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写一篇侍坐(谁能帮我找一篇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言文翻译,谢啦)
1.谁能帮我找一篇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言文翻译,谢啦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或注释: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 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 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注释】[1]子路: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
曾晳(xī):孔子弟子曾点,字子晳,名点。曾参的父亲。
冉有: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华。
此即有名的“四子侍坐”章。昔人曾将它与《庄子·秋水》合成一副著名对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
[2]毋吾以也:毋,不 要。这句话是说,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发言。
[3]居:平[4]千乘(shèng):千辆兵车(每车四匹战马)。千乘之国,当时为中等国家。
[5]比及:等到。[6]方:方向。
知方,明白道理、礼义。[7]哂(shěn):微笑,讥笑。
[8]方:方圆,见方。方六七十:即纵横每边各长六七十华里的小国。
如:或者。[9]宗庙之事:指宗庙中举行祭祀。
如:或者。会同:诸侯会盟。
端:礼服,此处作动词用。章甫:礼帽,此处作动词用。
[10]相:赞礼的人。 即祭祀、会盟时当司仪的人。
小相,这里是自谦的意思。[11]鼓瑟希:鼓, 弹。
希,同“稀”,指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12]铿尔:象声词,指弹瑟结 束的最后的声音。
[13]舍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来。
[14]撰(zhuàn):才具,志向,述。[15]莫:通“暮”。
暮春:夏历三月。[16]春服既成:春天的服装穿上[17]冠(guàn)者:指青年人。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18]沂(yí):河流名,发源于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西流至兖州,汇入泗水。
此水有温泉流入,所以暮春即可沐浴。[19]舞雩(yù):祭天求雨的祭坛。
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原是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那里有祭坛和树木,凉快宜人。[20]与:赞许,同意。
[21]唯:语首词没有意义。
2.语文文言句子翻译(1)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2)朝廷不理,实尔之
语文文言句子翻译: 1)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
古弼在一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这事报告给皇帝。 2)朝廷不理,实尔之罪 皇上不理睬我,实在是你的罪过! 附原文 古弼,代人也。
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称。 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
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
乃起,于帝前?凼魍罚赶麓玻允植Æ涠匀蛊浔常唬骸俺⒉焕恚刀铮 钡凼荩牌逶唬骸安惶嗍拢陔蕖J骱巫铮≈弥 卞鼍咦匆晕拧5燮驽龉Ö保钥善渥啵载ぐ傩铡e鲈唬骸拔س汲阎居诰罢撸俏拮镆病!蹦艘韫³担夤谕锦校咱狼胱铩5壅僦皆唬骸扒淦涔诼摹N嵛胖缰郏旷甓嗣岫轮裼胫!H辉蚯溆泻巫铮孔越褚院螅独琊ⅲ婀闳苏撸涓吹吲嬖齑危湓蛭匏艘病!? 世祖大阅,将校猎于河西。 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
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弼属官惶怖惧诛。弼告之曰:“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
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
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
世祖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后车驾田于山北,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
世祖寻谓从者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马运之速。 ”遂还。
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波所耗,朝夕参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世祖谓左右曰:“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 ——选自《魏书·列传第十六·古弼传》 附译文 古弼,是代地人。
年轻时候就忠诚恭谨,善于骑马射箭。刚开始做猎郎和门下奏事官,由于机敏正直而闻名。
太宗赏识他,赐给他名叫“笔”,名来自他“直而有用”;后来改名叫“弼”,说他有辅弼帝王的才能。 太武帝即位后,因为古弼有功,封他为立节将军,并赐给爵位灵寿侯。
上谷地方(今河北怀来县一带)的人上书,说打猎游玩的场所占地太多,老百姓没有田地耕种,应该将游猎场所减少大半,把地赐给贫苦的人。古弼进宫想要将这件事报告给皇帝,正碰上皇帝在和给事中刘树下棋,有点不想听他奏事的意思。
古弼在一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这事报告给皇帝。 就站了起来,在皇帝面前揪住刘树的脑袋,将他从坐床上拽了下来,用手指抓他的耳朵,用拳头击打他的脊背,说:“皇上不理睬我,实在是你的罪过!”皇帝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的报告,是我的过错。
刘树有什么罪呢?放了他吧!”古弼很有条理地将事情报告给皇帝。 皇帝赏识古弼的公心和刚直,全部同意了他的奏请,将田地赐给了老百姓。
古弼说:“做臣子的在皇帝面前放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并非无罪。”于是到公车府,脱了帽子,赤着脚,弹劾自己并请罪。
皇帝召见了他,对他说:“你可快把鞋帽穿戴好。我听说修建社庙,总是手忙脚乱地建好它,却要穿上朝服很庄重(按: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谨慎小心)地祭祀,神灵才会赐福给他。
这样看来你何错之有呢?从今以后,如果是对国家有利.方便百姓的事,即使是有什么挫折和鲁莽一些,你也尽管去做,不要有所顾忌。” (有一次)世祖检阅军队,带着将领们到河西去打猎。
让古弼留守朝廷,并命令古弼挑选一批肥马给骑兵,古弼命令手下给瘦弱的马。 世祖大怒说:“尖头奴,竟然敢克扣我!我回到朝廷,先要杀掉他。”
古弼的头尖尖的,世祖常叫他“笔头”,因此当时的人戏称他“笔公”。古弼的属官惶恐不安惧怕杀害。
古弼对他们说:“我认为侍奉君主让他狩猎不能尽兴,这是小罪。不防备意料不到的事情,使戎寇肆意行事,这是大罪啊。
现在北狄气势非常强劲,南虏还没有消灭,他们狡猾之极,其心思常在窥伺我国边境,这是我最大的忧患。所以挑选肥马来充实军力,这是为意料不到的事情深谋远虑。
如果有利于国家,我怎么能回避死呢!贤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来求取他,这是我的罪过,不是你们的过失。 ”世祖听到古弼的话后感叹地说:“有像古弼这样的臣子,是国家的珍宝啊!” 世祖赏赐给古弼一套衣服、二匹马、十头鹿。
后来有一次世祖在北山打猎,捕获了几千头麋鹿,世祖命令尚书派出五百辆牛车来运麋鹿。过了不久,世祖对他的随从说:“笔公一定不会派牛车来运麋鹿,你们不如用马来运还快一些。
”于是世祖回朝。走了一百多里,古弼的奏章送到了,奏章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稻谷都熟了,麻菽遍地都是,猪鹿偷吃,鸟雁侵耗,风雨损耗,每在地里多留一天,不知要损耗多少。
请求皇上顾惜百姓宽缓时日,让百姓先忙完秋收(再来运麋鹿)。”世祖对随从说:“笔公果如我猜测的一样,他才是国家的重臣。
” 。
3.古文注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登
我很费心了,呵呵,该有单字注释的应该都有了。
追加分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后加的。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次谈话。
文中既 表 现了弟子们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现了孔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中可以看 出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和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
居则曰?④:‘不吾知也!’如或知尔⑤,则何以哉 ⑥?” 子路率尔而对曰⑦ :“千乘之国⑧,摄乎大国之间⑨,加之以师旅⑩,因之以饥馑11。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13,且知方也14。”
夫子哂之15。“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
宗庙之事19 ,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 “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30,风乎舞雩 31,咏而归32。”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yù)点也33!” 〔注释〕 ①曾皙(xī):名点。
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公 西是复姓。皆孔子弟子。
侍坐:陪伴长者坐着。②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
以:因 为。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大的一种谦虚说法。
长(zhǎng):年长。乎:介词,表示 比较。
尔:你们。③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讲话了。
以:因为。④居:闲居,指平 时 。
⑤或:无定代词,有人。⑥何以:用什么方法治理国家呢。
⑦率尔: 轻率的样子。⑧千乘(shèng)之国: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国家。
⑨摄 :夹。⑩加之以师旅:以师旅加之,意思是把战争强加到它的头上。
师旅,古代军 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这里指大国来犯的军队。
11 因:继,接着。饥馑:荒年。
《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12 比及:等到,到了。
13 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国家的人民有勇。
14方:方向,这里指道义的方向。15哂(shěn):微笑。
16方六七十:方形的一边六七十里。 如:连词,或者。
下文“如会同”的“如 ”用法相同。17如:至于。
其:那些。俟(sì):等待。
18焉 :于是(此),指在这方面。19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宗庙,祖庙 。20会同:诸侯之间会盟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一类的事。
21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 章甫:一种礼帽。
端章甫,都用 作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主持赞礼的分 大相和从相,公西华愿做小相,是谦词。23鼓瑟:弹瑟。
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希:即“稀”。
鼓瑟的声音稀疏,说 明已近尾声。 24铿(kēng)尔:象声词,描写推开瑟时的声音。
舍:这里是放下、推开 的意思。作;起立25撰:才能,才干。
26何伤:伤害什么,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27亦:副词。
有“只不过”的意思。28莫(mù)春:晚春,指三月。
莫,即“暮”。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夹 衣。
已成:已经做好,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29冠(guàn)者:成年人。
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到成年 ,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30沂:沂水。
31风:吹风,乘凉,用作动词。舞雩(yù):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城东 南。
32咏:唱歌。33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与(yù)同意,赞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①。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②!”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③,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④?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⑤?唯赤则非邦也与? ⑥?”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⑦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⑧?” 〔注释〕 ①后:动词,后出来。
②也己矣:语气词连用,含有强调的语气。③礼: 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制度。
④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唯:句首语气词。求: 冉求。
邦:国家。⑤安:怎么。
疑问代词。⑥难道公西赤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 吗?赤,即公西华。
⑦宗庙会同一类的事,不是诸侯国的事而又是什么呢?诸侯:指国 家。 意思是公西华做的也是国家的事。
⑧为之小:给诸侯做小相。为,动词。
之,代 词,指代诸侯。小,小相。
大:大相 ====================================================================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
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
4.求论语 侍坐原文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白话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5.请问有谁帮我翻译一下论语 子路、曾系、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言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5.C
6.A
7.B
5.应为“长叹的样子”。
6.A项“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前“乎”为介词,相当于“于”;后“乎”为语气词,表疑问语气;C项前“其”为代词,可译为“自己的”;后“其”为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D项前“则”为副词,加强判断;后“则”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7.选项中“孔子对子路的贬斥”不当,孔子并未贬斥子路所言之志,而是批评他不谦逊的态度。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国军队加以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