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pdf(求5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求5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 )
(二)师旷论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 ②臣『安』敢『戏』其君 ( )
③孰与『昧行』乎( ) ④何不『炳烛』乎 ( )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 )
(三)程门立雪《宋史》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 颐既『觉』 ( )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 )
(四)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 )②衡乃与其『佣作』 (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 )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 )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用四字短语作答)
(五)七录《明史·张溥传》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 )
③日『沃』汤数次( )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 )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 )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 )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六)学弈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 ②非『然』也 (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 )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案 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
3.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以上都是杜迦个人回答,如有复制请标明参考资料
4.课外文言文练习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下列带点字
(1).与善人居 善:好的,美好的。 居:居住。
(2).亦与之化 化: 变化,同化。
(3).如入鲍鱼之肆 肆:___店铺__
(4).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__因此__ 处:___相处____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和不好的人一起居住,就像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
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寻找一个好的环境,使自己能够受到环境的好的方面的影响,向好的方面发展。不要落到坏人堆里,越变越坏。
4.孔子名_丘__字__仲尼___,__春秋__时期__鲁___国人,是我国古代的__教育__家和__政治___家
5.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翻译: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子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随后按照长幼顺序分,个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的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父亲很高兴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词目 凿壁偷光
发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示例 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