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言文为蓝本(包犠氏之王天下翻译及原文)

1.包犠氏之王天下翻译及原文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

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此文出自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注明的重文字数是474个,主要指汉代所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就许书所列古文形体来看,与魏石经古文、宋郭忠恕《汗简》所辑传抄古文字形皆近。这种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

《说文解字》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2.结合古代文学的例子 文字学知识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这

文言文教学的传统作法是以老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实践证明,这种作法事倍功半,老师费尽心机,学生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猴子扳苞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传统的以“灌”为主到现在的以“导”为主的变化,可以说完成了中学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观念的飞跃,开始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学能力。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进而知识、方法并重,更注重于教给学生以方法,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真正回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上来。目前,这种以“导”为主的观念和原则已为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并普遍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章在这方面有较多的体现,其中傅树勤老师的文章较有代表性。他否定了传统的“灌”的作法,提出:“必须以自己的积极性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明确教学的实质正如‘导儿学步’。”[1]进一步提出了“导”的阶段性特征,并指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在每个阶段都设法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逐渐自求得之”。第一阶段是老师先要作好示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时的“导”不排除老师的讲,对重点、难点、精彩部分要讲透,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第二阶段是“相机诱导,牵放转换”。这时的“导”则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本领,增加学生活动,教师掌握“牵”与“放”的尺度,逐步完成由“牵”到“放”的转换。常采用的课型是:预习—提问—讨论—总结—练习。第三阶段是“制定方案,指点登攀”。这时的“导”,主要是教师组织好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编好复习计划和复习资料,引导学生训练,最终自己动手完成。这一阶段又有层次之分,恕不一一介绍。这种作法,既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线”的“三主”原则,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事半功倍。由此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由“灌”到“导”,一字之差,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意味着传统方法已受到挑战,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观念上的变革。新法行之有效,已为广大中学语文老师所接受。

重诵读,重字词—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年来诵读被看作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但如何看待诵读与字词的关系,似乎古人与今人不尽相同。古人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而今人的作法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要求学习背诵或熟读。近年来,中学文言文教学发生了这样一些变化: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以为这是文言文教改的一条重要经验,未必先疏通文意再分析内容,而应该根据课文难易程序不同采取不同方法;二是认为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一般要经过磨口、顺口、上口三个阶段,甚至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迫读”;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以道率文,文道并重,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可见,处理阅读和字词的关系已发生了变化,即已由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既可突出其特殊意义和作用,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一转变,同样意味着文言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即摆脱了传统的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段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的框框,而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作法值得推广。古代文学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一大系统而孤立地就文学讲文学,甚至只以课本为蓝本,划地为牢,则会把文言文教学引入狭窄的道路上去,也会限制文章的容量,最终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还可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有识之士,已把眼光投向相关学科领域,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以溯本求源,更加逼近文章的原意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引入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及有关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不求甚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希望能帮到你

蓝本,文言文

3.《两个兰子献技》古文翻译

译文:

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一会儿走一会儿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7把宝剑在他手上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飘然飞舞。

宋元君看了这绝技,非常吃惊,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

这一次,宋元君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正好碰上我心情好,所以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于是宋元君命人把他抓了起来,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出处:《列子·说符》——战国·列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列子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兰子献技

4.《厚黑学》有文言文翻译本吗

本来就是白话文,目前没有文言文翻译。

1、《厚黑学》为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学一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物实例为主线,探讨论证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成败得失。

2、《厚黑学》一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精炼而生动地展示了轻松处世、灵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真正的厚黑者是那些十全十美无与伦比的斗士,这种智慧是他在接受生活挑战和寻求精神平衡中陶冶而成的。

3、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

4、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欲究其致此之由,渺不可得:求之六经群史,茫然也;求之诸子百家,茫然也;以为古人必有不传之秘,特吾人赋性愚鲁,莫之能识耳。穷索冥搜,忘寝与食,如是者有年。偶阅《三国志》,而始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三国英雄,曹操其首也,曹逼天子,弑皇后,粮罄而杀主者,昼寝而杀幸姬,他如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付完辈,无不一一屠戮,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其心之黑亦云至矣。次于操者为刘备,备依曹操、依吕布、依袁绍、依刘表、依孙权,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稗史所记生平善哭之状,尚不计焉,其面之厚亦云至矣。又次则为孙权,权杀关羽,其心黑矣,而旋即讲和,权臣曹丕,其面厚矣,而旋即与绝,则优有未尽黑未尽厚者在也。

5.古文求翻译

我很不喜欢这篇作文,简直就是故弄玄虚。好好的现代文不用,偏要整出文言文来。我认为文章写出来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别人看,进而给人以启迪。而这篇文章读起来这么费劲,我想不会有人耐心看下去的,又何谈启迪呢?

给你一段翻译吧,从别人的博文摘下来的:

绿色生活 小儿贪食,及至成人,或为食客。小猪贪食,岂知刀俎。竟食弱兔,不知三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北方久旱,颗粒无收,沙尘飞扬,遮天盖日,大山崩裂,地陷伤人。南方大雨,洪水磅礴,卷走屋舍,天昏地暗,哭天喊地。

种种异相,绝非天灾

焚樟为香,填海造田,放眼望去,万山荒芜,高树大竹,尽成筷箸。初生小蛇,团不及寸,毒虫大蟒,尽做美味。萧杀黑烟,直冲九天。买珠还椟,以丰易贫。千里沃野,寸草不生,万丈高天,遮云蔽日。

苍天可鉴,满目疮痍,亦或天灾?亦或人祸!江海不清,污水使然,亦或天灾?亦或人祸!毁林砍竹,机关捕狩,兽不得存,鸟不得飞,蚁无居处,猛兽无踪,亦或天灾?亦或人祸!

怪事连连,自然失和,天不再蓝,水不再清。乌云压顶,天昏地暗。赤日当头,焦烤大地。没有鸟飞,不见走兽,此情此景,何以怨天

幸哉幸甚,智者知之,万众须知。万众皆知,何年何月

天下多灾。北有矿难,接连不断,财生财殒。南方大雨,治水何方,唯有叹息。妄推旱灾,妄称洪涝,自作自受。井蛙之见,岂可效仿。谋福子孙,人皆有责,身体力行,在位者重。举棋不定,不至亡种,亦误国是,蠢者如斯,追究到底

我所乐见,江湖堤坝,杨耸槐立,村里人巷,柳清榆依。芳草凄凄,青山碧绿。遇柳依依而不折损,见草青青而不采集。骑车过市,不见残疾。飞鸟扑面,鱼畅水底。

天地生人,逆天反地,衣冠禽兽。如此短视,殃及子孙。风物长宜。万世之福。

掷笔所思,家植寿桃,早晚诵咏。枝出水面,驾舟前侯,桃熟落笠。公孙树下,小儿无赖,棒打莲蓬,本待籽实,精心采摘,制成美食,孝敬父母。

(我的确是有点偏见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是值得深思的)

6.边韶先生这篇文言文翻译

翻译:

边韶,字孝先,陈留人啊,以文章出名,教授几百人,有口辩.在白天和衣而睡,学生私下嘲讽的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韶暗中听到的,立刻回答说:“边是姓,孝为先;腹便便,五经笥;只想睡觉,考虑经验;入睡与周公托梦,静与孔子同思。老师而嘲讽,出什么典籍记?”嘲笑的非常羞愧。

原文:

边韶,字孝先,陈留郡浚仪县人。以写文章著名,教授学生几百人。边韶有口才,曾经白天假卧,学生们暗暗地嘲笑道“: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只想眠。边韶悄悄地听了,应时回答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

只想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学生,惭愧无地自容。边韶的才华敏捷,大多如此。

此文出自南宋·范晔《后汉书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

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

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以文言文为蓝本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