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术字怀哲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一l0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一l0题
8、D 10、C 11.(1)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相互抛弃的。
(2)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就像大树,躯干必然先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 (3)如何才能除掉他?(3分) 8.D(次:驻扎,住) 10.C(“他劝齐桓公宁可看着鲁国遭受祸难,等待时机消灭它”不对,仲孙劝齐桓公 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
对“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理解不正确) 11、关键词: (1)3分,“诸夏”“亲昵”译错备扣1分 (2)4分,“本”“颠”译错各扣1分) 文言参考译文: 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能满足的。
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的。
((诗》说:‘难道不想回去,怕的是这个竹简上的军令文字。竹简上的军令文字,就是同仇敌忾而忧惠与共的意思,因此请求您听从书简而救邢国。
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 这年秋天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
齐桓公同意,派遣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来归”,这是赞美他。
冬天,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祸难表示慰问,《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赞美他。 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就没完。”
齐桓公说:“如何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完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仲孙说:“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
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就像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
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该解除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
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强大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王称霸的方法。”
(闵公二年)冬天的十二月,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喜欢鹤,他养的鹤有坐大夫车子的。
卫军要跟狄人作战了,拿武器的人都说:“派鹤去!鹤实际上享有俸禄官位,我们没有禄位哪里能作战?”卫懿公把玉佩交给石祁子,把箭交给宁庄子,派他们防守,说:“用这种东西帮助国家,选择有利的去做。”懿公又把绣衣交给夫人,说:“听从石祁子和宁庄子他们两人的。”
渠孔为卫懿公驾着战车,子伯做车右,黄夷做前驱,孔婴做殿军。和狄人在荧泽交战,卫军被打败。
狄人便灭掉了卫国。在作战中,卫懿公不肯丢掉自己的旗帜,狄人便以他为攻击目标,所以惨败。
狄人囚禁了史官华龙滑和礼孔,带领他们去追击卫军。这两个人说:“我们是卫国的太史之官,掌管祭祀。
不让我们先回去你们就得不到卫国的国都。”于是让他们两人先回去了。
他们到了国都,告诉守城的人说:“不能再抵御了。”他们在夜里跟国都城内的人都出城逃走。
狄人攻进卫国国都,紧跟着追击卫军。又在黄河边上打败了卫军。
2.《五柳先传生》全文翻译加分析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性格)闲适沉静且少言寡语,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不过分在字句的研究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天性特别爱好喝酒,但因家贫而不能常得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而且一定会喝醉。
喝醉了便回家,竟不会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不能遮蔽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空如也,(可是)先生都泰然处之,安然自若的样子。
经常写文章为乐,(从文中)略微显示了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评价她的丈夫:“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五柳先生不也是这样的一类的人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
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
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
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
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 家贫不能常得酒, 短褐穿结箪瓢空。
环堵萧然乐著文, 志怀得失以此终。 志趣 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宅边有五柳树;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字为一篇眼目 ——九“不”: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恬淡自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开朗乐观) “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
3.翻译文言文
浣花溪记《浣花溪记》选段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
如玦。如带。
如规。如钩,色如鉴。
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
潆回城下哲,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路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要点」竟陵派的创始者之一,艺术风格“幽深孤峭”。
「注释」1、“杜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东屯:指夔州。
各不相袭:各不相同。袭:重复。
2、“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如也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悠闲严整,从容不迫。
省称“暇整”。 译文 从成都出南门,向左走是万里桥。
向西转弯,又曲又长,纤巧秀丽,人们看到的形状像连环,像玉玦,像玉带,像圆规,像弯钩,颜色像玻璃,像美石,像绿沉瓜,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都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到杜甫居住的草堂,浣花溪才有专名,那是因为杜甫住在那里罢了。
再往前走三四里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离得远一些,有时离得近一些。
但岸边竹翠柏青。对岸林木阴森,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地望过去,像荠菜一样。
水光树色清幽,秀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往西。
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桥与桥之间,相距都不到半里。轿夫说溪水通向灌县,有人说:“江水是从灌口来的”,说的就是这个。
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没有挡住的,又显现出来。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
这些人家的房子,有捆起柴当门的,也有编起竹子当门的,但都做得很好。过了桥,有一座亭子立于道路的东边。
上面署有名字:“缘江路。” 经过这里就是武候祠了。
武候祠前面横跨溪上的是一座木板桥。一个桥墩,桥上建有栏杆。
到这里就可以看见“浣花溪”的题额。过桥后,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
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上面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百花潭水”。
从这个亭子回转,经过一座桥,再过梵安寺,才是杜工部祠。祠中杜甫像清癯古朴,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
还有一个石刻像,附有杜甫的传记,那是何仁仲署理华阳别驾时制作的,碑文已经不能认读出来了。 钟惺说:杜老先生两个住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
如果严公不死得太早,杜甫是可以终老于浣花溪草堂的。患难对于结交朋友来说是很重大的问题啊!然而天意驱遣他增添了在夔门这一段不平常的生活。
困窘忧愁,为生活而奔走,还能选择景色奇丽的地方居住。胸中宽松不乱,就可以应付世事变故。
就像孔子(为避祸)化装到司城贞子家里的时候一样。 今天是万历辛亥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天像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就放睛了。
到这里游玩的人,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弯腰打躬作揖,到处闹哄哄的。到了傍晚,大家才匆匆回去。
这一天清晨,我是一个人前往的。 《浣花溪记》 祝您学习更上一层楼!望采纳! O(∩_∩)O~ 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4.文言文辛仲甫 翻译 太祖问韩王
原文: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
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
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
太祖 ①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
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
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
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
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
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
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
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
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 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 才。
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
尝夜阅爰书②,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③奏也。”
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
其慎如此。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
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
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
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调任他任左侍郎。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
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
有两个禁卫军官冒领月俸,皇帝要斩他们。夏原吉说:“这个不合法律,假如他们确实是盗窃,将施加什么刑罚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斩他们的诏令。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
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罪。
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吕震曾排挤夏原吉。
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平江伯陈 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 有才能。
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拍着桌子叹息,笔要下落总是停止。妻子问他,他说:“这是年终执行刑的奏章啊。”
有一次他与同朝班里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
5.《顾荣施炙》的全文翻译
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
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原文: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扩展资料
《顾荣施炙》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行炙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多做一点好事,多关心一下别人,或许就会得到回报。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裕之子,
顾荣弱冠时即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亡后,与陆机、陆云同入洛,号为“洛阳三俊”。拜郎中,转廷尉正,先后被辟为王侯僚属。其后,惠帝征其为散骑常侍,后为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安东军司,加散骑常侍,司马睿但凡有谋划,都与顾荣商议。
永嘉六年(312年),顾荣去世,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元”。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改称晋王,追封公爵。《隋书·经籍志》收录有《顾荣集》,已佚。
参考资料:顾荣施炙-百度百科参考资料:顾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