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痛心就痛文言文(表达痛苦绝望的文言文有哪些?)

1.表达痛苦绝望的文言文有哪些?

1.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2.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3.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4.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5.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6.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7.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8.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9.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10.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11.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12.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3.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14.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15.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16.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表达伤心的文言文,心疼用文言文怎么说,啮指痛心文言文

2.伤心的文言文说说心情 搜狗问问

伤心的文言文句子有: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意思是:如果没有这棵枇杷树,我还以为你一直离我不远,我还可以骗自己说是一切如昨。恍如隔世,只记得那年我流着泪种下它,却想不到如今的我,站在它面前,面无杂情,再没感性的泪水,可心里却像是打翻了中药罐一样的苦涩。

原来思念的味道这么这么的苦……时光远去,真情永存!

2.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民国·林觉民《与妻书》

意思是: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于是,我饮血泪与你倾诉,我想你,很想很想…可我无法再见到你了。

为了正义,为国捐躯,这是我的理想。只是,苦了妻子你了… 纵使阴阳相隔,我们的心依旧相依!

3.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五代·钱镠《寄夫人书》。

那年,你又回到了娘家,我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多想你,心中恨不得你立马回到我身边。可面对这无限春景,还是压抑住对你的思念,只对你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对你的爱,平淡才最自然!

4.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饶歌》

意思是:只因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我与你,不羡比翼双飞,不羡蒂结连理,只求心心相守,用心呵护你的倾世温柔。你如花的笑靥,此去经年,别期若有定,请君归来。

我与你相约: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诺言,永不褪色!

5.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意思是:初次遇见你,爱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我爱你,甚至可以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与你一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又能如何?陪伴,就是最深情的告白!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隋·李密《陈情表》。

我与祖母的爱,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般轻浮。如果没有我的祖母,便没有如今的我。我们祖孙曾相依为命,如今想要我离开我的祖母,万万不能。哪怕是高官厚禄,哪怕是金山银山,我都不会丢下我的祖母。

祖母对我的爱,早已抵过了世间的一切…亲情,永远是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怀!

文言文,痛心

3.文言文《世说新语 伤逝》翻译

伤逝第十七 【题解】伤逝指哀念去世的人。

怀念死者,表示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本篇记述了丧儿之痛,对兄弟。

朋友、属员之丧的悼念及做法。有的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奏一曲或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

有的是睹物思人,感慨系怀,而兴伤逝之叹。有的是以各种评价颂扬逝者,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更有人慨叹知音已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而预料自己不久于人世。至于第10 则同时记录下将逝者对生命终结的哀伤,更易令人伤感。

(1)王仲宣好驴鸣①。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注释】①王仲宣:王粲,字仲宣,魏国人,建安七子之一。

【译文】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

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2)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①。

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未②。

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③。今日视此虽近,递若山河④。”

【注释】①轺(yao)车:驾一匹马的轻便车。酒垆:酒店里放酒瓮的土台子,借41O指酒店。

②嵇叔夜:嵇康的字。阮嗣宗:阮籍的字。

预:参加。③羁绁(wie):束缚。

④邈(miao):远。【译文】王浚冲任尚书令时,穿着官服,坐着轻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

触景生情,他回头对后车的客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个酒店畅饮过。

竹林中的交游,我也跟在后面。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被时势纠缠住了。”

今天看着这间酒店虽然很近,追怀往事,却像隔着山河一样遥远。” (3)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渤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灵床曰①:“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译文】孙子荆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并佩服别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

王武子去世,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吊丧。孙子荆后到,对着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得流泪。

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

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4)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①。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②!”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简服其言,更为之恸。【注释】①“王戎”句:王戎丧儿,《晋书)的记载是王戎的堂弟王衍丧儿。

按:万子年十九卒,似不能说“孩抱中物”。②孩抱:孩提;婴儿。

【译文】王戎死了儿子万子,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伤得受不了。山简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王戎说:“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

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5)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干丈松崩。”

①【注释】①哭:吊唁。峨峨:形容高、巍峨。

按:和峤(字长舆)很有风采,名声很大,庾■曾称赞说:“峤森森如千丈松。” 【译文】有人哭吊和长舆,说:“好像巍峨的千丈青松倒下来了。”

(6)卫洗马以永嘉六年丧,谢鲲哭之,感动路人民威和中,丞相王公教曰②:“卫洗马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③。”

【注释】①“卫洗马”句:卫阶到豫章(首府是南昌)时,王敦的长史谢鲲很敬重他;卫玠后来也葬于南昌。参看《容止》第16、19 则注①。

②咸和:晋成帝的年号。咸和中,卫玠改葬江宁。

教:诸侯王公的文告。③薄祭:菲薄的祭品,这里是对死者的谦词。

敦:深厚。旧好:旧情;故交。

【译文】太子洗马卫玠在永嘉六年去世,谢鲲去吊丧,哭声感动了路人。咸和年间,丞相王导发表文告说,“卫洗马今当改葬。

此君是风雅名流,受到国内的仰慕,大家应该整治薄祭,来加深我们对老朋友的怀念。” (7)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①。

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渤,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渤,遂不执孝子手而出②。【注释】①灵床:为死者虚设的坐卧之具。

②“遂不”句:吊丧临走时,礼节上应与主人握手,表示慰问。这里说不执孝子手,是说伤痛之极,以至于忘了礼数。

【译文】顾彦先平生喜欢弹琴,当他死后。家人。

总是把琴放在灵座上。张季鹰去吊丧,非常悲痛,便径直坐在灵座上弹琴,弹完了几曲,抚摩着琴说:“顾彦先还能再欣赏这个吗?”于是又哭得非常伤心,竟没有握孝子的手就出去了。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①。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

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注释】①“庾亮”句:苏峻起兵叛乱后,庚亮的儿子庚会被杀。见《方正》第25 则。

【译文】庾亮的儿子庚会在苏峻的叛乱中被杀。诸葛道明的女儿是庾会的妻子,守寡后,将要改嫁,诸葛道明写信给庚亮谈到这件事。

庾亮。

4.古文翻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品德高尚的上德者从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品德高尚而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下德者则总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品德低下而无德。

上德者一切顺其自然,当然不会有自己的施德目的、作为和对象;上仁者则刻意推行仁,但也一视同仁而没有确定的施仁对象;上义者刻意施义并有自己的对象范围;上礼者则刻意推行礼而没有人响应,乃捋起衣袖上前强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

礼这个东西,其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而前面所述也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道没有落到实处,这就是昏庸愚昧之源头。

所以,大丈夫要立足于富有忠信之地,而不能立足于缺少忠信的地方;立足于道已落实之地,而不能立足于道华而不实之地;因而就是要去浅薄之礼而取厚实之 道。 ----- 本章通过道德仁义礼之间的比较,形象鲜明地说明了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 指出未能落实道乃是昏庸愚昧的源头:“道之华也,愚之首也”,而礼则是“忠信 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因此,必须去礼而取道。这里深刻体现出了老子对于把人 分为三六九等、提倡什么“刑不上大夫”等不平等礼遇的周礼的深恶痛绝,因为这 种人为划定不平等级别的做法其实就正是在鼓励人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你死我 活,正是在彻底消灭人的忠诚和守信等优良品质的作用,从而人为为祸患动乱的形 成奠定客观基础。

因此老子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 也”,对礼持完全彻底否定的态度。很显然,老子全面否定礼的这种态度,与其提 倡“小邦寡民”的原始平等公有制社会、崇尚自然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是 完全相一致的。

} 【正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题解】: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治国齐家的大道,修身立命的本始,顺应它就吉祥,违背它就会遭受祸患。

天下不行道,不明道,天下百姓未能蒙受至治的恩泽。以至治乱不一,都是因为世道衰微、人心不古的缘故。

圣人尽力想挽回上古之风,所以宁处厚,不处薄;宁居实,不居华,这都是不得以才制定标准来参和大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古上德的君主天德昭明,道蕴于心中,遍及到物,自己万善具备却不知自身德的存在,这样的德叫“上德”。上德的君主虽然不知自己有上德,但德的本体日日常新,德的妙处一直存在,日常的行动中,君臣父子之间无不体现着德。

上德的人虽然不知自身有德,但正是这种德才是无穷,至大的。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的人不能自然无为而获得德。而是为了名誉等有目的地去干符合德的事,从而获得“德”。

这样的德必定不大,虽有使人受益的一面,但也有使人受到损害的一面,因而这种德利弊兼备。从这种德中受益的人称赞我有德,从中受到损害的又怒斥我无德。

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细想:德就是心中的理,这种理从大道、性中表露出来,它是自然的天理.人人具备,只要能把它充分利用到天地万物中去,那么我的道就无处不在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的君主得自然无为的道,深厚完全,没有缺乏。

这也不是上德的君主有心无为,只是因为德的本体没有一事,不见一物,本来就是无人无我。上德的君主心像太虚般空空洞洞、湛湛清清,“内不起有为之识,外不见有为之尘”,物我同然,内外如一。

因此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的君主只因心上未到圆明境界,所以事事物物必要做得周全,惟恐失掉有德的名声,惟恐做了损害其有德名声的事,这种所谓的“有为之为”,必然导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些都是所谓的“有以为”,也就是有意的、有心的、不自然的,因而也就不能领略自然的奥妙,进人到无为深化的境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太古之风渐渐开始提倡时,人心不再像原来那样纯朴,所以要继承“德”就需要提倡“仁”。上仁的君主看万物为一体,观天地为一身,恩惠遍及四野,其仁爱如天地般广大而自身不知,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与百姓相安干无事之中,相忘于无为的道内。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爱不能达到,才不得不用“义”来完成。只因慈惠日久,是非也就随之而生。

既然有了是非,也就不得不有分别的义。上义的君主原本以仁为体,以义为用,处事自然有刚断的妙处。

只因世道纷乱,人情多诈,有时即便在。

情痛心就痛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