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言文专题测试(高中语文《传记选读》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2009.01.马钧传一 ?爱问)

1.高中语文《传记选读》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2009.01.马钧传一、? 爱问

我尽力了OTZ。

我查了快一小时。我简直自我折磨。

OTZ ------------------------------------------------------------------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之 名巧 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技术高超的人) 2、此轮扁之 对 (形容词作名词;回答) 3、此二 异 也(形容词作名词;与众不同之处) 4、轻重无准而莫不 模 哉(名词作动词;做模型) 5、不如试之易 效 也(名词作动词;显示效果) 6、其后有人 上 百戏者 (名词活用为动词;献上) 7、其巧可 益 否(形容词作动词;改进,增加) 8、以机鼓轮 9、使首尾电至 (名词作状语;像闪电一样) 10、后之君子,其鉴之哉(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鉴) 11、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 1。

少而游豫 2。天下之名巧也 3。

为博士,居贫 博士(一种专门顾问性质的官员,今指一种学位) 4。圣人具体备物 具体(古义在一身之内。

今译不抽象,不笼统的) 5。 夫同情者相妒 同情(古为同爱一人。

今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处境在情感上发生共鸣。) 6。

同事者相害 同事(古为同做一事。今译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7。

中人所不能免 中人(古义一般人。今指中等人) 8。

必以考试为衡石 考试(古义考核。今为考察试验) 9。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指一门科学) 10。缘縆、倒立,出入自在 出入(古义转动今译进出)自在(古义灵活,今译自然) 11。

游、夏犹然,况自此而降者乎? 12。良可恨也 良(古义实在,确实;)可恨(古义可惜;今译令人痛恨的) 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不自知其为巧也 2、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宾语前置) 3、乃皆易以十二蹑 (状语后置) 4、闻贤不试以事 (状语后置) 5、取人不以一揆 6、心乖于内,口屈于外 7、其功百倍于常 (介词结构后置) 8、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 (判断句,被动句) 9、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 (被动句,“见”) 10、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判断句) 11、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被动句 ,“见”) 12、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判断句) 13、裴子者,裴秀。

(判断句) 14、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高考文言文专题教案,高考文言文专题PPT,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

2.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小题1】(1)伏:使……倒下 (2)“错”通“措”,“错意”:置意。

(3)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4)谢:道歉【小题2】(1)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生守护着它,不敢交换。(2)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小题3】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小题4】唐雎面对强大的敌人,既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恶势力,如犯罪分子等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与恶势力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把恶势力打倒。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谢”的意思:道歉。 平时要注意积累整理,加强记忆,对于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实词要特别注意识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寡人”的意思:古代帝王的自称。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言行,实际是在写唐雎的勇敢机智,所以是侧面描写。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题,只要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高考,文言文,测试,专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汤

9、B10、A11、B12.①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崇尚繁华,安于享乐,经商的人多,努力种地的人少。

②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敲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③出生后不能一起居住互相照顾,死后又不能抚摩着你的尸体哭诉来表达哀悼。

解析:9。 B(违背)。

10。A(A在;B因为/凭借; C给、替/是;D却/才)。

11。B(“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有错,原文是“正值朝廷推举(候选人)”,也无“但”转折之意)12、关键词:①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②客 击登闻鼓③相养于共居【参考翻译】: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授汤斌为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正值朝廷推举(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道学的人,有的言行不一。

我听说汤斌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

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起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

"汤斌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二十四年,汤斌上疏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而承担相当于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不如一天。

恳请将苏州、松江钱粮照征收规程减少一二成。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水灾,汤斌逐条列举免征及救灾事宜,请求动用国库银五万两,到湖广去购米。

不等圣旨颁下,汤斌又奔赴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他的上疏到朝廷之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

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 汤斌命令各州县设立学堂,讲授《孝经》等,禁止妇女游观,胥吏、倡优不能穿裘帛材料的服装,毁掉不健康的作品。

苏州城的西上方山有一个五通神祠,接近好几百年,远近的人都纷纷前往。有一个少妇病了,巫婆就说五通将娶她为妻子,往往都死掉了。

汤斌没收庙里的神像,木头做成的就烧掉,泥巴做成的就沉入水中,并命令各州县再有这样的就全部毁弃,用这些材料修建学堂。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

汤斌要赴京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 二十六年五月,无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

此疏下到延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

"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 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

"皇上终于免去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

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

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江甫人住在京师的,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不久,病发,死去,年龄六十一岁。

4.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

2010年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二) 十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

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

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

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

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十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

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

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

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

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

5.文言文练习题

2011届广东高考文言通假字大全必修1《诗经》两首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通 ,含义: ; 通 ,含义: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通 ,含义: 。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 ,含义: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通 ,含义: 。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通 ,含义: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 ,含义: 。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 ,含义: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含义: 。

离骚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通 ,含义: 。1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通 ,含义: 。

1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通 ,含义: 。1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通 ,含义: 。

孔雀东南飞1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通 ,含义: 。15.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通 ,含义: 。

16.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通 ,含义: 。1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通 ,含义: 。

18.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通 ,含义: 。必修2赤壁赋19.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通 ,含义: 。

项脊轩志20.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 ,含义: 。21.比去,以手阖门 通 ,含义: 。

与妻书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 ,含义: 。23.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 ,含义: 。

逍遥游2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通 ,含义: 。2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通 ,含义: 。

26.三餐而反,腹获果然 通 ,含义: 。2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通 ,含义: 。

28.此小大之辩也 通 ,含义: 。29.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 通 ,含义: 。

30.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含义: 。31.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通 ,含义: 。

必修3<15>蜀道难3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通 ,含义: 。<16>琵琶行33.家在虾蟆陵下住 通 ,含义: 。

<19>元曲三首34.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通 ,含义: 。35.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通 ,含义: 。

36.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必修4<14>孔孟两章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含义: 。3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含义: 。

39.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 ,含义: 。<15>劝学40.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 ,含义: 。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含义: 。<16>过秦论4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 ,含义: 。

4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4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

47.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4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通 ,含义: 。

<17>师说4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含义: 。50.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 通 ,含义: 。

<18>晏子治东阿51.属托行,货贿至 通 ,含义: 。52.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53.(晏子)再拜便辟 通 ,含义: 。<19>谏太宗十思疏54.虽董之以严武刑,振之以威怒 通 ,含义: 。

必修5<14>鸿门宴55.距关,毋内诸侯 通 ,含义: ; 通 ,含义: 。56.张良出,要项伯 通 ,含义: 。

57.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5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

5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60.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通 ,含义: 。

6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15>陈情表6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含义: 。

6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通 ,含义: 。<16>段太尉逸事状64.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通 ,含义: 。

65.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 ,含义: 。66.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含义: 。

67.宗元出入岐周邠斄间 通 ,含义: 。<18>郑伯克段于鄢68.谓之京城大叔 通 ,含义: 。

69.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通 ,含义: 。70.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 ,含义: 。

71.无庸,将自及 通 ,含义: 。72.段不弟,故不言弟 通 ,含义: 。

73.遂寘姜氏于城颍 通 ,含义: 。7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通 ,含义: 。

7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通 ,含义: 。<19>报任安书76.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摩 通 ,含义: 。

7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 ,含义: 。78.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 ,含义: 。

7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 ,含义: 。80.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 ,含义: 。

81.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 ,含义: 。选修2<3>道山亭记82.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通 ,含义: 。

<5>《张中丞传》后叙83.此矢所以志也 通 ,含义: 。84.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通 ,含义: 。

<6>六一居士传85.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通 ,含义: 。<8>方山子传86.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通 ,含义: 。

<12>寄欧阳舍人书87.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通 ,含义: 。88.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通 ,含义: 。

89.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通 ,含义: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90.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通 ,含义: 。

<14>原毁91.不若是,强者说于言 通 ,含义: 。<18>心术9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通 ,含义: 。

<19>鞭贾93.则遫然枯,苍然白 通 ,含义: 。<20>兴贤94.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通 ,含义: 。

选修9<13>项羽本纪95.马童面之 通 ,含义: 。<14>苏武传96.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通 ,含义: 。

97.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通 ,含义: 。98.宛王杀汉使者。

6.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李晓主编的

好像只能找到这些:一、为学1、①代词 天下事 ②动词往、到 ③助词无实义2、①说 ②到凭、③依靠④然而3、①人之为学有难亦有易 ②人之立志,应超越蜀鄙之僧4、为之 不为 只要去“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客观条件再优越,如果“不为”,那么也无法成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二、盲苦1、A 2、C 3、B 4、D 5、C译文:有盲人经过干枯的小溪,(盲人)在桥上不小心掉下去,两手抓住栏杆上的横木,小心谨慎地牢牢抱紧(栏杆),自己认为手如果没有抓紧一定会掉进深渊了!过路人告诉他:“不要害怕,只管放手就是实实在在的地面啊。”

盲人不信,握住栏杆大哭大叫,时间长了,(盲人)筋疲力尽,手没有握紧掉到地上,于是自己嘲笑自己说:“哈哈!早知道是实地,何必累那么久自己把自己害苦了呢?”大路是很平坦的,只限于在空中想,守着某个一点矜持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了吧! 三、蝜蝂1、A 2、C 3、D 4、D 5、①今世之嗜取者 ②遇货不避,以厚其室。③苟能起,又不艾。

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6、讽刺那些既贪婪又好攀高、不死不罢休的官场人物。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四、三江观潮1.A 2.C 3.①海塘上有人呼叫潮来了、看潮啊,我急忙去海塘上,章侯、世培二人接踵而至。②看那潮使人心惊目眩,坐定半日,脸色才恢复平静。

4. ①潮头一线 ②稍近 ③渐进 ④再进 ⑤潮到塘 ⑥龟山一挡 5、①“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用一群小鹅鼓翅奋飞比喻潮水,不但写出活泼灵动的姿态,而且写出它们受惊的情状,从中折射出作者惊喜的心态。

②“渐进,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用“雪狮”比喻,不但写出排山倒海的汹涌场面,而且表现了观者由潮水惊骇奔突引起的震恐。

译文: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到:“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到白洋,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到塘上潮水越来越近,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涌起的潮水如百万雪白的雄狮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干争先抢后的看到的人惊恐的推开,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尽力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地面都湿透了潮水旋卷着向右而去,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在半空中飞舞,看了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五、诗穷而后工1、①奇怪 古义:奇特怪异的事情和东西。 今义:(认为)奇特不寻常或感到出乎意外。

②人情 古义:人的内在情感。今义: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或感情。

2、①前途顺利 ②内心 ③借……进行指责 ④精妙 ⑤差不多 3、C(中心论点是文章末句) 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

7.高考古文仿真测试 临阵磨枪答案

11〈1〉坐:一直,向来

&lt;2&gt;会:等到,到了

〈3诣:使……知道

〈4〉解:放松,松弛

12,“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敞听到舜的话,立刻命令小吏将舜抓起来,送到监狱里。

13:D“薄”和“高”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薄:减轻。高:提高。

“天子薄其罪”:皇上减轻了他的罪行

“欲居以为利,高其直”:想要用它牟取利益,(所以)提高它的价格

14〈1〉:敞身被重劾(敞被人弹劾)

〈2〉:及使者至(等到使者来他家的时候)

〈3〉:妻子家室皆泣惶惧 (妻子儿女家里的人都害怕地哭了)

15:五日京兆

16:张敞:认真负责,刚正不阿,政绩突出

絮舜: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最新高考文言文专题测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