异,没有什么区别、差别。
捉:
拾取,捡拾。
尝:
曾经
废书: 丢下书,抛下书。
子:
第二人称代词,多用于对对方的尊称。
和特殊句型
判断句
子非吾友也!
否定判断
省略句
见地有片金
省略主语
两人见地有片金
华捉而掷去之
省略宾语
华捉之而掷去之
倒装句
无
9.求5篇文言文小故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0.有没有一些文言文小故事
01德行第一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已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
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期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已子。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16.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若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8.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
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
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20.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21.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22.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频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25.顾容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
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之皮邪?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
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
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
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
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
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