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花溪记翻译窈然深碧(古诗《桃花溪》的翻译)
1.古诗《桃花溪》的翻译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2.翻译文言文
浣花溪记《浣花溪记》选段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
如玦。如带。
如规。如钩,色如鉴。
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
潆回城下哲,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路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要点」竟陵派的创始者之一,艺术风格“幽深孤峭”。
「注释」1、“杜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东屯:指夔州。
各不相袭:各不相同。袭:重复。
2、“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如也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悠闲严整,从容不迫。
省称“暇整”。 译文 从成都出南门,向左走是万里桥。
向西转弯,又曲又长,纤巧秀丽,人们看到的形状像连环,像玉玦,像玉带,像圆规,像弯钩,颜色像玻璃,像美石,像绿沉瓜,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都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到杜甫居住的草堂,浣花溪才有专名,那是因为杜甫住在那里罢了。
再往前走三四里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离得远一些,有时离得近一些。
但岸边竹翠柏青。对岸林木阴森,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地望过去,像荠菜一样。
水光树色清幽,秀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往西。
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桥与桥之间,相距都不到半里。轿夫说溪水通向灌县,有人说:“江水是从灌口来的”,说的就是这个。
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没有挡住的,又显现出来。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
这些人家的房子,有捆起柴当门的,也有编起竹子当门的,但都做得很好。过了桥,有一座亭子立于道路的东边。
上面署有名字:“缘江路。” 经过这里就是武候祠了。
武候祠前面横跨溪上的是一座木板桥。一个桥墩,桥上建有栏杆。
到这里就可以看见“浣花溪”的题额。过桥后,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
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上面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百花潭水”。
从这个亭子回转,经过一座桥,再过梵安寺,才是杜工部祠。祠中杜甫像清癯古朴,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
还有一个石刻像,附有杜甫的传记,那是何仁仲署理华阳别驾时制作的,碑文已经不能认读出来了。 钟惺说:杜老先生两个住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
如果严公不死得太早,杜甫是可以终老于浣花溪草堂的。患难对于结交朋友来说是很重大的问题啊!然而天意驱遣他增添了在夔门这一段不平常的生活。
困窘忧愁,为生活而奔走,还能选择景色奇丽的地方居住。胸中宽松不乱,就可以应付世事变故。
就像孔子(为避祸)化装到司城贞子家里的时候一样。 今天是万历辛亥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天像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就放睛了。
到这里游玩的人,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弯腰打躬作揖,到处闹哄哄的。到了傍晚,大家才匆匆回去。
这一天清晨,我是一个人前往的。 《浣花溪记》 祝您学习更上一层楼!望采纳! O(∩_∩)O~ 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3.张旭《桃花溪》及意思
《桃花溪》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翻译: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2、飞桥:高桥。
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4、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5、尽日:整天,整日。
6、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歌篇幅短小,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构思也极为巧妙。
诗歌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作者: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4.求涴花溪记文言文
浣花溪1记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2。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3、如带、如规4、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5,窈然6深碧,潆回7城下者,皆浣花溪委8也。然必至草堂9,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10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11,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12,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13。
水木清华14,神肤洞达15。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16,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17云通灌县18,或所云“江从灌口来”19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20,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21。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22,乃睹“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23,始为杜工部祠24。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25。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26署华阳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
严公27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28,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29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30。使客31游者,多由监司32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33喧溢,迫暮趣34归。
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35钟惺记。
[1] (1)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2)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
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此改称万里桥。
(3)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4)规:画圆形的工具。
这里指圆弧。(5)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绿沉瓜。
鉴,镜子。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玕来比竹。
绿沈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6)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7)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8)委:江河下游。
(9)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10)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11)青羊宫:道观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
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会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12)苍然:幽深碧绿的样子。
(13)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平望,平视。
(14)水木清华:水光树色清幽美丽。(15)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
(16)流汇而桥者三: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17)舁(yú)夫:抬轿子的人。
舁,抬。(18)灌县:今四川灌县。
(19)江从灌口来:这是杜甫《野望固过常少仙》中的诗句。江,指锦江。
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
故上文说“通灌县”。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20)缚柴编竹:用柴竹做门墙。(21)武侯祠:诸葛亮祠,因其生前为武乡侯,故称。
(22)水槛:临水的栏杆。(23)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与杜甫草堂相近,俗称草堂寺。
(24)杜工部祠:宋人吕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祠。(25)想当尔尔:谓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
尔尔,如此。(26)何仁仲:万历时为夔州通判。
别驾,即通判。(27)严公:指严武。
杜甫漂泊四川,依镇守成都的严武,在浣花溪构筑草堂,安居了几年。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准备出川。
(28)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
’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29)万历辛亥:万历三十九年(1611)。
(30)顷之霁(jì):一会儿天晴了。霁,天放晴。
(31)使客:朝廷派的使臣。(32)监司:监察州郡的官。
(33)磬折:弯腰敬礼的情状。(34)趣(cù):同“促”,急速。
(35)楚人:竟陵战国时为楚地,因此钟惺自称楚人。[1] [2-3] 白话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
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
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
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