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壮其猷文言文翻译(《龙渊义塾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1.《龙渊义塾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龙 渊 义 塾 记明 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令名。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儿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 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阻,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
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
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齐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群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需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 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卜地官山之阴 地:选择地点 B。 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
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③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
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传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
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
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13。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3分)(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分)(3)章君之子若孙,当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4分)参考答案:10。B 11。
D 12。C13。
(10分)(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3分)(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3分)(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2.欧阳公事迹等文言文翻译及某些字义
1.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母亲生活很苦,没有依靠只好改嫁到长山朱氏家,待他长大后知道他的家庭经历,伤感得流下泪来,这时他辞别母亲到南都进入学堂日夜发奋,苦读五年时间,没有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夜里感到头昏疲倦,便用冷水洗在脸上,常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后来精通六部经书的要领,慷慨有抱负愿献身于天下,他常常对自己说:"士大夫当在天下人忧苦之前忧苦,在天下人幸福之后感到幸福。
2.资 是指钱财
既 ····之后····
谪 降作···
而已 刚好
3.刻苦读书,不怕困难
3.文言文翻译: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理富人女
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译文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不孝的儿子,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孝基富有同情心,善良,稳重,睿智,不贪财。
积极意义嘛我没有答案,你自己写和我写没区别……
4.文言文翻译21~25
1.庠序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田猎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曰以为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沮遏 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5.扶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6.仕宦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
7.危笃 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
8.室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
9.馈遗 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10.耿介 造诣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11.盟誓 申之以盟誓。
12.脂膏 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辛苦耳。
13.此若 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14.何谁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15.逾越 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16.崔嵬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7.猝遽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18.宾客 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
19.仇雠 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20.民氓 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1.寂寥 弦诵之地,寂寥无声。
22.独唯 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
23.故往 曩昔妖娆成故往,雪拥巫峡。
24.妩媚 我性不妩媚,与君合沦谪。
25.槽枥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6.渐染 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27.劳勤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8.尊显 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
29.诟骂 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
30.垄墓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31.窥伺效慕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2.高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3.谦冲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4.造为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35.藉第令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6.追蹑 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
37.秩俸 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38.商估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
39.叛畔 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40.惩艾 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惩艾。”
文言文同义复词练习(40例)
答案
1.学校 2.打猎“用”通“畋” 3.说
4.阻止 5.扶持 6.官员
7.严重 8.房子 9.送赠
10.正直 11.盟约 12.喻财富
13.这样 这种情况 14.谁 15.超越
16.高大 17.仓猝突然 18.随从人员
19.仇敌 20.劳动者民众 21.寂静
22.只 23.过去 24.非常美丽
25.喂牲口用的食器 26.渍染;沾染 27.辛勤、不辞劳苦地
28.尊贵显贵 29.辱骂 30.坟墓
31.窥伺:偷看 效慕:效仿 32.高危:高 33.谦冲:谦虚
34.制作 35.假使 36.追赶跟踪
37.俸禄俸薪 38.商人,“估”通“贾”
39.反叛,“畔”通“叛” 40.严惩惩办“艾”通“刈”
5.《晋平公炳烛而学》译文 和阅读答案
原文]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
(3)暮:晚。(4)何:为什么。
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
乎:呢。(5)安有:哪有。
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