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正常语序(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文言文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

因此有人称之为"状语后置"。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文言文的语序特点,文言文正确语序,文言文语序颠倒

2.文言文中的语序颠倒是什么现象?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介宾短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定语

如: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

这里,我 是主语

坐在床上 是状语

在床上 是介宾短语

看着 是谓语

漫画 是定语

书 是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语序,文言文

3.古代汉语中的语序有什么规律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 〔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 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 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舜丧於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 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 汉代以后后置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宾语前置的情况,例: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故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彼不我恩也。

(柳宗元《童区寄传》) 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子格式为:宾语 + 是(之)+ 谓语动词。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於求之问。(《论语•先进》)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 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 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列子•汤问》) 鸡鸣而驾,塞井夷竃,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4.求文言文常用字的意思以及如何整理文言文的语序

高中文言文常用字检索 爱 ài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尔雅》:“惠,爱也。”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 ②男女间有情 [love] 《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③ 喜好 清·袁枚《祭妹文》:“爱听古人节义事。”

―― 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④ 爱护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三国志·方伎传》:“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⑤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 。如:爱发脾气;爱下雨 ⑥爱惜,珍惜 《礼记·表记》:“爱莫助之。”

注:“犹惜也。” 苏轼《留侯论》:“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柳宗元《驳复仇议》:“不爱死,义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⑦ 舍不得;吝惜 《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老子》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汉·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⑧ 贪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⑨友爱 《左传·隐公三年》:“兄爱弟敬。” ⑩怜悯、怜恤、同情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说文》:“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管子·霸言》:“ 按强助弱。” 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6.通“安”。安置;安定 《汉书·高帝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三国志·郭淮传》:“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 白:bái 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光亮,明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 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明白;洗雪。 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⑥显著。 《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⑦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谤:bà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说文》:“谤,毁也。” 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

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诅咒 。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进胙者莫不谤令尹。” 暴:(一)bào ①猛烈。

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 ②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 ③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 ④凶残,残暴。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⑤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⑥祸患,祸害。

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7。

暴露,显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二)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卑:bēi ①低,低下。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 宋濂《。

5.翻译文言文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

因此有人称之为"状语后置"。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文言文的正常语序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