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虚词(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1.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四)通“呵”,喝问(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二)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五、其(一)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三) 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六、且(一)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二) 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七、若(一)动词,像,好像(二)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至,至于八、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二) 动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九、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4.对,向(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2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二)代词1 相当于:之2 哪里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2.高中的古文实词和虚词,及句式的归纳

虚词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时间:8/15/2004 11:57:21 新 ID=2161330 老师你好:请总结一下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考试时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谢谢 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

虚词,文言文,高中语文

3.高中语文课本文言实虚词完整总结

一.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二.何1.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3.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4.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三.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4.谁能帮我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虚词及其解释

文言文常用虚词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⑵代词。

1、你。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例:今之从政者殆~! ㈡[néng]名词。

才能。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 ㈡[hè]动词。担,负。

通“荷”。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1、相当于“你”。

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

例: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

例:子无~称。⑵动词。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公子扶苏。⑶副词。

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呢?)?⑷副词。

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⑸副词。仅,只。

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⑹副词。

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

⑺副词。宁,岂。

例:或主强直,难~不生?⑻连词。而。

例:大夫不拜,~饮实爵。⑼连词即若。

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⑽连词。

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⑾助词。作语助。

例:~文~武。 五、其㈠[qí]⑴代词。

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2、表示希望。

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且行千里,~谁不知?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

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⑶连词。

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3、表示承接。

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

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⑷助词。1、作发语词。

例:~以沛为联汤沐邑。2、作语助,表示限定。

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

姓。 ㈡[jī]助词。

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

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六、且㈠[qiě]⑴副词。尚且。

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不测,敢望报乎?⑵副词。暂且,姑且。

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⑶副词。

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以为~噬己也,甚恐。

⑷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1、又。例:河水清~直猗。

2、又……,又……。例:先生~喜~愕,舍狼而前。

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⑸连词。表示进层关系。

1、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2、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3、况且。例:~壮士不死即已。

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抑或,还是。例: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

⑺助词。发语词。

例:~顺性情,好利而欲得。⑻名词。

姓。 ㈡[cú]动词。

往。例:士曰既(已)~。

㈢[jū]⑴形容词。

5.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6.高中需要掌握的20个基本文言实虚词是哪几个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7.高中文言文所涉及到的虚词有哪些

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

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杯:同“杯”;酒器。

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

“须臾成五采。”仓:同“苍”;黑色。

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

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同“锄”;锄头。

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错:同“措”;放。

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当:通“挡”;抵挡。

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得:通“德”;恩惠。

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吊:同“掉”;落。

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队:通“坠;坠落。

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堕:通“隳”;毁弃。

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的。

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

“无他,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蕃:通“繁”;多。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反:同“返,返回。

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反:同“返”返回,归来。

动词。“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返回。动词。

“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动词。“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奉:通“俸”俸禄,薪俸。

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

8.求高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整理

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9.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 连词 关系 例句 译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又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因果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所以 目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来 代词,通“尔”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你的 通“如” 军惊如坏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而后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才,方才 而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不久,一会儿 2.何 疑问代词 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前置,哪里、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 作谓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 /若何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怎么样、什么样 何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不久、没多久 何乃 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怎能 何异(于)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么不同 何则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将…怎么办呢? 何…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 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逍遥游》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跟 4.乃 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就、这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才、仅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你的 指示代词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这样 复音虚词 无乃 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 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就这样 5.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近指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这,这个,这些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中的 副词 推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或许,可能,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难道,怎么 婉商 吾其还也。

《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还是…… 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如果 复音虚词 何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而且、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复音虚词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7.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们、你的 指示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此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表选择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或,或者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如 复音虚词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段头,要说那,像那 若定 指挥若定。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 以闲敝邑,若何? 怎么样 若干 车后若干递送夫。 几许,多少 若辈/若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

10.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重点虚词和实词是什么

虚词有十八个的说法,实词就多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重点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虚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