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文言文阅读答案(古人勤学的古文要原文)
1.古人勤学的古文 要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编辑本段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
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
2.古人勤学的古文 要原文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患:担心。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
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原文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⑤书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读。
如是⑧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⑨之迹隐然,至今犹⑩存。
注释: ①谪:把高级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寓:居住 ③昧爽:拂晓,破晓 ④辄:总是 ⑤执:拿 ⑥就:依靠 ⑦明:光亮 ⑧是:这样 ⑨趺:脚 ⑩犹:还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
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隐约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有。 ---------------------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找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 怪:感到奇怪。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译文: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
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
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
写有《礼乐》、《圣真》之类。
3.古人勤学的古文 要原文
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送给他。
注解:〔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
4.古人勤学的文言文加翻译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5.古人勤学的文言文加翻译
沈约孤贫ر笃志①好学ر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ر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ر夜辄诵之ر遂博通群籍ر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②ر及为郢州ر引为安西外兵参军ر兼记室③。兴宗常谓其诸子曰س“沈记室人伦师表ر宜善师之④。”
沈约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6.匡衡勤学的阅读答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及,达到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做佣人
③资给以书 资:供给,资助 以:把 ④遂成大学 遂:于是,就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4.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 秉烛夜读 悬梁刺股 (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