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考虚词(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1.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

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⑽这样。

[11]你,你的。[巩固练习]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8. 作计乃尔立。

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何⑴什么。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2.如太行、王屋何?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4.作计何不量!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6. 此为何若人?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8.徐公何能及君也?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11.这自然,何消吩附12.何其衰也!13. 何乃太区区!与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巩固练习]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巩固练习]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3. 既其出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 其孰能讥之乎?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1. 其若是,孰能御之?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⑼如果。[巩固练习]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6. 三军既惑且疑7. 磐石方且厚。

/四体康且直。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第四课时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

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

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巩固练习」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⑸就是。⑹原来是。

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

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5. 临视,则虫集冠上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8. 《论语》六则9. 追之,及诸河,则在。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高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2.高考语文文言必考的十八个虚词是哪些?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 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同“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乎 1、语气助词 (1) 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 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乃 1、副词 (1)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仅”。

如: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副词 (1) 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助词,作形容词词尾。

可译为“……的样子”。 如: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且 1、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

虚词,文言文,高中

3.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

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⑽这样。

[11]你,你的。[巩固练习]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8. 作计乃尔立。

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何⑴什么。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2.如太行、王屋何?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4.作计何不量!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6. 此为何若人?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8.徐公何能及君也?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11.这自然,何消吩附12.何其衰也!13. 何乃太区区!与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巩固练习]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巩固练习]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3. 既其出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 其孰能讥之乎?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1. 其若是,孰能御之?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⑼如果。[巩固练习]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6. 三军既惑且疑7. 磐石方且厚。

/四体康且直。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第四课时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

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

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巩固练习」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⑸就是。⑹原来是。

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

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5. 临视,则虫集冠上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8. 《论语》六则9.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尔,则何。

4.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四)通“呵”,喝问(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二)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五、其(一)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三) 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六、且(一)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二) 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七、若(一)动词,像,好像(二)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至,至于八、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二) 动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九、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4.对,向(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2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二)代词1 相当于:之2 哪里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5.求高中文言常见虚词及常见解释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二.何 1.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4.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同“于”。

6.高中文言虚词有哪些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 【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

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

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2011-6-21 19:21回复 小梦 梦_萤火 765位粉丝 3楼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长夜沾湿何由彻——先生饮一斗而醉,恶(怎么、如何)能饮一石哉!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固定词组】 [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君何以知燕王?(5)何以伐为? (6)何以知之?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 例: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何其]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例: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

7.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及其用法

一、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二、其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三、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3、其它(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四、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五、虽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六、然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七、或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八、为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8.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四)通“呵”,喝问(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二)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五、其(一)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三) 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六、且(一)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二) 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七、若(一)动词,像,好像(二)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至,至于八、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二) 动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九、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4.对,向(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2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二)代词1 相当于:之2 哪里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高中文言文常考虚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