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文言文(狱中题壁译文)
1.狱中题壁 译文
狱中题壁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狱中题壁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趾怜张俭”。
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直谏陈书愧杜根”。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手掷欧刀向天笑”。《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
剑亦可称为刀。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
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留将公罪后人论”。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
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
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
著有《谭嗣同全集》。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
指康、梁;留:指自己。 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
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
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狱中题壁》别解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
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
2.狱中题壁古诗的翻译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避害。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投止,投宿。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古诗今译】
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3.《狱中题壁》注释与诗句赏析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避害。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投止,投宿。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古诗今译】
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谭嗣同少年大志。甲午战争后。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此两句关键在“思”及“待”两字上。望门投止之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先生在作《谭嗣同传》时,详细描写了谭嗣同被捕前的情节以及言语“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由此可以了解到“思”和“待”的意思。谭嗣同借用两位古人为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牺牲的坚贞不屈的态度。同样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不愿意和那两位古人一样,所谓人各有志。由此引出了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就义前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见谭嗣同的豪迈。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评论谭嗣同的人品时说道“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可见谭嗣同生平之性情。如此之气度,临危之时,亦敢向长天一笑,在这笑声中留下了“肝胆昆仑”。诗人为变法,为新政,为拯救黎民苍生“不忧不惑不惧;即仁即智即勇;可以出生,可以入死。”正是因为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诗人面临死亡,无所畏惧。心知己死仅为国昌之始,故能坦然一笑。但寄希望于后人,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继续变法维新“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只要浩然之气长存,定能解苍生倒悬之危!
作品在写法上,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4.狱中题壁译文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
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
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狱中题壁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狱中题壁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趾怜张俭”。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直谏陈书愧杜根”。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手掷欧刀向天笑”。《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剑亦可称为刀。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留将公罪后人论”。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5.狱中题壁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狱中题壁近代: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版本一)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版本二)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6.狱中题壁的译文
狱中题壁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7.狱中题壁 翻译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1]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2]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3]这里表明了作者不惧怕对方的威胁与恐吓。 [4]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