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文言文翻译魏徵(贞观政要任贤魏征传(自魏征巨鹿人也至谥曰文贞)全文翻译加赏)

1.贞观政要 任贤 魏征传 ( 自 魏征巨鹿人也 至 谥曰文贞) 全文翻译 加赏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

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

征乃就职。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题目为辑者加)。

2.贞观政要 任贤的翻译!! 魏征 篇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

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

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

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

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敞川搬沸植度邦砂鲍棘,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

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

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说:“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

魏征说:“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这就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我又听古语说:“‘国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陛下以为(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官,迁居上郡。

唐太宗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然喜遇知己,就尽竭心力效劳。

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求珍宝,玄龄惟独先收人才,送他们到幕府,如有善于谋划的文臣和武艺高强的猛将,就暗中与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多次提升,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大行台考功郎中。

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因玄龄与杜如晦是太宗的亲信,非常憎恨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二人的坏话,由于这样,他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

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就召见玄龄与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家服装,暗中进入太宗住处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入春宫当了皇太子,就提升玄龄为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玄龄又升任中书省长官。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梁国公,实际封赐的食邑为1300 户。

既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

他明了熟悉公文事务,又用文辞修饰,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总是按照才能的高低或功绩的大小来录用或奖励,不嫌弃出身低微的人。

贞观十三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玄龄独任宰相职务15年,多次向太宗呈递奏章,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下诏不同意。

贞观十六年,玄龄又晋官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管修撰国史。玄龄又以年纪老迈,请求辞官。

太宗派使者对玄龄说“:国家长期任用,一旦突然没有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两手。你如果筋力不衰,就不要辞让此职,如果自己感觉筋力衰弱,再另奏明。”

玄龄才停止自己的请求。太宗又经常想到开创帝业的艰难和玄龄辅佐自己创业的功劳,就写了一篇《威凤赋》来比喻自己,将它赐给了房玄龄,由此可看出太宗对玄龄的称赞与信赖到如此程度。

翻译,任贤文

3.《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 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

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

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

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11.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9.(1)已经 (2)屡次、多次 解析:“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的意思。

如我们在《曹刿论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这里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

我们在《陈涉世家》里面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10.(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解析】翻译课外文言语句,译出大意即可。

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如:“从”是“听从”的意思,“每”是“常常、每次”的意思,“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

1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

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

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

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

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

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4.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任贤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

小题1:(1)已经 (2)屡次、多次

小题1:(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小题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5.急求 炀帝任贤的译文

贞观政要之任贤第三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

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

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

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合谋议。

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

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

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

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

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

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

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

征乃就职。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

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

任贤文言文翻译魏徵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