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导读四步(如何准备高中的文言文)
1.如何准备高中的文言文
准备高中的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紧扣考试大纲,研究命题特点。
文言文考查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材料短小,字数在700左右。平时文言训练选文时,务必紧扣“浅显”二字,切不可为了引起学生的“危机感”而故意选择一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连教师也要查上很多资料甚至还不能完全弄懂的文章。
笔者发现,当前高三复习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此,命题选材应难易适中,对一些影响到学生答题又无法回避的冷词僻字、典故背景要适当注释,否则会遏制学生的兴趣,做无效的劳动。
其次,高考选文多出自教材之外的史料文献,一般为传记文,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这就要抓住史传类作品的特点,并归纳其要点。
二、巩固课内知识,促进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取材都来自课外,面对浩繁的古籍,要想从中猜到高考试题的选文,那是难以办到的。
综观历年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如2009年江苏高考第5题三实一虚四个词,就有三个出自课内,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题中错译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属(托付)跟《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用法相同,却(后退)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璧却立”的“却”用法类似,翻译句子中的“购”“妻子”“方”“罢”“异之”“卒”等重要实词更是在课本中屡屡出现,因此对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是教学之木,理所当然也是复习之木。中学课本里选的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古代范文,也是各文学发展阶段的代表作。
课本文言知识这个根本如果掌握不牢,做再多的文言文训练也不会有大的效果。因此,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要精读,在平时的语段阅读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将训练题中的考查点与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许多学生认为诵读课文是学习新课时要做的事,复习时间紧、习题多,再去花费时间诵读不值得。
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课内文言文由于学得时间很长了,学生渐渐对它们不很熟悉了。
即使有的课文当时能熟练背诵,高考前也只是有大体的印象。复习时拿出一些时间诵读它们,才能够把模糊不清的课文内容再变得熟悉,使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得以再现,才能各篇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分类辨别,形成整体印象。
这比没有具体语言环境机械地识记它们高效得多。至于高三专题训练的课外文言文就更须要诵读了,不只要读重要的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更要把全篇文章反复读,大声读,“书读百遍,而义自现”。
在诵读中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体察文言文的情调。只有读多了,最终把书面上写的生疏冰冷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情趣盎然的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才能形成很强的语感,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中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枯燥,没有趣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诵读,进入不了文言世界,领会不了文言文的思想、艺术包括音韵的美妙,更不用说鉴赏评价了。 四、训练解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读的过程中要圈点勾画做一些记号,不懂的语句不妨先跳过去,有些疑难句子不影响解题,有些困惑读到后文自然就解决了。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重点是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灵活的方法,推断实词的含义。
其实说文言文难,主要还是难在词汇上。要指导学生密切联系语境,采用代入法、语法功能推断法、字形分析法以及联系现代汉语的成语中的用法等方法推断实词意思。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词汇、熟悉语法的过程,应该使学生养成积累的意识和积累的习惯,比如圈划重点词和勤查字典的习惯。应适当精选一些经典的语段强化训练,促进知识的迁移,“言、文”并举,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2.请问高考古文阅读有什么秘诀,最好分条举例解说.谢谢.
解析历年春季高考古文阅读题 -------------------------------------------------------------------------------- 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春考古文题。
这两年春考语文卷中的古文阅读试题均为两大题:其中一题都是关于艺术(绘画)的评论;另一题前者为两段记叙短文的比较阅读,后者为人物记叙文的阅读。 考测的内容有:1、虚词析;2、实词解释;3、成语意义理解和作用分析;4、句子翻译,特点比较;5、文章归纳;6、特色理解;7、简要拓展发挥;8、通假字。
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大多数要点,所以学习和复习必须扎实而全面。我们试举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2002年春考阅读题(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B。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易马而三后今君后则欲逮臣乙竟日亡所获也子意乎鱼2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②用之则过也/乃投竿问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2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26、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 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
解答23题,一靠知识积累,二靠简单语法分析,三靠句意理解。 “易”常作形容词,为“容易、简单”之意;用为动词时有①“轻视、小看、”,②“交易、交换”,③“变换、改变”等意。
此句中的“易”是动词,看文句应是③“换、更换”。 “逮”在古文中的常用义有①抓住、逮捕,②追上、赶上,③比得上、及得上(表比较)等,看文句是赛驾车,所以应为②“赶上”、“追上”。
“竟”在古文中有“竟然”及“整”“完、完毕”等义,“竟日”则为“整天”之意。“意”在古文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基本用法,为“意料、料想”和“意图、心思、希望”等义,句子与钓鱼相关,而且“意”为句子主语,所以应是“意图”、“目的”、“愿望”、“希望”之义。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积累,把握常用实词用法,并且学会作语法分析和语境分析。 24题考常用虚词的辩析,同样需要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
“而”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是作连词、或表顺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或表修饰,有时“而”还通“尔”;“但”在现代文中表转折,是连词,在古文中却是副词,意为“只、只是”。 ②中的“则”和“乃”都有连接作用,但“用之则过也”与文中的“术已尽”形成转折关系,这个“则”是“却”的意思;“乃投竿问甲”和前文是先后相承关系,这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由此判定,②中的“则”、“乃”意思不同,选C。 要解答好25题这样的翻译题,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必不可少,否则就读不懂文句,难以准确译为现代文。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的复词。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不必译。
“御”是“驾车”不是“骑马”,“未尽”是说明“教”的,句子应为“把”字句,所以可译为“你没有把驾车的技术完全教给我”。 由此可见,要把古文句子翻译好,把握词的用法特点和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26题考简单的写作特点分析和文意归纳。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其次要把握要点和特点,第三要仔细审题,有的放矢。
26题第一空前一句既是限制又是提示。前句又说“不同”,那么不同于“一方”的必定是“双方”或“多方”,观文章确定为“双方对比”。
第二空应注意“人物表现”即“如何表现人物”(描写),而后句又有“记叙”前句更有“人物对话”,所以此空决不可填“叙述”。观文章,则很容易确定为“动作描述”。
第三空是归纳两文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抓关键句。A文中有反问句“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强调“心”要在马。
B文有“目不瞬、神不变”之句和“予叹”之句,强调的是“意”不能动。两者的共同点,自然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杂念”了。
综上所述,古文学习、复习必须注重积累,及对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把握其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训练,在训练中学会语法和语境分析,学会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从根本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高中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与技巧/怎样解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不少考生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文言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 文言实词题 。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 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5、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高中政治主观题目答题技巧 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中心及分论点,确定论据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包括政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 。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胸有成竹,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 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