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分段技巧(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1.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做语文文言文的技巧,语文文言文背诵技巧

2.如何给文言文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旨。

但是,过去的文 言文版本,不仅没有标点,也不标明段落。那么,如何给文言文 划分段落呢? (一)划分段落的关键,要依据上下文义,弄清楚文章的层 次。

如果没有弄清楚文章的层次与脉络,不仅不能正确地划分段 落,而旦也不能正确地断句。 如: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曾 有一本书是这样断句的: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 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 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 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本书没有划分段落,而且“今天下”以下的断句是错误 的。

正确分段与断句应该是: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 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 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 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呢?因为,原文“昔”与“今”对举,明 显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列举历史人物与他们的表现,第二层次 讲今天应该有相似的人才。

两个层次间有具体的对应关系,其中 的“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是照应前文的伊挚、傅 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是照应前文的管仲;“若文俗之 吏,高才异质”,是照应前文的萧何、曹参;“或堪为将守,负污 辱之名,见笑之行”,是照应前文韩信、陈平;“或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是照应前文的吴起。 而且,文中的“及”、“若”、“或”都是连词,具有连接与提示作用。

(二) 划分段落,必须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文言文很讲究文 章的结构。

我们划分段落时,应该注意并利用这个特点。我们 在修辞部分讲古文的“起、承、转、合”时,已经举了欧阳修《五 代史•伶官传序》为例,那篇文章根据“起、承、转、合”的特 点,可以划分为四大段。

那篇文章的特点是“幵门见山”,一起 头就亮出了中心论点。 当然,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

如贾谊的《过秦论 上》,就不是“幵门见山”,而是 “画龙点睛”。文章本是批评 秦朝的过失,总结其亡国的教训。

一幵头却欲抑先扬,铺张秦国 的崛起与强大;紧接着写秦国用武力与权谋而称霸天下,打败有 雄厚实力的六国;再接着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可一世,却不施 行仁义,倒行逆施,愚民弱民。 然后,写陈胜起义,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虽然力量弱小,但是,顺应了民心与时代要求,终于 灭亡秦朝。

文章最后推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具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

我们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 先划分三大段落:第一大段落描写秦王朝的兴盛强大,第二大段 落描写秦王朝的灭亡,第三大段落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 第一 大段落描写秦王朝的兴盛强大,又可根据过程再划分为三段:秦 国的崛起与强大,秦国用武力与权谋而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天 下却不施行仁义。

又如:韩愈的《原毁》,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 方法,用理想中的“古之君子”对比“今之君子”,又以各自的 “律己”与“待人”进行对比,排比成篇,处处呼应;然后推论并 探讨“今之君子”喜欢毁镑别人的原因,一是“怠”,一是 “忌”,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镑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 的坏风气。 这篇文章明显可以划分三段,第一段赞扬“古之君 子”,第二段批评“今之君子”,第三段推论毁镑的根源。

(三)韵文,可以参考用韵划分段落。如王粲的《登楼赋》, 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忧愤。

我 们可以根据全篇的押韵变化,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古平声 [幽]韵,第二段是古平声[侵]韵,第三段是古入声[职]韵。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 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 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油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 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 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 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 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 兮,白曰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僭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 胸。

文言文,分段,语文,技巧

3.求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语文文言文分段技巧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