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应期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盛应期,字思徵翻译)
1.文言文 盛应期,字思徵翻译
盛应期,字思征,吴江人。
弘治六年进士。任都水主事,从辖济宁各闸。
太监李广家里人买私人盐到成功,害怕应运而生,扔到水里去。恰逢南京进贡宦官诬陷应期被推荐新船,广从中构建逮捕响应期及主事范刘璋下诏狱。
刘璋管卫河,也是冲突中最重要的因素。案件判决,将云南驿丞。
逐渐升任禄丰县知县。正德初年,历任云南愈事。
武定知府赵凤该死,他的妻子代理王府事务,子朝鸣被侵犯。应期单车入境,母亲儿子恐惧,归还所侵占。
孙策凤氏最终混乱,上降其任期,设官制的。搁置起来,最终背叛。
与御史张璞、副使晃必须登上抑制镇守太监梁裕。刘裕弹劾三人,都被逮捕关进钦犯监狱,郭璞竟然拷打而死。
在乾清宫火灾,应期得以恢复职务,四升到陕西右布政使。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
讨伐平定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在泉江焚蛮普法邪恶作乱,富顺奸民向文学、文学依附的。
方法对死亡,指挥什么你们先后讨伐张文礼、文义。按期赐给银币,因为担心回家。
嘉靖二年,从原来的官职,巡抚江西。朱宸濠叛乱后,创伤仍未恢复,上奏免去杂调络钱十万,请留下运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给饥民吃。
又下令各府积谷备荒到一百多万。不久进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将行,籍上积谷数。皇帝认为陈洪漠代,而奖励赏赐应期。
后来洪谟积累更多,也被赏赐。应定期到广,和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思恩土目刘召,又赐给银币。
朝廷商议大征讨岑猛。应期上奏方略七件事,说广兵疲弱不可用。
麒等人愤怒。这时御史弹劾许中应期暴虐,麒等人通过相互为流言。
御史郑洛书又弹劾应期财物结交权贵。应期已升任工部侍郎,称病回家。
六年,黄河水泛滥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塞数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愈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作为长久之计。
讨论不确定,以御史昊仲说被拯救回来,就在他家中拜应期右都御史前往。应期就建议在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南到留城口,开通一百四十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远。
那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没有成,在旱灾反省,说的多对开河不是计算,皇帝就下令停止工程。
应定期请展一个月竟其功,不允许。当初,应定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疏通支河,熊力赞新的建议,到这时也说不方便。
文章从理论上应期,皇帝愤怒,诏令他和熊一起夺职。胡世宁说:“新的提议倡导从我。
应期克期六月,今年四月,功业已经八九。沿程工急躁,怨言不断。
熊反复多变,倾大臣,贻误国家大事。自古以来,国家把大事,一定要首先讨论,我请同停止。
“帝不答应。后来又赦免,恢复官职退休,死亡。
应期结束后三十年,朱衡新河遗迹形成沿的,运输方法得到好处。
2.文言文 盛应期,字思徵翻译
盛应期,字思征,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任都水主事,从辖济宁各闸。太监李广
家里人买私人盐到成功,害怕应运而生,扔到水里去。恰逢南京进贡宦官诬陷应期被推荐新船,广从中构建逮捕响应
期及主事范刘璋下诏狱。刘璋管卫河,也是冲突中最重要的因素。案件判决,将云南驿丞。逐渐升任禄丰县知县。
正德初年,历任云南愈事。武定知府赵凤该死,他的妻子代理王府事务,子朝鸣被侵犯。应期单车入境,
母亲儿子恐惧,归还所侵占。孙策凤氏最终混乱,上降其任期,设官制的。搁置起来,最终背叛。与御史张璞、
副使晃必须登上抑制镇守太监梁裕。刘裕弹劾三人,都被逮捕关进钦犯监狱,郭璞竟然拷打而死。
在乾清宫火灾,应期得以恢复职务,四升到陕西右布政使。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伐平定
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在泉江焚蛮普法邪恶作乱,富顺奸民向文学、文学依附的。方法对死亡,
指挥什么你们先后讨伐张文礼、文义。按期赐给银币,因为担心回家。嘉靖二年,从原来的官职,巡抚江西。
朱宸濠叛乱后,创伤仍未恢复,上奏免去杂调络钱十万,请留下运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
给饥民吃。又下令各府积谷备荒到一百多万。不久进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
谷数。皇帝认为陈洪漠代,而奖励赏赐应期。后来洪谟积累更多,也被赏赐。应定期到广,和抚宁侯朱麒
督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思恩土目刘召,又赐给银币。朝廷商议大征讨岑猛。应期上奏方略七件事,说
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人愤怒。这时御史弹劾许中应期暴虐,麒等人通过相互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又
弹劾应期财物结交权贵。应期已升任工部侍郎,称病回家。
六年,黄河水泛滥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塞数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
胡世宁、詹事霍韬、愈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作为长久之计。讨论不确定,以御史昊
仲说被拯救回来,就在他家中拜应期右都御史前往。应期就建议在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南到留城
口,开通一百四十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远。那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
没有成,在旱灾反省,说的多对开河不是计算,皇帝就下令停止工程。应定期请展一个月竟其功,不允许。当初,
应定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疏通支河,熊力赞新的建议,到这时也说不方便。文章从理论上应期,皇帝
愤怒,诏令他和熊一起夺职。胡世宁说:“新的提议倡导从我。应期克期六月,今年四月,功业已经八九。
沿程工急躁,怨言不断。熊反复多变,倾大臣,贻误国家大事。自古以来,国家把大事,一定要首先讨论,
我请同停止。“帝不答应。后来又赦免,恢复官职退休,死亡。应期结束后三十年,朱衡新河遗迹形成沿
的,运输方法得到好处。
3.谁知道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1—7题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从( )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事物者,窥谷忘反( )。
横柯( )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6.翻译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7、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1—6题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亦不详(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 )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尽,期( )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 )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 )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衔觞( )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翻下列句子。
(1)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中哪句话说明五柳先生是一位真正的隐士?4、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5、赞中的哪句话与传文中的“不慕荣利”相照应?6、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课外阅读所知,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阅读《马说》,回答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故虽有名马 ②不以千里称也 ③才美不外见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⑤策之不以其道 ⑥其真无马邪 2. 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 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我选第 题,我的看法是: 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5题。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弗之怠 ②门人弟子填其室 ③援疑质理 ④卒获有所闻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 ⑥腰白玉之环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我的概括: 4. 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
5.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4文言文的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
(1)通假字(例) 1)举酒属客 (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 3)山川相缪 (通“缭”) 4)?,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5)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古今异义(例)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例)
1)如
A 纵一苇之所如 (往) B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C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D 如期完成 (按照)
2)属
A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E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F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3)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 yao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4)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5)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6)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7)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8)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9)异
A 始指异之 (称奇)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10)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11)为
A 余自为像人 (成为) B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12)而
A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3)乎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B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C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5)特殊句式(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