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虎文言文翻译(求蒲松龄《赵城虎》译文)
1.求蒲松龄《赵城虎》译文
从前,山东赵城有一个70多岁的赵老太,她有一个独生儿子。有一天,赵老太的儿子经过一座大山时,一头饿虎突然从林中蹿出,把赵老太的儿子吃了。赵老太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
赵老太来到县衙,跪在公堂上痛哭流涕,要青天大老爷为她做主。县官说:“杀人要偿命,这老虎吃人嘛……本官可管不着。”赵老太哭得昏天黑地,她说:“我和儿子相依为命,他被老虎吃了,我可怎么活啊!大老爷一定要为草民伸冤,捉拿老虎归案。”这县官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见老太十分可怜,就对自己的衙役说:“哪个愿替赵老太去抓老虎?”有个衙役那天喝得醉醺醺的,他觉得好玩,就说:“我去!”那赵老太还跪着不起。县官说:“这衙役已经答应替你去抓老虎了,你怎么还不起来?”赵老太说:“你还没给他发拘牒呢。”县官就拔出拘牒,扔给了衙役,就退堂了。
第二天,衙役酒醒了,非常后悔昨天的事。他跑去对县官说:“我昨天醉了,说话不算数的。”县官最恨酒鬼,就说:“公堂之上,岂有戏言?抓不了老虎,我天天打你屁股。”衙役无法,只得叫上几个猎人,天天去山上抓虎,可就是不见老虎的影子,于是他天天挨板子。
衙役的屁股都打烂了,痛得要命。他只得去山脚下的东岳庙里,请求东岳帝君看在他可怜的屁股上,帮他抓住老虎。正在跪拜时,他听到背后有响声,回头一看,老虎来了,他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地问:“虎大爷,是你吃掉赵老太的儿子吗?”老虎点点头。“杀人是要偿命的,你愿意跟我上公堂吗?”老虎又点点头。于是衙役用铁链锁住老虎的脖子,牵到公堂来。
县官对老虎说:“你吃了赵老太的儿子,我判你给老太当儿子,给她养老送终,你愿意吗?”老虎又点点头。
赵老太第二天一早起来,发现门口放了一只咬死的山羊,她把山羊卖了,买了粮食和日用品。这以后,老虎隔几天就给老太送猎物,从此,老太不愁吃穿了。
老虎也懂得将功补过,立功续罪。十多年过去了,老太死了,老虎还来送终呢!人们在老太的墓前立了一个“义虎碑”。
2.赵城虎 聊斋志异 翻译
赵城有一个老妇人,她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只有一个儿子。有一天她儿子去山里,被老虎吃了。老妇人悲痛欲绝,几乎不想活了。她大哭着去找县宰主持公道。县宰哭笑不得得跟她说:“国家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可以禁止老虎吃人呢!怎么管老虎的事呢?”老妇人听到这些话,更加悲哭不止。县宰喝骂她她也不怕,县宰又怜悯她年老丧子,不想对她太坏。于是便答应她给她主持公道,承诺一定捉到吃了她儿子的老虎。老妇人看到希望,又怕县宰骗她,便拜伏在地下不想回家了,一定要等到县宰真正下达命令才肯回家。县宰本想骗她回去,看到她这样做,很无奈。只好问手下的衙役,有没有人敢去捉老虎。恰好他的手下有一个叫做李能的人,因为喝醉了酒,看到县宰叫人做事,便到县宰面前,大吹大擂说:“我能去,我能去!”拿了县宰的令牌去捉老虎了。老妇人看到这种情形,便放心离去了。那个李能醉酒醒了后又怕又后悔,他心里又希望县宰是骗那老妇人的,不是真的叫他去捉老虎,所以也有点不以为意。于是没有去捉老虎便拿了令牌去缴还给县宰。县宰大怒说:“你之前不是说你能去吗?现在怎么后悔了?”李能听到这些话,便觉得很不好意思。又不能真的辞去捉老虎的差事。于是便请县宰给他一个调动本县猎人的令牌。县宰见他有心去捉老虎,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李能便召集全县猎人,日夜埋伏在山谷。希望可以捉到一只老虎缴纳差事。捉了一个多月,老虎没捉到,倒被县宰打了一百多棒,捉老虎时的辛苦,接下这个苦差事的冤屈都没处投诉。走投无路之下,他只有去东郭岳庙拜神,他跪在地下求神显灵,痛哭失声。过了不久,忽然有一只老虎从庙的外边进来。李能大感错愕,又害怕被老虎吃了。老虎到了庙里,目不转睛,只是蹲在门中。李能感有有异,于是便又问老虎:“如果是你杀了那个老妇人的儿子,便不要动让我缚住你。”过了一会,他看到老虎还是不动,于是便拿出绳索缚住老虎的脖子,老虎自始至终都乖乖就缚,显得很温顺。李能便把老虎牵到县暑(办公地点),县宰听到这种奇事,便开堂审问老虎:“那个老妇人的儿子是你吃的?”老虎点点头认了。县宰又说:“自古以来,杀人都是要判死罪的。并且那个老妇人只有一个儿子,被你杀了,她已经那么老了,靠谁来养老送终呢?如果你可以当她的儿子,帮她养老送终,我可以考虑赦免你的罪。”老虎听到这番话,又点了点头。于是县宰便下令解开绳索,放老虎离去。老妇人听到县宰放了老虎,没有杀了它帮儿子报仇,很是怨恨县宰。第二天早上一开门,见到门口有一只死鹿,想了想便猜测可能是老虎送的。于是便把鹿肉、鹿皮卖了,把卖得的钱用来过日子。从此以后,老虎每天都会送死去的动物过来。有时还把金银、布帛掷到老妇人的庭院中。老妇人的生活从此过得很好,比起她儿子在世时还好。于是便很感激老虎的恩德。老虎来的时候,有时便让它卧屋檐下。时间久了,老虎有时一整天都在老妇人家,不回山去。人和老虎都各自做事,习以为常了。过了几年,老妇人死了。老虎在灵堂中大吼。很像人痛哭的样子。邻居们计点老妇人的钱财,因为这几年有老虎的帮助,所以老妇人的剩余钱财刚好可以送葬,于是和老妇人同族的人便帮忙把老妇人葬了。刚刚把老妇人的坟墓建好,老虎忽然跑出来。很多来帮忙的宾客慌忙逃跑。老虎跑到老妇人的墓前,叫得像雷声一样,悲痛欲绝,过了很久才回去了。当地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便在城东建立一个祠叫“义虎祠”,那个祠到现在还在那里。
翻到头晕,发现居然有人比我早翻好,郁闷!
3.求蒲松龄《赵城虎》译文
从前,山东赵城有一个70多岁的赵老太,她有一个独生儿子。
有一天,赵老太的儿子经过一座大山时,一头饿虎突然从林中蹿出,把赵老太的儿子吃了。赵老太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
赵老太来到县衙,跪在公堂上痛哭流涕,要青天大老爷为她做主。县官说:“杀人要偿命,这老虎吃人嘛……本官可管不着。”
赵老太哭得昏天黑地,她说:“我和儿子相依为命,他被老虎吃了,我可怎么活啊!大老爷一定要为草民伸冤,捉拿老虎归案。”这县官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见老太十分可怜,就对自己的衙役说:“哪个愿替赵老太去抓老虎?”有个衙役那天喝得醉醺醺的,他觉得好玩,就说:“我去!”那赵老太还跪着不起。
县官说:“这衙役已经答应替你去抓老虎了,你怎么还不起来?”赵老太说:“你还没给他发拘牒呢。”县官就拔出拘牒,扔给了衙役,就退堂了。
第二天,衙役酒醒了,非常后悔昨天的事。他跑去对县官说:“我昨天醉了,说话不算数的。”
县官最恨酒鬼,就说:“公堂之上,岂有戏言?抓不了老虎,我天天打你屁股。”衙役无法,只得叫上几个猎人,天天去山上抓虎,可就是不见老虎的影子,于是他天天挨板子。
衙役的屁股都打烂了,痛得要命。他只得去山脚下的东岳庙里,请求东岳帝君看在他可怜的屁股上,帮他抓住老虎。
正在跪拜时,他听到背后有响声,回头一看,老虎来了,他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地问:“虎大爷,是你吃掉赵老太的儿子吗?”老虎点点头。“杀人是要偿命的,你愿意跟我上公堂吗?”老虎又点点头。
于是衙役用铁链锁住老虎的脖子,牵到公堂来。 县官对老虎说:“你吃了赵老太的儿子,我判你给老太当儿子,给她养老送终,你愿意吗?”老虎又点点头。
赵老太第二天一早起来,发现门口放了一只咬死的山羊,她把山羊卖了,买了粮食和日用品。这以后,老虎隔几天就给老太送猎物,从此,老太不愁吃穿了。
老虎也懂得将功补过,立功续罪。十多年过去了,老太死了,老虎还来送终呢!人们在老太的墓前立了一个“义虎碑”。
4.文言文狐假虎威的翻译
【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一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原 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解 释】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狐假虎威》的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5.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
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 三国 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6.程门立雪的文言文及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选自《宋史·杨时传》)
【译文】
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一精一要(即理学),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拜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待到杨时归去时,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杨时听说后,即在卧室设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之后,他又到洛一阳一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约已经四十岁了。一日拜见程颐,程颐正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一直侍立在侧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来,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与他一交一 游,而他自号为龟山先生。
扩展资料: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
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典故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7.樊重树木文言文翻译
樊重树木翻译: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人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原文:
樊重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扩展资料:
樊重的生平
樊重性情温和厚道,但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子孙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樊重既善于经营家业,又善于做买卖。他非常节俭,常常是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合力,樊家的财产和收成也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
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他在庄园内挖池养鱼,牧养牲畜,把自己的庄园整理得井井有条。樊重还乐善好施,凡是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他都毫不吝啬地帮助他们。
樊重另外一个女儿的儿子何氏兄弟为争夺财产闹的不可开交,樊重深为不耻,为平息纠纷,他自己分出二顷田产给何氏兄弟(赔田争讼)。樊重在乡里德高望重,人人称颂,被推举为“三老”(西汉的一种政治制度,三老掌教化)。
樊重活到八十多岁才无病而终。临终之前,樊重让家人把乡里向他借贷的借据都收集到一起,竟有数百万之多。看着这些文契,樊重什么也没说,让家人一把火都烧了。债家知道这件事后,都感到十分惭愧,纷纷到樊家还债。樊重诸子受父遗命,一律予以免除,一家也没有接受。
8.《入木三分》文言文翻译
《入木三分》翻译: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出处: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原文注释:
1、笔说:论书法的书。
2、幼令:幼时的美好才华。
3、期(jī)月:一整月。
4、《用笔诀》:论写字诀窍的书。
5、老成:老练成熟。
6、蔽:掩盖。
7、祝版:祭神的木板。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