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说文言文(古文爱莲说)

1.古文 爱莲说

本文借花喻人,选择了与君子气质相似多的莲花,从所处环境(淤泥与清涟)、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香远益清”)、仪表(“亭亭净植”)等方面,把“君子”不随世俗、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卓然自立、威仪可以瞻仰而不容侮弄等高贵品质,活脱了出来。名为写莲,实则写人,把作者的理想和情操,极为巧妙地寓含在对莲花的描写和吟咏之中。

具体的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莲花说文言文全篇,关于莲花的文言文,赞美莲花的文言文

2.莲花用古文怎么说

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一、以其外形特征命名: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二、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三、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四、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五、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

六、溪客、静客都是强调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安静娴雅的状态。而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文言文

3.睡莲说的全文

一泓碧水、袒躯仰卧、叶绿花娇、千媚百艳,这就是我心中永恒的圣女——爱不尽、写不完、拍不够、赞不绝的睡莲。

徜徉池边,凝视着各色花姿,仿如见到仙女露着浅浅的笑意,期待着我的慻顾。一会她又幻化成盏盏亮丽的花灯在闪着亮光。一簇簇泛着暗红的叶茎,漂浮池塘,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像无数条纤细的手指,将一片片绿绿的,圆圆的叶子托出水面。叶子相连着、相拥着、相叠着、化成一片莫大的奇异的绿,覆盖池塘。叶子的颜色深浅各异,有嫩绿的、翠绿的、墨绿的。花朵亭亭玉立、花瓣纤细、花序整齐、花蕊杏黄、排序如轮。整个池塘成为多彩的世界。我用心真切感受着这让人心旌摇拽的“艳遇”,想起了古人路安的诗句: 虽名睡莲无睡意,清风吹拂漫舞起。疑为西子重降世,幽深湖心浣纱衣。我以为,与西子相比,莲花更为纯洁与神圣。

圣女睡莲,虽置身淤泥,但不甘沉沦,用坚硬的头颅,顶破厚厚的泥层,悄然绽放,把纯洁默默的奉献给人们。身居污浊,却超脱一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据传,释迦佛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对信徒来说,是睡莲、是荷花,并无大碍,因为这些“天上莲花,能随缘,视需要开花,让众心喜悦。说它们是假,却又是真,其实都在一心,所以称之为妙莲华”,莲花代表着接引众生的法门,芸芸众生就乘着莲座缓缓的飘入净土。而莲花,也就独享“福报”,成为极乐世界的花朵。

在中国,也有与印度关联的说法。民间传说中,送子娘娘就是让金童玉女坐着莲花投胎人间的。人们以莲花喻君子。《中阿含经》里,释迦说“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往。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木长出水上不著水。”莲花出人世污浊而生鲜美花叶,正如佛教的修行与解脱。

莲花的开张闭合、荣盛枯谢就如人的生老病死,原来是很简单平常之事。天意如此,我们何不象莲花般的展露笑魇,仰面朝天,勇敢、积极地面对多彩的人生呢?

还是你要的是 爱莲说?

原文 爱莲说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爱莲说 古文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到星子(现已撤销,原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后世影响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

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莲花说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