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公许文言文翻译(“许”文言文翻译)

1.“许”文言文翻译

许[xǔ]

①答应;允许。《出师表》:“由是感激,遂~先帝以驱驰。”

②赞同。《愚公移山》:“杂然相~。”

③期望。《书愤》:“塞长城空自~,镜中衰鬃已先斑。”

④处所。《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

⑤表示大约的数量。《核舟记》:“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⑥这样;这么。刘克庄《沁园春》:“天造梅花。有~孤高,有~芬芳。”

⑦表示感叹语气。韩愈《感春》:“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

程公许文言文阅读,景公饮酒文言文翻译,景公出猎文言文翻译

2.11.给下面文言文译文

原文: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五》)

译文:

(赵国被秦军围困)齐国、楚国营救赵国。赵国人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救济粟米,齐王不答应。周子说:那赵国对齐、楚来说,是屏障啊。像牙齿有嘴唇包着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现在如果赵国灭亡了,明天祸患就会延及齐、楚了。况且救济赵国,是高尚的道义啊,使秦军退却,可以显扬名声,不这样做却吝惜粟米,为国家考虑,是错误的。

翻译,许文

3.一个文言文翻译

1.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他。引申为亲自教他读书。以,介词,译为用,把

2.苏轼对母亲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曾祖父苏杲,(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死后获朝廷赠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为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死后赠为太子太师,母亲程氏,追封为成国太夫人。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阅读古今成败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朝廷。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4.把下面这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

三里河寓所,以有吾三人故,尝为吾家也。

及吾三人散,家乃亡。唯存余一人,且老矣,若日暮途穷之倦客;顾往昔,得无叹“人生如梦”“梦若幻影”耶? 然纵言若此,余尚觉此生不虚也;吾于世甚盈,亦趣焉,以有吾三人故也。

或可言之:以有吾三人故,则吾三人皆未虚度此生也。 “吾三人”诚至平也。

孰家蔑妻子乎?至少具夫妻二人,及子,则三五不等。唯各家各态矣。

吾家,甚朴;吾三人,甚稚。吾曹世无求,与人无争,唯求得俱,各行其力所及者。

逢难,钟书恒与吾共负,难则不复难耳;复有阿瑗伴而助之,不论苦若何,皆转为甘润。吾曹略有一丝乐,亦可转为极甚者。

故吾曹之合非凡也。 今吾三人散矣。

往者莫可留,逝者莫可追,唯存吾,毋复觅之。余唯忆吾曹俱憨姬封肯莩厩凤询脯墨之日,若会之焉。

5.一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原文: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闯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延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延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 文帝出巡到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天子座车的马儿,于是派骑兵去追捕,交给廷尉治罪。

释之问他口供,那人说:“听说清道禁止人行,便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走出来,却撞见皇上的车驾,于是逃跑罢了。”廷尉上奏判他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他惊吓到我的马儿,幸好我的马儿驯服和顺,要是换了别的马,岂能不让我受伤呢?但是延尉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再加重判刑,则是法律不能取信于百姓了。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若稍有偏失,则天下用法皆可轻可重,而没有一定的标准了。

这样人民岂不是手足失措了吗?愿别下明察。”过了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一词多义:出(路过,经过) 赖(幸亏) 倾(偏颇)古今异意:匿(躲藏)特殊句式: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词类活用:下(介作动,向下交给)。

6.王守仁翻译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

李广贵幸,华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指陈甚切。帝命中官赐食劳焉,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

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旋以会典小误,降右侍郎。

瑾败,乃复故,无何,卒。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使治前威宁伯王越葬,还而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

寻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

起补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人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氵利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

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

志山合乐昌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 比战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

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讠 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

明年正月,督副使杨璋等破贼长富村,逼之象湖山,指挥覃桓、县丞纪钅康战死。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指挥王铠等擒师富。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

尚书王琼奏从其请。乃更兵制: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

皆临事委,不命于朝;副将以下,得递相罚治。 其年七月,进兵大庾。

志山乘间急攻南安,知府季 系败之。副使杨璋等亦生絷日能以归。

遂议讨横水、左溪。十月,都指挥许情、赣州知府邢旬、宁都知县王天与各一军会横水, 及守备郏文、汀州知府唐淳、县丞舒富各一军会左溪,吉安知府伍文定、程乡知县张戬遏其奔轶。

守仁自驻南康,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

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乘胜克横水,志山及其党萧贵模等皆走桶冈。

左溪亦破。守仁以桶冈险固,移营近地,谕以祸福。

贼首蓝廷凤等方震恐,见使至大喜,期仲冬朔降,而 、文定已冒雨夺险入。贼阻水阵, 直前搏战,文定与戬自右出,贼仓卒败走,遇淳兵又败。

诸军破桶冈,志山、贵模、廷凤面缚降。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时湖广巡抚秦金亦破福全。其党千人突至,诸将擒斩之。

乃设崇义县于横水,控诸瑶。还至赣州,议讨氵利头贼。

初,守仁之平师富也,龙川贼卢珂、郑志高、陈英咸请降。及征横水、氵利头贼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

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

守仁佯杖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

守仁赐以节物,诱人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人谒。

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

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自将抵贼巢,连破上、中、下三氵利,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

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乃于下氵利立和平县,置戍而归。

自是境内大定。 初,朝议贼势强,发广东、湖广兵合剿。

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冈既灭,湖广兵始至。

及平氵利头,广东尚未承檄。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进右副都御史,予世袭锦衣卫百户,再进副千户。 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必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副使罗循、罗钦德,郎中曾直,御史张鳌山、周鲁,评事罗侨,同知郭祥鹏,进士郭持平,降谪驿丞王思、李中,咸赴守仁军。御史谢源、伍希儒自广东还,守仁留之纪功。

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

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

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

7.翻译一下下列文言文

刘天孚,字裕民,是大名人。从中书译史任东平总管府判官。改任京城漕运司州官,接着掌管冠洲,又掌管许洲,所到地方都有治理政绩。当时(朝廷)正检查核实屯田情况,临颍邓艾口百姓屯了三百顷稻田,有想要加害他们的官员,指出这是古人屯的田,向中书省陈述举报,请求重新修筑。中书省下令让天孚审查事实,天孚为百姓辨明是非,奏章多次呈上,这件事才结束。

襄城与叶县交界,界南是湛河,襄城百姓吃沧盐,叶县百姓食解(hai)盐,在湛河南刻石作为边界。叶县有个贪污县令,随意把界石向北移了二里,并诬陷(襄城)百姓食用私盐,拘押惩治一百多家。两县争斗辩论,叶县倚仗漕运势力欺压襄城。中书省派官察明这件事的实情,天孚为(襄城百姓)考察了原来的边界,把界石移回原处,而叶县令获罪离任。

这一年大旱,刘天孚一祈祷就下雨。田野里有蝗虫,天孚让百姓出捕,不久一群乌鸟飞来,啄尽蝗虫。第二年麦子成熟时,有一种象蟊一样的青虫,吃麦子,人们无可奈何,忽然出现一种大花虫,全部吃掉了青虫。许地人立碑称颂这件事。

不久天孚为母亲服丧,期满,起任河中府。上任刚两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叛乱,发兵到河中。当时事情发生不在预料中,达鲁花赤朵儿只身跑到晋宁报告叛乱情况。天孚日夜修治防守工事,挑选壮丁,分别把守要害。阿思罕在河西列栅。天孚估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守住(河东),一共八次派人到晋宁请求援兵,没有回应。停了七天,阿思罕在河上捆绑(渡河用的)筏子,想放火屠城。同知府事铁哥和河东廉访使明安答看到事态紧急,而且担心城内人相逼,于是他们到了阿思罕军中。阿思罕囚禁了他们,接着收敛船只运送军队。军队进入城中后,阿思罕把“扼守河渡口,封锁船只”作为天孚的罪状,想胁迫天孚归附自己。阿思罕正在府里处理事情,向军队发号令,天孚佩刀径直上前(准备拼命),众人阻止了他,没有能进去。(天孚)退下来对幕僚王从善等人说:“我出生微贱,身负朝廷重任到这里,现在不幸遭遇叛乱,我怎能容忍顺从阿思罕而辜负皇帝的恩遇,况且与其在阿思罕之手受辱,我宁愿跳河而死。”于是拂袖而去。当时天寒,河里的冰正冻得坚实,天孚拔出所佩刀砍开冰,向北望朝廷说了些类似祝福谢罪的话,拜了两拜,脱衣帽岸边,于是投水而死。阿思罕大怒,(用马)踏死了他全家。郡里人都哀伤同情这件事。

叛乱平息后,朝廷下诏给他弟弟天惠,供给驿站让天孚的灵柩回乡,葬在大名。朝廷追赠他为推诚秉节大臣、中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护军、彭城郡侯,谥号“忠毅”。

8.翻译文言文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

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①,有妪独止店上②。会一虏至③,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

妪持绠缶④,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⑤,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

虏因系绠弓杪⑥,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⑦。

马之介甲具焉⑧,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注释: ①端拱中:北宋宋太宗的年号(988~999) ②妪(yù):老年妇女。店:唐河店,地名,在今河北省的西北部 ③虏:指北方辽国的军人。

当时宋国与北方的辽国处于战争状态,互为敌国。 ④绠(gēng):井绳。

缶(fǒu):瓦罐。 ⑤胡语: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

⑥弓杪(miǎo):弓的末端。杪,树梢。

⑦诣(yì):到,往。 ⑧介甲:铠甲。

具,完备。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的名为店名。

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边防一直都很严紧,但是(人们)却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不一会,有辽兵来了,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

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桶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却停住了,因为辽话称呼胡虏为“王”,就对辽兵说:“井绳短,不够打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

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

马的身上有铠甲,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

《艾子后语》是一部古代幽默作品集,文中的故事一虚拟人物艾子为主人公,非常有趣。 [原文]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而不悛。

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

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

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

艾子笑而释之。 [译文] 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不学习,艾子常用木条和棍棒打他也不悔改。

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发严厉。

艾子的儿子对艾子也不知怎么办好。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颤的神色十分明显。

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艾子告诫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

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字义】 1.慵劣:慵,懒惰。

劣,顽皮。 2.榎楚:榎,楸树的别称。

楚,古树上指牡荆,落叶灌木。榎楚,用作鞭笞的的刑具。

3.悛:悔改。 4.峻:严厉。

5.抟:捏之成团。 6.褫:夺取或解下衣服。

[编辑本段]【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编辑本段]【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编辑本段]【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

程公许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