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廌书文言文翻译(急求黄庭坚《答李几书》译文)
1.急求黄庭坚《答李几书》译文
昨从东来,道出清湘,八桂之间,每见壁间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以为是必磊落人也.问姓名于士大夫,与足下一游归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气有余者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昨天从东边来,路上经过清湘、八桂之间,总是见到壁上的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大概是说题字的内容华而不实,或者也可能是谈书法,具体不详),认为题字的人必定是一位磊落的人。
问士大夫题字人的姓名,曾经与您有过交往的人都说,“题字的人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人”。这事已经过去了不止一年,没能与您谋面,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昨”和“逾年”好象矛盾哈,没办法,找到的原文就是这样,不清楚出了什么状况)今者乃蒙赐教,称述古今,而归重不肖.又以平生得意之文章,倾倒廪,见畀而不吝.秋日楼台,万事不到胸次,吹以木末之风,照以海滨之月,而咏歌呻吟足下之句,实有以激衰而增高明也.幸甚. ===最近得到您的赐教,(文章中)讲述了古今的很多事情,而旨归不与前人相同。又将您生平得意的文章,全部拿出来,毫不吝啬的给我。
(我在)秋季的楼台里,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吹着树梢的微风,照着海滨的明月,就这样吟咏着您的诗句,实在是能够激起衰飒的心情而使的的智识有所增加。真是很幸运。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责.虽蚤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我幼年丧父,家里很穷,衣食不能有保障。又因为我是兄长,有交代弟妹们结婚的责任。
(因此)虽然很早就知道应当跟从先生长者,以求学问,但偏偏要事奉老母,不得已只能入仕做官。所以在小时候,有十分之五的时间能够用来学习;做官之后,就只能有十分之三了,这就是我的学问不能长进,到了现在落后于诸位的缘故。
窃观足下天资超迈,上有亲以为之依归,旁有兄弟以为之助,春秋未三十,耳目聪明,若刻意于德义经术,所至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我私下里观察,您的天资远远超出常人,有辈份较长的亲长作为您的依归,有平辈的兄弟帮助你。年纪还不到三十岁,耳聪目明,假如能够专心于德义经术,能够取得的成就不止于现在。
我不是说你现在的成就不能够在众多贤士之中称雄,只是为着您的成就目前还不能比得上古人,所以为您过去的光阴感到惋惜罢了。天难于生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上天要诞生一位人生,是很难的。
而有才的人,须要研习学问,才能冀望大器晚成。天资好的人如果不能有所成就,那就不能把原因归结于上天。
世上确实需要人才,但须人才未必能够得到重用,君子不会因为不能见用于世,就荒废了学问。如果自我放弃的话,那就是懒惰,不能把原因推给社会。
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也,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秋热虽未艾,伏惟侍奉之庆.龙水风土比湖南更热,老人多病眩,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我所以说给您听的,都是在朝廷中听到的普天下的长者的言论,如果您觉得(这些)是对的,应当会在沿着这些言论的思路有实际行动。秋天的暑热还没完,我为您能事奉亲长感到庆幸。
龙水的气候比湖南热一些,老年人常会犯头晕的病。草草写上这些,盼望您能为了亲人、为了自己,自己多加保重。
2.急求黄庭坚《答李几书》译文
须要研习学问。如果自我放弃的话。天资好的人如果不能有所成就,具体不详),衣食不能有保障,吹着树梢的微风。所以在小时候,您的天资远远超出常人,毫不吝啬的给我,有交代弟妹们结婚的责任,那就不能把原因归结于上天,认为题字的人必定是一位磊落的人。
我幼年丧父,到了现在落后于诸位的缘故。
我私下里观察,但偏偏要事奉老母,家里很穷。年纪还不到三十岁,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我不是说你现在的成就不能够在众多贤士之中称雄,(文章中)讲述了古今的很多事情,所以为您过去的光阴感到惋惜罢了,照着海滨的明月。问士大夫题字人的姓名,不能把原因推给社会,全部拿出来,就荒废了学问。(因此)虽然很早就知道应当跟从先生长者。而有才的人,曾经与您有过交往的人都说,耳聪目明,自己多加保重,能够取得的成就不止于现在。草草写上这些,君子不会因为不能见用于世,“题字的人是一位少年老成的人”,这就是我的学问不能长进,都是在朝廷中听到的普天下的长者的言论。这事已经过去了不止一年,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只是为着您的成就目前还不能比得上古人,我为您能事奉亲长感到庆幸,假如能够专心于德义经术,没能与您谋面。
上天要诞生一位人生,占其本根(大概是说题字的内容华而不实,应当会在沿着这些言论的思路有实际行动,没办法、八桂之间,老年人常会犯头晕的病,或者也可能是谈书法,而旨归不与前人相同。(我在)秋季的楼台里。又将您生平得意的文章,有平辈的兄弟帮助你,如果您觉得(这些)是对的,就这样吟咏着您的诗句、为了自己。秋天的暑热还没完,实在是能够激起衰飒的心情而使的的智识有所增加,有辈份较长的亲长作为您的依归,才能冀望大器晚成,但须人才未必能够得到重用。真是很幸运,找到的原文就是这样,以求学问。
我所以说给您听的,不得已只能入仕做官,有十分之五的时间能够用来学习,是很难的,盼望您能为了亲人;做官之后。(“昨”和“逾年”好象矛盾哈。世上确实需要人才,那就是懒惰。龙水的气候比湖南热一些,总是见到壁上的题字,路上经过清湘,不清楚出了什么状况)
最近得到您的赐教,就只能有十分之三了,以其枝叶。又因为我是兄长昨天从东边来
3.文言文答李廌书 苏轼
只有这个了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
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
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孙老翁素来胆量过人,常遇鬼魅而无所惧。一日他在家中午睡,忽觉脚下毛茸茸的,身子软绵绵如驾云雾飘飘忽忽起来。睡梦中一惊,心想莫非压狐?此时他已有些清醒,乃微睁睡眼,乜斜地看着,见一黄毛绿嘴小动物,如猫一般大,正从脚边往上缓缓爬行。小狐狸似乎是想附体在他身上,但又怕惊醒了他。如此一寸一寸,且爬且附。一路爬过,老翁只觉双足麻痹,大腿酸软。眼看就到腹部,他骤然惊醒,一弹就起来了,忙伸手将它一把按住,掐住脖子提了起来。小狐狸被擒,欲逃无路,呜呜鸣叫不已。老翁则唤他夫人过来,拿绳子捆住它的腰。随后拉紧绳子两端,笑道:“都说狐狸善变,老夫今天就看着你变,你变呀。”看他那么嚣张,狐狸气得两眼放光,忽将身子一缩,顿时身细如管,老翁大骇,忙使劲拉绳子,险些让它逃脱,而此时它又鼓起肚子,如碗口般粗,似钢铁般硬,再怎么用力也捆不起来,但稍一放松,它又缩如细管。老翁有些慌了,忙叫他夫人赶紧拿刀来杀了它,免得逃脱。可叹此时却不知刀在何处,他夫人在房间里四处寻找,心急如焚,毫无所获,问老头子平时刀都藏哪。老翁不耐烦地偏过头去,说一把刀我藏什么,喏,那不就是。可等他再回过头来,手上就只剩下一圈绳子,狐狸早已不知所踪了。
5.《咏雪》文言文的翻译
一、翻译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出处
南北朝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
二、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咏雪
6.求<答李几仲书>翻译
天难生于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能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继于左右。
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
很难有天生的人才,人才必须要有自己的努力,大器晚成,而不能成材的人,不要把原因怪罪与于上天.世道上需要人才,但不是每个人才都能得到重用,高廉的人(或者直接译君子)没有因为不被重用而荒废自己的学问;自己荒废学业的人,都是因为懒惰,不能归罪于世道.
7.谁有<答李方叔>的全文翻译
我没有找到还,先找到原文,我自己看看意思~
不好意思,先占用了这个地方放着原文一下
不行,真不好意思,原来答李方叔书有很多篇的,这还只是其中一篇,还不会翻译书信。
答李方叔书/苏轼
轼顿首先辈李君足下。别后递中得二书,皆未果答。专人来,又辱长笺,且审比日孝履无恙,感慰深矣。惠非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但微伤冗,后当稍收敛之,今未可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录示孙之翰《唐论》。仆不识之翰,今见此书,凛然得其为人。至论褚遂良不识刘洎,太子瑛之废缘张说,张巡之败缘房琯,李光弼不当图史思明,宣宗有小善而无人君大略,皆《旧史》所不及。议论英发,暗与人意合者甚多。又读欧阳文忠公《志》文、司马君实跋尾,益复慨然。然足下欲仆别书此文入石,以为之翰不朽之托,何也?之翰所立於世者,虽无欧阳公之文可也,而况欲托字画之工以求信於后世,不亦陋乎。足下相待甚厚,而见举过当,非所以为厚也。近日士大夫皆有僭侈无涯之心,动辄欲人以周、孔誉己,自孟轲以下者,皆怃然陯。此风殆不可长也。又仆细思所以得患祸者,皆由名过其实,造物者所不能堪,与无功而受千钟者,其罪均也。深不愿人造作言语,务相粉饰,从益其疾。足下所与游者元聿,读其诗,知其为超然奇逸人也。缘足下以得元君,为赐大矣。《唐论》文字不少,过烦诸君写录,又以见足下所与游者,皆好学喜事,甚善!甚善!独所谓未得名世之士为志文则未葬者,恐於礼未安。司徒文子问於子思:「丧服既除然后葬,其服何服?」子思曰:「三年之丧,未葬,服不变,除何有焉。」昔晋温峤以未葬不得调。古之君子,有故不得已而未葬,则服不变,官不调。今足下未葬,岂有不得已之事乎?他日有名世者,既葬而表其墓,何患焉。辱见厚,不敢不尽。冬寒,惟节哀自重。
8.答李几仲书译文
以前从东面一路而来,途中经过清湘,八桂之间,常见壁间有您的题字,从您字的枝叶笔画,推测您个人本质,认为写这些字的人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
向士大夫们问写字人的姓名,和您有过一面之缘的都说:“这是个少年然而很老成。”就这样过了一年,很是遗憾没有当面认识您罢了。
现在竟然承蒙您的赐教,文章里称颂古今人物,而又推重我这个不才之人,又不吝惜把平生最得意的文章全拿出来给我看。秋天的楼台上,什么事都不想,吹着微风,迎着海滨的月光,这时来吟咏您的诗文,实在可以激发我的衰退而增长我的智慧啊。
太幸运了!庭坚我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穷困。又要负责弟弟和妹妹生活和婚嫁。
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长着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所以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了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有十分之三了。
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 我私下看您的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旁边又有兄弟可以帮助,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耳聪目明,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
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众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时光和功力感到惋惜啊。 上天很难生就一个人才,而人才必须经过学问的研究琢磨,来成就晚成之器,那些不能成就的人,就不能归怨上天了。
世间真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不一定都被重用,有道德的人不因为世间不用而荒废学问,那些自己颓废懒惰的呢,就怨不得这个世道了。以上和您说的这些话,都是我在朝堂上听那些长者说的,您如果认为是对的,应当从这以后更有进步。
秋天的余热很没有停止,我为您能侍奉长辈而庆幸。龙水的天气比湖南更热,老人多易犯头晕病,草草写这书信,希望您为亲人为自己多保重。
9.答李几仲书 全文翻译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
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
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
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敏捷泉涌而来,这时文章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就担忧,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世人的见解。
象这样又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才宽广奔放,象水势汹涌的波涛一样。我又怕文思不纯正,便象阻挡水一样,不让文思过于汹涌,冷静地反复地推敲,觉得它完全纯正了,再放手去写。
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不修养正道,使自己沿着仁义的道路,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流中,不迷失方向,不断绝源泉,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就满足了。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水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
思想修养深,那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即使如此,哪里敢自己认为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即使这样,等待接别人采用的,难道不就象器物—样了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
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不离开道,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方圆,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象这样做,到底值得快乐吗?还是不值得快乐呢? 现在有志于恢复仁义之道的人很少了,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
我的确为“志乎古”的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遗乎今”的事而感到悲愤。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只是要以此勉励他们,并不敢褒奖那些该褒奖的人,批评那些该批评的人。
向我求教的人可多了,考虑到你说的不是有志于名利,姑且为你讲了这番话。韩愈禀告。
是这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